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西?大致有這3方面原因

2020-07-24   也可自話

原標題:失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西?大致有這3方面原因

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敗西」?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為什麼失敗了一定要往北方跑,東南西不可以嗎?嗯,還真是不可以,因為這個「敗北」的「北」啊,並不是指方向。

要知道,漢字從創造之初,到發展過程,意義是會發生多次變化的,剛創造出來的意思,是它的本義,發展過程中改變了意思,是它的引申義

北的本意是什麼呢,查《說文解字》:

「北,從二人相背。」

北是一個會意字,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小篆這段時期,北的字形,都像兩個人背靠背站立,咱們現在寫的這個「北」,也是由此發展而來的。

相背,就是互相違背,「北」是「背」的初文,兩字古音相同,後來為了方便區分,才創造出了「背」字,背就沿用了「相背」的含義,而「北」引申為方向,與「南」相反的意思。

今天的人大多只知道「北」是方向詞,而不知「北」的本義,故而會問「敗北」為什麼不叫敗東、敗南或敗西。

敗北

咱們明白了「北」的本義,就很好理解「敗北」這個詞了,你可以這樣理解,你和別人打仗,輸了,轉身就跑,把背部暴露給敵人,所以就叫敗北。

當然了,這個比喻並不恰當,大致上這樣方便理解也就是了,不抬槓。

「兵有六者,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提出了6種戰爭失敗的原因:走、弛、陷、崩、亂、北。若是因為將帥無能,以少戰多、以弱擊強,這種失敗就叫做「北」。

賈誼《過秦論》說「追亡逐北」,這裡指追擊敗走的敵軍,是說敵軍失敗。

可見,在秦朝之前,沒有敗北一說,「北」就是失敗,逃跑。一直到秦末,才出現了「敗北」二字一起出現,形容失敗: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驕傲地對別人說,我一輩子打了70多場仗,就不知道失敗是什麼滋味。

引申

北還有一個含義,表示臣服。

你看,兩軍交戰都是正面激鬥,只有失敗一方才會轉身逃走,把背部暴露給敵人,勝利一方一路追逐,這叫「追亡逐北」。

你若把「北」理解成方向次,這就說不通,仗都打敗了,不趕緊逃命,難道還要掏出指南針看看哪裡是北方,一定要往北方逃跑嗎,北方有神仙保佑嗎,顯然不是。

你知道,中國古代啊,以南為尊,又以北為陰,以南為陽,房子要坐北朝南、皇帝也要坐北朝南,要面朝尊貴吉祥的方向,而北與南相對,是卑賤的、不祥的,坐在北方,是要鎮住它。

另。

古代中原政權老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騷擾,中原王朝當然希望擊敗北方政權了,每次勝利,對方都是逃回大草原上,對於中原來說,游牧民族都在北方,因此也叫敗北。

綜上,為什麼失敗叫「敗北」呢?

除了「北」字的本義是敗北之外,其中還包含了文化傳統和歷史原因,總之,敗北不是指一個特定方向,而是泛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