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快來,我家寶寶從床上掉下來了!」
那晚值班,小果正巡視病房,突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呼叫,馬上趕過去看。
一進病房,就看到一個約莫8、9個月大小的寶寶,被媽媽抱在懷裡,不知道是因為痛還是被嚇到了,正聲嘶力竭的哭著。
那位媽媽紅著眼圈,一邊安慰寶寶,一邊不停地用手揉搓寶寶的腦袋。
經過一番檢查,好在寶寶並沒有什麼大礙。
事後,小果詢問媽媽,怎麼就從床上掉下來了,要知道我們的病床都是有欄杆的,而且每天早查房,護士姐姐們會反覆宣教:大人離開後一定好反覆檢查、拉好床欄。
「我們沒有拉床欄,我媽去上個廁所,我就轉身拿個東西,以為都在一個房間裡,而且那時候寶寶明明睡著了,以為……」
唉,又是沒有拉床欄,又是以為沒事。
不管在住院部還是在門診,時不時的,我們總會接診到這些因為大人的疏忽而意外墜床的寶寶,絕大部分情況下,寶寶墜床的那一刻,都是沒有醫生在身旁的,即使住院,除非醫生剛好在床位上,否則,「案發第一現場」只有看護人。
在寶寶墜床的那一刻,作為離現場最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對寶寶傷害降低到最少呢?
是馬上抱起來安慰?是揉搓傷處?還是立即送醫院?
不!
都不是!
接下來,就跟著小果,一步步來看怎麼處理:
第1步:等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發現寶寶從床上(高處)墜落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衝過去,一把抱起寶寶。
可是,這樣是不對的。
即使第一時間衝過去,也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管住自己的手,不要馬上、立即抱寶寶,而是,先等上幾十秒鐘,觀察寶寶的反應。
這似乎有點殘忍,但是這幾十秒鐘,卻至關重要。
在這幾十秒里,我們大致判斷一下寶寶反應怎麼樣,有沒有傷到骨頭、脊柱,如果貿然抱起寶寶,在不知道寶寶具體傷情的情況下,可能對寶寶造成二次傷害、雪上加霜!
第2步:查看傷情
如果寶寶墜落的地方沒有危險,最好就地觀察傷情(就是先別抱起來),我們主要觀察這幾點:
【1】看反應
如果墜落後寶寶馬上哭聲洪亮,跟大人有眼神交流,那麼,就說明寶寶的反應是好的,神志是清的。
但是,如果寶寶墜落後不會哭,或者眼神呆滯,盯在一處沒有反應,大人拍拍他也沒有任何回應
,或者出現抽搐、四肢癱軟等情況,此時,說明寶寶的反應是有問題,這種情況,一般比較嚴重,要及時安全送醫。
【2】看有無骨折
如果躺在地上的寶寶能揮舞四肢,甚至能爬起來,那麼絕大部分情況會不會存在骨折的。
如果寶寶躺在地上不停的哭,但某個肢體的活動受限,那麼十有八九,那個不怎麼動的肢體是有骨折或者關節脫位的。
在送醫院之前,我們要找兩個長木板,把受傷的關節或者肢體夾住,固定好,不要輕易移動,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3】看有無出血
全身上下檢查一下,有無出血,這個非常容易發現。
如果出血量不大,用乾淨的棉衣物按壓一下,一般都能止住。
如果出血量較大,也先用乾淨的棉衣物按壓,注意按壓的力道,時間也要壓足夠,不要按一下看一下有沒有再出血,再一邊送醫院。
【4】看有無血腫
如果撞到頭部,出現血腫的可能性非常大。
當發現寶寶的頭部有腫塊,千萬千萬不要揉,可是,小果發現很多人忍不住哎,那就繼續看下去,看完,就知道為什麼不能揉了。
因為呢,在我們揉搓腫塊的時候,除了能緩解大人慌亂的心情,對寶寶毫無作用,反倒因為不停的揉搓,加重皮下撕裂,使出血量更多。
另外,寶寶的血腫不要去塗那些莫名其妙的偏方,什麼牙膏、醬油、黃酒、蘆薈等等,這些,統統不要。
頭皮血腫,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可以通過冷敷減輕水腫的程度。
一般情況,頭皮小血腫,不用經過任何處理,它會自行慢慢消退的。
但是,如果,頭皮血腫越來越大,或者觸摸血腫時,可以感覺到明顯的波動感,說出血量很大,需要立即找醫生處理。
第3步:觀察48小時
不管大人還是寶寶,只要傷及頭部,都要把觀察時間拉長到48小時。
因為有一部分情況,在最初的幾個小時,也就表現為輕微的小血腫,流點血,稍稍的蹭點皮,精神狀態都非常好。
可是,數個小時後,病情可能會逆轉,寶寶可能會出現嗜睡、嘔吐、精神越來越差,那就要高度警惕,馬上送醫院檢查。
第4步:送醫院
絕大部分寶寶從床上墜落後,不需要特殊處理,但是,如果寶寶出現這些情況,一定要及時送醫:
【1】墜落後神志不清、反應欠佳、眼神無交流;
【2】出現四肢活動障礙;
【3】出現抽搐;
【4】頭皮血腫較大,有波動感,或血腫越來越大;
【5】有活動性出血,不能止;
【6】出血頻繁嘔吐;
【7】精神越來越差,睡覺時間明顯比平時長。
好了,寶寶墜床後怎麼處理,小果講完了,但是,小果想說的是,預防遠比止損要來的重要的多。
絕大部分的墜落,都是可以扼殺在搖籃里的,比如:
- 不要讓寶寶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
- 要給寶寶的小床裝上床欄
- 如果有樓梯,記得安裝防護欄,墜樓可比墜床要嚴重的多了
- 記得給家裡的窗戶裝上防盜窗, 陽台也要做好安全措施
我是小果 ,三甲醫院兒科主治醫生,二寶媽媽,從醫十年余,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