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到了冬天,每天叫孩子起床上學就成了我每天早晨最頭疼的事。
正在上幼兒園的寶寶雖然沒有那麼調皮搗蛋,但賴床的功力卻沒有比其他孩子弱多少。
每天要去幼兒園的早上,我都要面對這場持久的拉鋸戰。
我總是會提前10分鐘叫寶寶起床,他含糊地應了一句,卻一點動靜都沒有,等到我喊道第5遍時,他才慢悠悠地起來,然後又瞬間倒下去……
那一瞬間,我只感覺心中的怒火一下噴涌而出……
似乎從孩子上學開始,我們就被迫開啟了一對一的叫醒服務,有的家長嘮嘮叨叨,有的家長河東獅吼。
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做的危害有多大。
|孩子起床有自己的一套"叫醒機制"
家長叫孩子起床簡直就是一個"折壽"的差事,每天早晨就感覺提前步入更年期。
在育兒界有一個"殺傷性叫醒"的概念,即用最粗暴的叫醒方式,讓孩子立刻恢復意識。
但是孩子是由自己的一套起床機制的。
孩子在被叫醒的那一刻,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複雜而有條理的轉化: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四肢甦醒。
而在整個過程中,當潛意識接收到了"醒來"這個信號時,會先檢查一些周圍環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那麼潛意識就滿意地下班了,後續工作交給意識。
意識會逐漸地控制了大腦,切斷夢境,緊接著所有休息中的神經系統開始運作。
而當孩子的大腦正式清醒時,它會給四肢下達命令:伸懶腰、坐起、揉揉眼睛、掀開被子、下床……
而這一系列有條理的步驟,都需要安全環境這個前提,按照個人的節拍速度進行,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只要其中的一個環節被打亂,那麼接下來一系列的運作都會遭到破壞,所以孩子會出現一些防禦性為,比如牴觸父母、冷漠不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情緒失控等等。
根據日本工業健康國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人在熟睡狀態時最放鬆,毫無戒備的,如果這時被"殺傷性叫醒",會一時反應不過來,從而產生防禦性的應激反應。
比如心率驟急、血壓升高、腎上腺素升高等,長此以往,家長以為的無關痛癢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引發慢性疾病,如睡眠障礙或者精神壓抑,對孩子健康的心理、生理活動造成影響。
|常發生在家庭中的"殺傷性叫醒",千萬別用!
1.憤怒地衝進房間,大喊:"都幾點了,還不起床!"
要知道,人都有惰性,留戀溫暖的被窩、留戀夢境是人的共性。
這種"到點就該起床"的這種指責性叫醒會奪走孩子睡眠安全感,很容易引發他們的牴觸應激反應,加上這種尖銳的大噪音,很容易摧毀一個美好的早晨。讓孩子很難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態,這樣對孩子一天的學習也是不利的。
2.一把掀開孩子的杯子
這種方式不僅會嚴重地摧毀孩子的睡眠安全感,而且溫度的變化也會瞬間激起孩子的神經系統,會容易讓孩子的情緒失控,雖然這可能是讓孩子能快速坐起的有效方法,但也破壞了孩子自覺的叫醒機制,很容易打破孩子的安定感。
所以不建議去移動孩子睡眠時拿著、抱著、蓋著的東西,因為那是幫助他睡眠、讓他感覺安全的環境,千萬不要碰!
3.反覆嘮叨不斷叫喚
就像唐僧一樣提前很長時間,每隔兩分鐘就要叫醒一下孩子,這看似是給了孩子緩衝的時間,但是實際上你在不停切斷孩子完成切換和啟動的過程,每一次都要重新來,所以反而將起床的時間托的更長。
其實每個人在睡夢中接收到起床的信息,看似沒有動,但是大腦已經開始切換了,不需要反覆叫醒。
4,生活噪音叫醒
有的父母不會刻意去叫醒孩子,而是用各種噪音干擾孩子,讓孩子"自覺"起床,比如走路聲、洗漱聲、談話聲……這些方式雖然不會很大程度摧毀孩子的夢境,但是會讓孩子極度反感,因為在切換啟動醒來機制的時候大腦的工作不停地被打斷,無法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完成,導致煩躁地醒來,以及"起床氣"。
所以簡單地歸納一下,其實就是凡事激烈地砍斷睡眠過程,使用不間斷的噪音或者過大的響聲,以及進行暴力逼迫來剝奪孩子睡眠安全感的行為,都是"殺傷性叫醒"。
|學會這種"教科書式"叫醒法,一切都會簡單輕鬆
在前段時間爆火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里,第一期節目就像我們展現了教科書式的叫醒法。
花果的媽媽若松智子輕輕打開房門,叫了兩聲女兒的名字。
然後走到窗戶邊一邊拉開窗簾,讓光透進房間,一邊和女兒打招呼:"早上好啦,起床了哦。"
接著走到床邊,輕輕打開孩子的杯子,揉了揉孩子的臉,然後把玩偶拿開,拍了拍孩子的手臂幫忙叫醒。
花果醒來後有點小情緒,這時媽媽給他打氣:"加油加油!"花果揉了揉眼睛,小情緒就消失了。
接著媽媽牽著花果到臥室和醒來的弟弟和其他家人打招呼,整個過程不過5分鐘。
之後,花果自己在洗漱台上洗臉刷牙,非常獨立。然後自己講換下來的睡衣疊好,將校服換上。
智子在給女兒扎頭髮時,還拿出一套自己布置的小課題,讓孩子集中注意力,開動腦筋。
在這時剛好廚房的早餐也做好了,花果很有儀式感地說一聲:"我開動了!"還給媽媽比了個愛心。
吃完飯後,智子牽著兩個孩子,從容地往幼兒園出發。
智子說:"孩子那么小,如果他感覺枯燥無聊,沒有樂趣的話,他就不會聽大人的話。"
有時候她實在不願意配合,就不要勉強逼迫孩子,而是用其他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比如這個媽媽可以幫你做,而另外你要和媽媽比賽,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睡眠中心的艾里斯·艾德辛科斯基博士說,父母是可以創造出讓孩子"自然醒"的環境的。
比如天氣冷了,家長不要掀孩子的被子,也不要大聲呼喊,而是可以在孩子起床前半小時,放孩子喜歡的歌,打開空調,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才不會因為被吵醒而煩躁。
當然跟智子媽媽一樣,用親和的話語和遊戲與孩子的溝通:摸摸孩子的臉:"臉蛋醒了嗎?"拍怕孩子的手臂:"小手也醒了嗎?"再拉拉小腿:"小腿呢?醒了沒?"以此循環驅散孩子的睡意。
當然也可以用香噴噴的早餐喚醒孩子,等孩子醒來後給一個大大的早安吻!
當然,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要培養孩子合理的生物鐘做起,平時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和起床,這樣對於孩子來說,起床也不是一件難事了。
給孩子一個溫和地"叫醒服務",更重要的是,要逐漸讓孩子養成自己設定鬧鐘,調整好生活作息,讓孩子能夠逐漸脫離父母的"人聲喚醒",也是培養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