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朋友談錢?

2020-01-13     溫江區人民檢察院

林姑娘某天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個同學的老公打來的,同學本來就不熟,老公就更不熟了。他有份日文資料需要翻譯,打聽到林姑娘大學專業是日語,就找過來了。


那是一份無線電相關的資料,林姑娘說:「太專業了!我連中文都看不懂。」他說:「沒關係,你先隨便看看。」


第二天,快遞就到了,厚厚一本冊子。


電話又追來:「你就翻譯個大概,跟我講講就行。」林姑娘說:「我日語太差,介紹個專業公司給你吧。」同學老公不高興了,「那把資料給我寄回來吧」,就掛了電話。


「我記得當時翻了幾頁資料,儘是些迴路、峰值一類的詞,完全看不懂。」林姑娘說,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都是希望林姑娘「隨便看看就好」「回頭請你吃飯」……


林姑娘的煩惱是現實的——當「朋友」想利用你的專業和一技之長來解決問題,如何與他們優雅地談錢?


你與對方不熟悉,遠沒到彼此相愛相殺的份上。對方只是利用你的專業技能辦事,卻不想談報酬,怎麼辦?



對方就是利用你的「不好意思」


很多人或許沒有意識到,知識是需要付費的。


卜浩江是一名廣告行業從業者,有一次,上一家工作單位的前領導找到他,說有一個文旅策劃的項目,想讓他跟著一起做。


卜浩江覺得,既然是前領導,做就做吧,應該不會虧待自己吧,就沒好意思多問,還跟著出了一趟很遠的差。


回來後,卜浩江寫了方案的一部分,幾天後,前領導又讓他做方案的其他部分,依然沒提任何報酬的事。這次,卜浩江婉拒了,前領導也就此消失。


這份差使,卜浩江倒貼了大量時間精力,還有一部分費用。他後來總結:「有時候,對方就是利用你的『不好意思』,而『不好意思』大多時候都等於吃虧。」


肖肖是一名媒體從業者,一次師姐介紹,給電視台的一個節目寫策劃。


肖肖住在北京北五環外,那個炎熱的夏天,她每周末斜穿北京城,單程耗費一個半小時,去台里開策劃會,熬夜寫了好幾版策劃書。


因為是熟人介紹,剛畢業的肖肖沒好意思問酬勞。


直到一周一次的策劃會突然連續兩周沒開,一問才知,節目取消。至於肖肖的勞動付出,沒人提。


這樣的情況後來又發生過幾次,肖肖漸漸疏遠了這位師姐,「關係就是這樣被透支的」。


作為心理學家,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覺得,和「朋友」談錢,堪稱一個「諾獎」級別的難題,想要「優雅」更是艱難。


心理學著作《怪誕行為學》中提出,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則由市場規範主導。


前者往往是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時回報的,比如你幫鄰居搬沙發,並不意味著他也必須馬上過來幫你搬;後者則是界限清晰的,交換分明的,必須按勞取酬。比如,請你的鄰居(碰巧他是律師)在你度假時幫你收信件是可以的,但是讓他為你免費起草合同,那就不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關係的變化是單向的——人與人之間一旦從社會規範進入市場規範,之前溫情脈脈的關係就不存在了。


汪冰說:「傳統中國社會重視地緣和血緣關係,在熟人社會,把吃不完的獵物放在鄰居肚子裡,比放在家裡安全,將來能獲得回報,因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且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我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無論從長遠利益還是情感道德考慮,我們的表現就都會『不好意思』。」


然而,當從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跑得了和尚又跑得了廟」,人們的想法就會悄然發生變化。




簡單直接的拒絕會不會帶來傷害


郭律師曾結識一位身價過億的礦主,礦主有事沒事就想約她「聊聊」,經常請她幫忙審驗合同,審完就回報一句「謝謝」。


終於有一次,合同又來了,郭律師先報了價,對方沒反對也沒同意。當合同等審完發還回去,對方回了一句:「太貴了,用不起。」


還有一個「熟人」,也是托辦千萬標的的大案子,他一個勁兒催促著:「趕緊起訴!」當起訴書寫好了,委託代理合同送過去,熟人問:「律師費能便宜點嗎?」答:「不能。」過了一周,熟人答覆:「抱歉,我換律師了。」


郭律師很苦惱。


汪冰建議,簡單直接的拒絕會更好,「當你和他的關係到這一步,往往對方已經很不知趣,你也沒有必要再去維繫這個關係」。


也許有人問,這麼直接,會不會傷害對方?


「我們不忍拒絕或者想優雅談錢,其實就是不想讓對方受傷,或者不想讓自己形象受損。但事實上,你並沒有傷害對方,反而是他主動發起的不合理要求,傷害了你。」汪冰說。


作為心理學家,想找汪冰「聊聊」的人也不少。他一般不會談錢,會先幫助對方几次,然後再拒絕。


「我不會一直幫下去,也不會在最後一次談錢。我個人不太擅長談錢,但是我可以選擇拒絕,不再繼續。因為前幾次同意幫忙,一般是對方的情況確實需要緊急幫助,或者我對這件事感興趣,也能從中有所收穫。對不感興趣的事情,我覺得缺乏做事的動力,這樣的忙也幫不好。」汪冰說,當然也有例外,「除非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或者對方對我很重要。人與人之間的幫助只有出自內心自發的善意,才能持久。」



拒絕一件事不代表拒絕一個人


其實,已經有不少朋友決定「反抗」。


陶陶是一名中文專業的學生,業餘愛好戲劇。「有個同學讓我幫忙改劇本,我說忙著寫稿,沒空,這也是事實」。


彥彥的老公是一名建築師,她媽媽有個拐彎抹角的朋友,一次對她說:「我們老兩口退休後要到鄉下去住,讓你老公給我們設計個別墅唄!」彥彥很認真地問:「您給多少設計費?」


丹丹是一名公司PR,有一次,一個朋友讓她幫忙寫傳播方案。她以「你怎麼能把甲方這麼機密的信息給我看,和我的職業操守不符」為理由,有理有據地拒絕了。


汪冰認為,這一屆年輕人越來越敢說不,是因為對「自私」的定義和前輩不同。過去我們認為,自私就是「為了自己」,但現在認為,自私是「為了自己傷害別人」。


所以,只要不傷害別人,就可以堅持自己,只要利益合理,也就更容易談錢。


想要「優雅」談錢,首先要正確理解什麼是拒絕。


汪冰強調,「拒絕一件事並不等於拒絕一個人」。


可惜,這往往容易被混為一談——你不幫我這個忙,就等於你再也不打算幫我了。而當我們區分出這兩者的區別,在技術上就擁有了靈活度。


比如,你可以說,「抱歉,我最近事情比較多,一個月後可以,你能等嗎」;或者,告訴對方自己的這個項目收費是多少,但可以給你打個折。


「有替代性的幫助其實就是有替代性的拒絕。對方願不願意給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知道你的價值。」汪冰說,「如果一個朋友只是叫你幫忙而從來不談報酬,其實就是在不斷侵犯你的邊界,那大概也不是真正的朋友,你可以考慮要不要繼續這種友誼。」


來源:共青團中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PfvoW8BUQOea5OwMxt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