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奧數級」優惠,只見套路不見真誠

2019-10-28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還消費者一個簡單幹凈的購物節,不該那麼難,也沒那麼難。

作者 |與歸

「滿XX減XX」「搶XX減XX」「前XX名半價」「付定金打X折」「瘋狂搶X元劵」「定金XXX抵XXX元」……當頻繁看到類似的大字標題外加感嘆號時,說明雙十一預售到了。

不少參加了預售的網友表示,今年已經不是「沒有奧數功底不配過雙十一」了,你還得閱讀理解能力過關,要分得清「滿減」和「搶減」的區別,要明白各種優惠的優先級;還要人際交往能力硬核,這樣才能拉人組隊PK贏紅包;還要手速夠快,不然「前XXX名」打折的優惠就搶不到……

其實,雙十一的促銷亂象由來已久。據《2018年「雙十一」網購節綜合信用評價報告》透露,僅48%的消費者對活動預售或優惠規則滿意。在不滿意的理由中,「預售或優惠規則晦澀難懂」「優惠券獲取途徑繁雜多樣」占比最高,分別達到了56%和54%。

如果消費者能得到真實惠,那複雜還有點價值;但現實是,一些商家大玩文字、數字遊戲,實際讓利微小。甚至年年被罵的「先漲後降」「明降暗漲」,今年依然存在。消費者「一頓操作猛如虎,得到紅包兩毛五」,這誰能忍?

要知道,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同樣是付出、是成本,購物體驗同樣是決定差評或好評的一個重要因素。買個東西還要拿出做高中數學題的架勢,這是在為難和折騰消費者。

這也是商家以小聰明為自己挖坑。或許,一些商家會振振有詞:「你理解不了規則是你的問題,我又不違法。」表面道理雖如此,但消費者也有足夠的反駁邏輯:「我幹嘛這麼吃力討不到好?我不買了還不行嗎?」

誠意雖不像誠信問題那麼直接關乎法律,卻也關乎喜好和選擇,消費者會用腳投票。當商家誠意消失,買家的購買慾也就會減退。有時候,一些商家的行為甚至讓人懷疑,這麼一套複雜的優惠方案背後,到底是計算,還是算計?消費者可能會一直弄不懂優惠規則,但不會一直「傻」下去。

雙十一的熱烈,不該消退於賣家的小聰明和買家的吐槽與質疑。無論生意的形態是什麼樣的,誠信經營都是第一位的,這是最本質、最可貴的東西。

雙十一這樣的全民購物狂歡節,是各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如果淪為街頭的「清倉大甩賣」,那就是「前人栽樹後人砍樹」了。對電商平台來說,如果任由一些商家天花亂墜地套路消費者,也終將走向「一損俱損」的結局。誰都不想看到,「雙11」毀於套路的那一天。

還消費者一個簡單幹凈的購物節,讓優惠真誠一點,套路少一點,不該那麼難,也沒那麼難。無非是抬起短視的眼睛,望向長遠。

※ 編輯|甘瓊芳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haoFW4BMH2_cNUggw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