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我不催不吼的時候,孩子反而不拖拉啦?

2020-05-02   笑樂媽育兒

(本文3488個字,預計4分鐘)


說到孩子作業學習,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困擾。

孩子一點兒時間意識都沒有,明明半小時能完成作業,結果2小時還沒寫完。

說好的只看半小時手機,結果時間到了,說話不算話。

這不,就有家長問:如何讓孩子在一周之內補完兩個月的網課?

孩子假期以來,該上網課的時候他不認真聽講,讓他學習寫作業,他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到如今快開學了,網課還沒有上完,作業也沒有寫完,怎麼辦?

孩子的拖延症真的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可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會拖延呢?


1、孩子為什麼會有拖延症?

不同孩子,他們拖延的目的不同。

我們可以根據他們拖延的目的,將拖延的孩子分為三種類型。

1、激勵型拖延

孩子在學習作業的時候,每次預留的時間有1小時,但是他總是要拖到最後十幾分鐘,他才開始寫作業,為什麼呢?

這類型對孩子認為這樣的短的時間壓力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最高水平。

而這樣的信念就會強化他們的這種拖延觀念,所以下次會繼續拖延。

比如,時間充裕的時候,我們沒有時間壓力,自己反而沒有努力工作的動力,就會做事磨蹭、不專心。而你看到時間快沒有了,這時你就會很努力的去工作。

所以這是時間壓力給予孩子造成的動力,這錯誤的信念會讓孩子強化這種拖延行為。

2、迴避型拖延

說到迴避型的拖延,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自我服務偏差」。

意思是說我們總想給別人留有一個好印象,我們就會在做事之前提前給自己找好藉口。

比如說我們自己擔心自己考試不好,就不會很努力複習,這樣自己考試不好的話,就會讓人認為是我們沒有努力,而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能力不好。

很多時候孩子拖延,是因為自己擔心能力欠佳,無法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這樣自己沒有學習好,才可以說是時間不足,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3、完美型拖延

有種孩子他們追求完美,他們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會設定較高的目標。

但因為要求完美的結果,所以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時,又遲遲不行動。

以至於拖到最後,還沒有完成。


2、拖延症的危害,你不得不知道的。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拖延磨蹭,造成時間浪費,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當然就會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提不上。

其實孩子拖延,磨蹭,也還有很多危害,我們父母不得不重視。


1、自責、焦慮,精神萎靡,陷入惡性循環

去年我考研,一共3個月的時間準備,要有很多內容需要複習。

但開始的時候我總是拖延,不能按照計劃表執行,以至於到最後一個月的時候還有很多沒有看完。

這時,我每天就很焦慮、自責甚至內疚後悔,譴責自己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

最後一個月的複習時間,我每天都要花一段時間先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作為成年人尚且如此,其實孩子也是一樣。

就像每次臨開學的時候,孩子的作業還沒完成,他最後幾天就會從早補到晚,但還擔心時間來不及,自己完不成。

又害怕最後完不成,老師要批評,開始後悔自責。

如果孩子經常帶有這樣的負面情緒,就會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壓抑,而且不自信。

而且總是將作業拖到最後,孩子又要熬夜去補,當然精神狀態又不好,導致上課效果差。

上課不能很好的聽講,課下又要花時間去補,這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一直處於不良狀態。


2、自我不負責任

如果任由孩子拖延磨蹭,當然孩子最終就會一直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做。

然而喜歡的是打遊戲,看手機,怎麼辦?

孩子學習作業拖延,慢慢的孩子就更不喜歡作業學習。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我,只會選擇自己喜歡輕鬆不費力的事情。

而對於自己應該要做的,重要的學習任務卻不做。

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缺乏責任感,沒有擔當。

3、失去信心,懷疑自己

當孩子拖延磨蹭,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上課時跟不上。

這樣孩子就會受挫,認為自己怎麼學習都不好,甚至自己笨不適合讀書。

在學習上就更是越來越不願意學習,開始否定自己,變得不自信。

更有甚者,因為拖延導致的事情他歸咎與自身能力問題,就很容易讓她陷入到負面情緒中,並且開始懷疑自己。

有時候看似小小的拖延磨蹭問題,但背後其實有很多危害,我們應該意識到,孩子有拖延磨蹭,我們要引起關注,而不是放任自流,認為長大後就好了。


3、6種方法,解決孩子學習拖延症

1、幫孩子練習「判斷時間」

有時候自己對時間判斷都不是很準,更何況孩子。

比如孩子學習寫作業的時候,有時候作業可能要2個小時才能完成,但是孩子預估1小時就可以完成所有的。

結果在自己寫作的時候發現,自己光一門就花了一小時,後面就沒有時間做其他作業了。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磨蹭是因為自己沒有判斷好時間。

我們該怎麼做呢?

在孩子要寫作業時,我會和孩子一起預估他每科完成作業的時間是多長?

然後在下一次計劃作業時,就會根據她測試的作業時長來安排。

比如數學每次要半小時,我可能就會跟他說半小時你寫數學。寫完後可以休息幾分鐘,然後去寫語文等等。

孩子不理解時間長短的感受,他不明白半小時是多長,我們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陪孩子一起,教他感受真實的時間和數字時間進行核對。

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知道時間長短到底是多少。


2、幫孩子一起分步制定時間計劃表

對於小孩子,尤其小學生,來說,他們還不能很好的做計劃表,我們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表。

比如孩子在做數學作業時,我們會按類型分,什麼題型做多長時間,做完一項划去一項。

這樣孩子每完成一小部分,就會有動力繼續完成下一部分,孩子也不會感到厭煩。

就像孩子今晚有很多門作業要寫,我們就會根據要求,把今晚的作業分類,然後一起商量制定執行表,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作業,做哪些題,這樣孩子就會更有動力了。

尤其假期,孩子作業很多,網課也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選。

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步驟一個個來做計劃安排,完成一個划去一個任務。


3、和孩子一起探索時間管理工具

有時候孩子拖延是因為自己不能很好的安排時間,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

這裡我介紹兩種方法,一是番茄工具法,二是四象限工具法。

  • 番茄工具法:根據番茄鍾,安排孩子學習作業時間,比如每25分鐘,可以休息一次。

你說一下子讓你坐在那裡寫2個小時的作業,孩子認為時間很長,就可能或磨蹭。

這時你可以跟孩子說,25分鐘我們寫數學,寫完數學,我們就可以休息5分鐘。

然後我們再學25分鐘的英語,寫完英語作業,我們也可以休息5分鐘。

這樣每寫完一項我們就可以休息放鬆一下,時間短孩子也就能專注的去學習了。

當然這個時間間隔和休息時間,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 四象限工具:分清輕重緩急

對於自己的事情,我們有時候分不清輕重緩解,更別說孩子了。

所以我們就要和孩子一起,看看哪項是重要緊急的學習任務,哪些是重要不緊急的。

又有哪些是不重要但緊急的,哪些是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

孩子有時候自己分不清楚,我們和他一起分析出來,這樣他就會知道要儘快完成重要緊急的學習任務,不重要不緊急的就會有時間再去做。

經過這樣方法,對於重要的學習任務,孩子也就不會拖延了。


4、讓孩子要有「快的值」,而不是快的結果又有任務

很多時候,父母希望孩子快點作業老師布置的作業,然後再另外增加新的內容。

有個家長跟我們說,開始的時候,孩子作業還很好,也沒有那麼磨蹭拖拉。

不知道為什麼後來越來越磨蹭,甚至連作業都不做完了。

我們了解到得知,每次孩子做完作業時,她就會給孩子額外留點任務,不是要背單詞,就是要背課文,還有再上網課補習。

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快速做完作業,還有那麼多自己不願意的任務等著自己,還不如慢慢做呢。

要想讓孩子快速完成作業,不磨蹭拖延,就是給予孩子自主權,孩子完成作業就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要想著讓孩子聽從你的安排,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多學習,那也要經過孩子同意,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5、耐心與傾聽,找到原因

我們習慣於用發脾氣,吼叫責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這種方式會適得其反。

很多時候孩子在那裡磨蹭不寫作業,我們的火氣就上來了。

其實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背後磨蹭的原因,可以溫柔地傾聽他們,看看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

再可以和孩子一起解決。


6、讓孩子承擔拖延的後果

之前,每天都能聽到鄰居的吼聲:「快點起床,快點起床,你要遲到了。」

然後孩子慢騰騰的起床,父母在一邊又急又火。

每天早上都好像從吼叫聲開始,然而孩子的磨蹭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直到後來幾天,她出差回來後,在早上發現,不用她在那又吼又叫,鬧鐘一響,孩子主動起床收拾書包,讓她送去學校。

原來,她不在的那幾天,孩子爸爸根本就不會叫他起床,所以那幾天他遲到幾次,每次都要被老師懲罰。

為了不再被懲罰,他每次起床都能很快就起來了。

所以有時候,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起床遲到了承擔遲到的處罰。

孩子磨蹭著不寫作業,那就要承擔不寫作的後果。

如果孩子不想被處罰,就會很自覺地不再拖延,所以有時候該孩子承擔的就得讓他們承擔,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