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顧佳該不該離婚?曉芹該不該復婚?漫妮該不該出國?

2020-08-09     軌道電影

原標題:《三十而已》顧佳該不該離婚?曉芹該不該復婚?漫妮該不該出國?

看過《三十而已》大結局的朋友應該心中都有一股氣,明明是勵志人生,怎麼一下子喪的喘不過氣來?說好的女權獨立在哪裡?顧佳為何縱容小三林有有?鍾曉芹怎麼就和陳嶼復婚了?王漫妮重回上海,幹啥還要出國留學?

這些疑問相信不光我有,每一個代入到劇情之中的觀眾相信都會不解,疑惑,即使編劇張英姬給出了如下的回應,依然難以令人信服。

首先,關於「全身而退」的理解,我不能贊同,林有有最大的資本在於年輕,她長的很漂亮嗎?仁者見仁吧。顧佳說「這段的關係將成為她永遠難以啟齒的人生底色」,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尊嚴問題嗎?每一個有過戀愛經歷的朋友誰還沒有點「難以啟齒的底色」,但與付出離婚代價的顧佳相比,林有有即使喪失了尊嚴離開,恐怕也沒有顧佳如此的不堪,更何況她還得到了補償。

顧佳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許幻山和家庭之中,她努力將丈夫的事業鋪的更穩,為他擴展新的客戶,還要時不時盯緊公司對許總虎視眈眈的小三。我們羨慕顧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把家庭和事業兩方面做的都很優秀。

身為全職太太,顧佳動手能力強,做蛋糕、組玩具、為孩子謀劃未來,與平常人最大的區別僅僅是檔次不同,但這也是付出努力之後得到的結果。面對王太太開始的百般刁難,別的女人可能會知難而退,顧佳沒有,她不計代價地投入,因為她從來沒有想到會和丈夫有離婚的可能。

張英姬提到的「現場捉姦打小三」受到很多觀眾的點贊,因為我們無法容忍像林有有一樣的小三破壞自己的家庭。顧佳在得知丈夫出軌之後的表現堪稱教科書,流淚、躲避、喝醉、旅遊,即使堅強如顧佳,內心依然無法承受丈夫出軌的事實,我想,她會不斷反思自己哪裡做的不好,不管怎樣,收拾好心情之後仍然要面對千瘡百孔的現實。

當她得知許幻山煙花廠出事,她選擇替丈夫還債,因為她也是公司的創始人,因此必須要面對經營導致的困境,即使這是她最不想看到的。一方面是背叛她的男人,另一方面是因背叛導致的經濟受損,可以用「人財兩空」來形容她此時的處境。

我比較不能理解的一點是張英姬所說的「這不是爽劇,我所有的人物立體,細節飽滿,為了真實探討兩性情感關係」,我不否認細節的用心,但在出軌的同時煙花廠發生爆炸幾率能有多少?編劇沒有考慮觀眾的感受,而將顧佳放置在受傷最深的位置上。

那麼她到底做錯了什麼?鼓勵丈夫去創業,讓丈夫養成了「說一不二」的性格嗎?還是為公司拉來了遊樂園生意,讓林有有接觸到了許幻山?亦或者她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了茶廠的經營上,放鬆了對丈夫的關注?

這部劇在結局時會讓人憋屈,一個關鍵因素是一切都過於巧合,許幻山無數次的拒絕,怎麼還會一直跟隨林有有,導致兩人發生關係?顧佳作為傑出女性的代表,苦苦經營的家庭最後的結局就是無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反而和家人一起在茶廠生活?女性的成功被男性的出軌所束縛,最終評判幸福與否的關鍵仍落腳在婚姻上,這無疑是一種局限。

顧佳該不該離婚?當然應該,因為做錯事就要付出代價,但對許子言來說,缺失父愛更令人心疼,而且遠離城市,與原先顧佳提倡的精英教育背道而馳。所以當許幻山刑滿釋放後,我從內心仍然希望顧佳能夠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彌補之前的錯誤,這對子言也是有利的。

雖然王漫妮在宣傳時是本劇當之無愧的主角,但從劇情來看,童謠飾演的顧佳戲份明顯比王漫妮多,詮釋的觀點也更充分。我也曾有過北漂的經歷,回到家鄉有時候是一種無奈,就像王漫妮說鍾曉芹,「你離婚可以回家,熱菜熱飯在家等著,可我不行」。

孤獨對於每一個北漂的人都是很受折磨的,所以當王漫妮回到老家的小鎮,我感到無比的親切自然。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她反而不適應家鄉的生活,我可以理解為不甘心。拼搏九年換來的竟然是灰頭土臉的回到故鄉,儘管沒有人提到這份傷心事,但自己卻過不去內心的一道坎兒。

那麼回到上海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說單純證明自己的價值,當魏老闆給了她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時,她把握住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她卻選擇了放棄,而是給自己充電,出國留學,甚至當魏老闆提出可以支付學費,未來只要回到集團上班就行。面對如此優渥的條件,王漫妮竟然選擇了拒絕,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

比較解氣的是再見到梁正賢時,王漫妮有了底氣拒絕她。如果梁正賢沒有錢,王漫妮會不會和他在一起,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答案。我和佩服王漫妮的理智,梁正賢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敢面對,當他玩夠了,自己竟然沒有勇氣面對曾經喜歡的女孩,還要用讓「女友」來解決分手問題,這種男人真的沒有擔當。

此外,梁正賢滿嘴充滿了謊言,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生活,根本無法分辨那句話是真話,那句話是謊話,反倒前男友姜辰非常的穩重,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如果他們都能各邁一步,很可能王漫妮會成為那個幸福的女人。

王漫妮最後的結局有些過於理想化,這與之前苦心經營的人設不符。在錢多官多的上海,機遇很多,但年齡也擺在這兒,肯在一個公司呆九年,意味著王漫妮真的想留在這裡,想在上海擁有幸福的家庭,可是當一切都擺在面前時,她卻轉身離開,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我反而覺得這是編劇將電視劇「爽劇化」的一個表現。王漫妮現實的選擇應該是答應魏老闆,拿著錢出國留學。留學的結果最後不還是工作嗎?王漫妮最為底層打拚者不可能不清楚現實有多麼殘酷,因此很多人說王漫妮人設崩塌,最主要在於人物行為有些超脫於現實,造成觀眾認知上的偏差。

鍾曉芹代表著大城市裡的工薪階層,工作穩定,父母健康,找了個情投意合的老公,隨著結婚時間拉長,鍾曉芹和陳嶼的感情逐漸變淡,一般男人的轉變都是從婚後開始,陳嶼愛養女,談戀愛的時候可能喜歡魚代表責任心,但隨著雞毛蒜皮的事情太多,這種優勢就逐漸轉變為了劣勢。

陳嶼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會溝通,我不理解作為一名新聞人是如何接受專業培訓的,在我看來,如果兩人溝通產生問題,那麼肯定是態度上有問題,陳嶼總是對鍾曉芹冷暴力,這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比如孩子沒了,就算關心對方,多少關心的話會說上一兩句,但陳嶼沒有,他默默地在做,讓鍾曉芹自己去看,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話「我就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你想什麼我怎麼會知道」。

那麼鍾曉芹該不該復婚呢?我認為不應該,一個人真的能為另一個人做出改變,但是性格不會,一個不愛說話的人,你讓他天天和你嘮叨,這是不現實的,雖然陳嶼也在學習浪漫,將更多精力放在鍾曉芹身上,但我覺得兩人就算復婚了,該存在的問題一樣也不會少,復婚表明兩人將繼續講究下去。

如果不復婚,鍾曉芹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就算鍾曉陽不合適,還會有很多人會喜歡善良、真誠的鐘曉芹,沒有必要被父母價值捆綁,就像鍾曉芹說的「我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整部劇的落腳點都放在了團圓、積極上,卻似乎與最後的煙火氣有些脫節,但其中很多細節很好地彌補了這些缺憾,對於結局,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從這部劇中,能夠看到每個人的艱辛與努力,不管是上層還是底層,壓力無處不在,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過好每一天,不讓生活留有遺憾,大家覺得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iYj1HMBLq-Ct6CZ16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