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演員海清在台上公開向各大導演和製片們喊話,呼籲大家能夠給予中生代女演員更多的表演機會。
她聲稱:
「我們是非常努力、熱衷表演的女演員。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動的,市場、題材各種的局限常常讓我們遠離優秀的作品,甚至從創意之初就把我們隔離在外……」
雖然海清這番言論當中的部分措辭有待商榷,被她cue到的幾位女演員,也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尷尬。
尤其是其中一句,大意是:中年女演員快沒戲拍了,但我們便宜又好用,請各位導演給機會。
但海清這一番「女性宣言」,仍然敘述出了當下中生代女演員所面臨的困境,即女性演員在人到中年以後,她們的生存空間都被更進一步地壓縮,可選擇的表演餘地也是寥寥無幾。
趕巧的是,就在這則「宣言」發表後的三天,海清、黃磊再度搭檔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小歡喜》就開播了。口碑上升之快,堪稱海清的「大型真香現場」。
在這部改編自魯引弓同名小說的劇中,圍繞著方家、喬家、季家三個高三考生家庭,展開了一系列關於生活、關於成長的「歡喜」故事。
而在劇中擔任主演的三位女演員,海清、陶虹、詠梅,無論是在戲裡還是戲外,也都或多或少正面臨著中年女性所要遭遇的困境。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在《小歡喜》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和黃磊飾演的方圓,依然延續了前作中的角色名字,兩人也依舊是一對典型的虎媽貓爸組合。
作為一家公關公司的小領導,童文潔每天要應付各種辦公室里的勾心鬥角,稍不留神就會被同事穿小鞋。
長期開啟的女強人模式,以及不得不面對的年齡攀升問題,使得她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
而在另一邊還有一個學習成績不夠好,但卻即將面臨著高考大關的兒子在等著她「搭救」。
脾氣暴躁、做事總是火急火燎的童文潔,對待調皮搗蛋闖禍不斷的兒子方一凡,無時無刻不是呈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比如,當童文潔得知方一凡和同學打架,並且因為學習成績不佳面臨著可能留級的情況時,便在車上開始連珠炮似的對兒子進行著「愛的轟炸」:
「我吃飽了撐的,我就不該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該你操心的你不操心,不該你操心的你瞎操心!」「你為什麼一點不隨媽媽!」
那一刻的童文潔,像極了現實生活中成千上萬的虎媽本媽。
身處在這樣「腹背受敵」的環境中,童文潔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而作為尖子生喬英子的媽媽,陶虹飾演的宋倩也照樣一刻都不得閒。
她是一位金牌物理老師,卻也同時是一位單親媽媽。對待女兒喬英子,她是絕對的高標準嚴要求。
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一概不許做,為了更好地督促女兒學習,她把女兒的房間改造成像錄音棚一樣的配置,隔音牆面、透明內窗,窗簾的開關還被設置在屋外。
喬英子形容自己和媽媽是塑料姐妹花的關係,一碰即碎,一點就著。
對於宋倩來說,女兒就是她的一切。她常常對女兒耳提面命:
「你要是連高考都考不好,哪兒還有什麼人生啊。」「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自己的婚姻已經失敗了,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宋倩,於是就把對生活的控制欲,都投射到了女兒身上。
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她不允許有一丁點出錯的可能,為此她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鬆懈。
這種長期與自我的割裂,很容易導致她變成一種非常擰巴的狀態。
分班考試喬英子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了快班,對於爸爸喬衛東來說,孩子考上衝刺班了要獎勵,對於宋倩來說這卻是種危險的信號:「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喬英子在和爸爸吃火鍋慶祝時,也被宋倩不斷催促「不要在吃飯上浪費太多時間了,吃完早點回來。」
緊張的母女關係,對女兒全方位的把控欲,顯現出的是宋倩對生活的極度焦慮。
詠梅飾演的劉靜,是劇中唯一一位擁有好脾氣的母親,但因為工作關係對兒子季楊楊長期缺少陪伴,致使孩子和自己的關係疏遠。
在父母缺席之中一路成長起來的季楊楊,一心想做韓寒第二。
面對這個略顯叛逆的孩子,終於被調回來工作的劉靜,想要極力彌補、平衡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與酷愛嘮叨的童文潔和做事情一絲不苟的宋倩不同,劉靜對待孩子用的是另一種春風化雨的方式。
三種女性,三個家庭,《小歡喜》里呈現出的中國式親子關係,讓很多觀眾看了都覺得異常真實。
一大早起來給孩子做飯,沒收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強加給孩子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成績下滑時急赤白臉的訓斥。
還有那樸素寬大的校服、激情澎湃的誓師大會、做不完的習題考不完的卷子……看到這些的觀眾紛紛表示,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段被高考支配的恐懼時光。
該劇目前在豆瓣保持著8.1分的不錯成績,多數網友在觀看此劇過後,都給出了諸如「台詞過於真實」、「又接地氣又好笑」,「演技自然很有代入感」的觀後好評。
看來繼上次《小別離》掀起了一波家庭劇的熱度後,這次導演汪俊加編劇黃磊的幕後主創陣容,算是在國產生活劇上又一次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而劇作的成功,恰恰說明劇情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社會的現實面。
事實上不止是在劇中,三位女主演在戲外,又何嘗不是正面臨著一種中年女性所特有的困境呢?
海清就不用說了,她先前已在公開場合明確表明自己「處境堪憂」的窘迫身份。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海清被大眾所最為熟識的標籤就是「國民媳婦」,眼看著近年來又有晉升「國民媽媽」的趨勢,於是「求上進」的海清便再也按捺不住,公然向大眾「叫停」。
海清在採訪中解釋說:
「女人在這個社會上除了媽媽,應該有很多身份,她不僅僅面對子女、家庭,也要面對社會,面對自己的人生、情感。但挺遺憾,除了媽媽的身份,女人的其他面,我接劇本時看不到。」
《蝸居》
那麼陶虹呢?陶虹的起點其實很高,參演的第一部影視作品,就是由姜文執導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陶虹之後的演藝道路也算得上是順風順水,一部《春光燦爛豬八戒》不僅讓觀眾認識了這位嬌俏善良的「小龍女」,也讓扮演小龍女的陶虹與扮演豬哥哥的徐崢,就此締結下了一段姻緣。
《春光燦爛豬八戒》
2008年,36歲的陶虹在生下女兒之後,便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顧家庭和女兒身上,鮮少再有什麼亮眼的作品出現,即便是出鏡也以客串的形式居多。
直到2017年以飛行導師的身份參加了《演員的誕生》之後,憑藉在當中《末代皇后》里一段精湛的表演,才讓大眾再次注意到陶虹的演員身份。
是一心撲在事業上廝殺,還是從螢幕上隱退回歸家庭,這是每一個步入中年以後的女演員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而詠梅這個名字,更是直至今年獲得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之後,才得以開始慢慢進入觀眾的視野。
在此之前,她一直是那個臉熟但是叫不出名字的綠葉女演員。如果沒有這個中國內地第一位柏林影后的頭銜,不知道詠梅還要被「市場」忽略多久。
《地久天長》
即便是在摘得影后的桂冠之後,在接受GQ報道的採訪時,詠梅還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演藝事業的困惑:「為什麼老讓我演科學家的妻子,而不是女性科學家?」
詠梅說:
「對於現在中生代女演員的狀況,我很憤怒。她們形象都很好,人生閱歷又豐富,又會表達,可市場上給我們的機會太少了。究其原因,還是一個審美問題。很多觀眾不願意看一個很美的中年女性,他看不懂,只看年輕漂亮。審美問題背後,其實是教育問題。」
不止是這三位演員,其實此前已有過太多的女演員,曾表達過自己對於職業瓶頸的憂慮。
大S就曾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吐槽自己現在沒戲演:「他們都是找我去演誰的媽媽,還有最大的是演王大陸的媽媽。」
張小斐說感覺自己一畢業,就像「一屜熱騰騰的包子,一開蓋慢慢慢慢就涼了。」
焦俊艷更是直白地道出了女演員到了一定年齡後的處境:「你就像棵菜一樣,就被人去挑選,然後嫌你這個菜葉子老了,嫌你這個日期不夠新鮮。」
眾所周知,社會對於女性的包容度,一向沒有那麼寬廣,職場對女性的態度也是不甚友好,這一點在演員這個行業則更是被無限放大。
我們的女演員總是喜歡加固自己的少女人設,因為在傳統認知里,女性總是被要求要具有少女感。
過去的女演員結婚生子也不敢公開,就是怕一旦對外輸出了這種已婚婦女的形象,以後再接戲就只能拿到「大媽」類型的劇本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許多尚未年邁,只是剛剛跨入中年的女演員,就要被迫演同齡人的母親。
在2013年的《璀璨人生》中,1975年出生的何潤東要管1976年出生的楊明娜叫媽,在於正版的《笑傲江湖》中,1979年出生的霍建華同樣要喊僅大自己三歲的楊明娜為師娘,這樣的安排對女演員未免也太殘酷了一點。
和楊明娜同歲的劉敏濤近年來的熒幕形象,也幾乎被定位成了只能演媽媽輩的人。
劉敏濤在《天盛長歌》中飾演倪妮的母親
其實演媽媽本身並沒有問題,女人做了媽媽也一樣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劇本。
可惜現在國產劇里媽媽們的通病,就是只負責家長里短,大多數都是臉譜化的角色類型,基本看不到什麼人物魅力。
奈何如今的國內市場,幼齒化當道,少女甜寵風正盛,女性向的劇雖不少,卻唯獨缺乏對成熟女性角色的探索。
演員楊蓉就曾在微博坦言:「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影視環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我們這一波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著少女人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
通常外界對於女演員的定義,往往認為她們就是吃青春飯的,仿佛她們年老色衰之日,就是「退位讓賢」之時,這是種多麼大的偏見啊。
更有說法稱「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這無疑對女性是種莫大的歧視。
長久以來,中年女性一直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里,難以抽身。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她們既要掙錢養家,又要顧家帶娃,本就已經是分身乏術,還要面對職業斷檔的困局,和承受來自社會各方的詆毀與壓榨。
但卻鮮少有人試圖問過她們的內心世界,難道在多數人眼中,女性自我的價值真的會隨著年齡的遞增而褪色嗎?
工作上的瓶頸與挑戰,漸漸喪失火花的婚姻,需要操心的下一代,究竟事業與家庭該如何平衡,這是當下許多中年女性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中年女性身上,其實有很多話題可以挖掘。可是資本往往總愛甩鍋給觀眾,認為中年女演員沒有市場。他們一早就為她們打上單調、刻板的標籤,仿佛中年女性不配有春天。
但事實並非如此,就像楊蓉所說:「演員是一個把感受轉化為表達的職業,你經歷的越多,體驗越多,你就越有更多的資本去完成更好的表演。」
作為獨立的個體,歲月賦予人的成熟與閱歷都是不可多得的經驗與財富,人的價值不應該被年紀、皮相、性別、身份這種外物所困。
正如《小歡喜》中的幾位女主演一樣,她們有對自我的追求也有與對生活的妥協,前期的對抗、掙扎,終會在與孩子一點一滴的相處中,逐漸變得和諧起來。
同樣的,戲外的中生代女演員在自己的行業領域也照樣可以很有戲,我們不應讓年齡掩蓋住她們的角色光彩。
無論如何,有人能為中年女性這一群體發出吶喊聲總歸是好的,但是具體如何走出一片天,還是得靠每一位「當局者」去一步一步耕耘。
但我們相信,不管是熒幕內還是熒幕外的中年女性,未來都會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經過歲月的發酵與研磨,她們早已不再如曾經那般懸浮於世,而是會用一顆更加平常的歡喜心,去面對之後的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