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誡:改掉身上的這兩個習慣,才是人生「福報多」的徵兆

2019-09-30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少無知的時候,我們對這句話還半信半疑。等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吃虧受挫後,突然發現自己醒悟出來的道理和老祖宗的話相差無幾,這個時候我們才後悔當初沒有聽身邊人的勸。

聽人勸,吃飽飯。老祖宗的2句告誡,教我們做個「積福之人」,句句受用。明代處世奇書《菜根譚》中用這兩句話告誡我們:改掉身上的這兩個習慣,才是人生「福報多」的徵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菜根譚》

釋義:用人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那麼想為你效力的人也會離去。

人們往往為自己考慮得多,而為他人考慮得少,所以在說話做事的時候,喜歡用自己的道德標準或價值觀去衡量他人。殊不知,厚自己而薄他人,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容易傷害他人,還折損了自己的福氣。

正如古人所說「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亦厚矣」,即尖酸刻薄的人,福氣也淺薄;寬厚仁慈的人,福氣也濃厚。待人刻薄,說話喜歡抬槓和挑刺,只圖自己一時口舌之快,卻沒考慮對方的感受,就容易與人結仇,埋下許多隱患。做事刻薄的人,對別人過於苛刻,會讓別人望而生畏,繼而慢慢失去了人心。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便是為人處世的最基本法則,即:你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物,也不要強加給對方。這樣做既是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正所謂是「與人為善,於己為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你做人做事太過苛刻,就沒有人陪你玩了。更何況,君子責己,小人責人;道德禮義主要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用來苛求他人,正如《省心錄》中所說:「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

劉邦和項羽在為人處事上面就形成了鮮明對比:劉邦待人仁愛寬厚,有功必賞,毫不吝惜,用人才也是經常不拘小節,比如他提拔重用韓信、陳平等人。而項羽為人吝嗇,捨不得獎賞有功的將士;用人又過於苛刻,把官印在手中玩弄很久,也遲遲不肯賞賜給他人。

最終的結果是:劉邦深得人心,帳下人才濟濟;項羽失去人心,帳下人才匱乏。干大事,人才是關鍵,因此項羽敗給劉邦也是註定的事情。

古語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裡的「道」也可以理解為「人心」,你寬厚待人,得人心,人人都願意幫助你;你刻薄待人,失人心,大家都不願意幫你。所以說,改掉「刻薄待人」的這個壞習慣,才是人生福報多的徵兆!

2、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菜根譚》

釋義:交友不可太泛濫,如果太泛濫,那麼善於阿諛獻媚的人就會設法接近。

有個成語叫「濫竽充數」,即: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交朋友也是如此,不要在乎朋友的數量有多少,而要在乎朋友的質量是如何,正所謂「朋友在精不在多」。

為什麼朋友的質量更重要呢?老祖宗告誡我們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身邊好朋友多,你則會越來越好;你身邊壞朋友多,你則會越來越壞。所以說,把握好「交友」這一關,則是把握住了人生,更會關乎到人生福祉的多與少。

曾國藩說:「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因此,越是你混得好的時候,越要提防那些阿諛奉承之人,因為他們往往都是居心叵測、不懷好意的小人。成朋友,敗也朋友,這是被無數過往歷史所證明的事實,我們不得不引以為戒。所以說,改掉身上的這個壞習慣——交友泛濫,才是人生福報多的徵兆!

《貞觀政要》中有句話叫:「立身成敗,在於所染」,即:一個人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於他平日裡養成的習慣和愛好。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所以說,熟記老祖宗的以上2句告誡,改掉身上的這兩種壞習慣,做個「積福之人」,好福氣才會不請自來。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hYhh20BMH2_cNUggz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