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寄相思

2019-05-23     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1205年,金國的一位16歲少年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人說,他捕殺了一隻雁,其伴侶雖已逃脫,但悲鳴不止,最後從半空墜地而死。少年聽後非常感動,便從獵人手中買下那一對殉情的雁,把它們葬於汾水河畔,並壘石築墓,墓碑上刻下「雁丘」二字。少年與同行的諸書生寫詩作詞祭奠後,才不舍地離去。

這位少年便是名冠金元兩代的詩壇巨擘元好問。他當時即興抒懷的一首《摸魚兒·雁丘詞》成了千古愛情絕唱而流傳至今。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磋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孟春之月雁北向」「孟秋之月雁歸來」,早在2000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中,便記載著雁這種候鳥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徙的習性。

鴻雁是雁形目鴨科雁屬的候鳥。當成群結隊的鴻雁飛過天空時,或呈人字形,或呈一字型,列隊整齊,秩序井然,蔚為壯觀。還伴隨著嘎嘎叫聲,情景十分動人。

記得小時放學路上,偶遇鴻雁飛過,都會駐足目視雁陣,直至它們消失在遙遠的天際。與鴻雁的這種親近感,可說是自小孕育,貫穿於一生。後來入職郵電部門,方知鴻雁與人類的通信早已結下不解之緣。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鴻雁作為傳書使者的形象頻繁地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作之中,寄託著人們的離愁別緒以及渴望音訊暢通的無限遐想。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天末懷李白》中,便有「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的詩句,表達他盼望李白書信到來的急切心情。唐代詩人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以及李煜的「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也都通過鴻雁,把漂泊在外的異鄉遊子的懷鄉之情刻畫得真切動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鴻雁早已經是書信和傳書使者的象徵;它唯美的形象,承載著歷代人們樸實的情愫以及纏綿的思緒。

中國郵政的標誌融入了鴻雁的造型

其實,「雁足系書」「鴻雁傳書」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並沒有真憑實據可以佐證。它的典故出於《漢書·蘇武傳》,說的是公元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匈奴首領扣留。在多次勸降遭拒後,匈奴便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在那冰天雪地、饑寒交迫的惡劣環境中,蘇武仍手持漢朝的節杖,堅貞不屈。直到漢昭帝即位後,漢匈關係有所改善,匈奴才應漢朝的要求,放回蘇武等9人。這時,蘇武已在匈奴度過了19年艱難屈辱的歲月。他少壯受命出使,皓首歸來,用他一生中的黃金時代譜寫了一曲高昂的民族正氣歌。

在蘇武歸漢的過程中,有過這樣的傳說:當時匈奴不想釋放蘇武,便向漢朝使者謊稱蘇武早已去世。這時,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暗中把蘇武還活在世上的實況密告漢使,並獻上一計。後來,當漢使再一次見到匈奴首領單于時便稱:我國天子在狩獵時射中一隻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繫著一封蘇武給朝廷的信,說他正在北海岸邊牧羊。單于聽後非常吃驚,不得不把蘇武放了。

故事中「雁足系書」雖是個謊稱,但卻為人們所接受並一代代傳頌下來。由此可見,美好的事物在傳統文化中不僅有巨大的生命力,而且還會歷久不衰。

1897年和1898年,大清郵政先後兩次發行「蟠龍」郵票,每套共12枚,其中有3枚以鯉魚為圖,另有3枚則以飛雁為圖。這或許是「魚雁傳書」在郵政票品上的首次表達。此後的郵票也曾多次出現「飛雁」的形象,如1958年為「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郵電部長會議」發行的以飛雁和發射塔為圖案的郵票,2014年5月發行的「鴻雁傳書」郵票等,都進一步強化了鴻雁作為人類通信「代言人」的意象。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天涯已成咫尺,但人們對鴻雁依然是情有獨鍾。我想,把這說成是「鴻雁情結」也未嘗不可。

1958年為「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郵電部長會議」發行的以飛雁和發射塔為圖案的郵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於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後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

但在現實世界裡,如此有「德」的鴻雁卻屢遭無情虐殺。陸龜蒙詩「南北路何長,中間萬戈張,不知煙霧裡,幾隻到衡陽」便是這種殘酷情景的寫照。近代,農藥的過度投放以及貪婪偷獵者的捕殺,不斷在威脅著鴻雁這個弱勢群體的生存。

不久前,看到一則廣州航空公司的航班為北去雁群讓路的視頻,覺得特別暖心。看來,保護鴻雁以及我們周圍的其他動植物,營造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但願在不久之後,當雁群划過長空時,我們再也聽不到它們的悲鳴,而代之以歡快的歌聲。願雁陣永遠成為我們天際的一道亮麗風景,載著人類的夢想飛向詩意盎然的遠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dxvPGwB8g2yegNDxah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