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艾草長成「金枝玉葉」

2020-05-06     惠州農業農村

素有南藥寶庫美譽的羅浮山,以其優良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在博羅羅浮山山坳中的酥醪村,當地村民廣泛種植艾草。

早在千年前,葛洪、鮑姑夫婦就將艾草作醫藥之用,鮑姑運用紅腳艾製作成艾條醫治百姓。而如今,酥醪村村民在博羅傳統特色美食與中醫藥文化的創新融合中,找到了發展的新路子,村民種艾草、做艾粄,傳揚「艾文化」,艾草也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枝玉葉」。

山溝溝艾草做成美食「飛」出大山

艾粄是客家地區傳統的特色小吃,是一種接地氣、知名度高的美食,深受大眾喜愛。在酥醪村,隨時能夠吃到新鮮美味的艾粄。

「最旺的時候,我這邊一天可以賣出2萬個艾粄。」酥醪村幹部高校亮說。這段時間,高校亮每天都要從村民手裡收購100多斤艾草,這些在山溝溝里種出來的艾草,經過清洗、打絨、煮麵團、包餡等20道傳統工序,被巧手製成了色鮮味美的艾粄,不僅在本地熱銷,更藉由高校亮搭起的銷售平台,插上了網絡銷售的翅膀,「飛」出大山,「飛」向了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

「要讓村民有收入、增收入,生活過得好。」這是高校亮打造艾產業最簡單也最誠懇的初心。高校亮原本從事快遞行業,經常會給朋友郵寄當地美食——艾粄。2018年,他辭去原來的工作,返鄉創業,與「艾」結緣。

「在新農村建設中,酥醪村合心村民小組清理了幾個豬欄,為了解決以往村民養豬、生活艱難的困境,思來想去,不如嘗試做艾粄,發展艾產業吧。」高校亮說。於是,在羅浮山管委會的扶持下,一個可以讓村民改善生活和環境的新產業萌芽。

希望出台地方標準,帶動更多村民奔小康

為了做艾粄,高校亮每周都要進村三四次,向農戶收購艾葉。據介紹,艾草一年四季都有產出,每年的3月至5月是艾草生長最旺盛的時期。

今年58歲的楊漢湄是種植艾草的農戶代表。她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她將家裡所有的閒散土地都種上了艾草。「艾草種植周期短,雨水充足的情況下,每隔十天至半個月便可收割一茬。」楊漢湄告訴記者,自從種植艾草後,家中經濟收入增加不少。按照目前市場需求量和價格來計算,一年算下來,一畝地收入超過2萬元。

如今,在酥醪村,像楊漢湄一樣,種植艾草的村民越來越多,曾經常見的「野草」也「搖身一變」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草」,越來越多的酥醪村村民在艾草產業中找到了致富門路,發「艾」財奔小康。

據了解,酥醪村常住人口有1000人左右,在高校亮的帶動下,如今,有兩成村民種植艾草,從事艾產業的村民就有超過3成。

引導村民廣泛地參與到艾草種植中;打造「酥醪山人」艾粄品牌,帶動村民發展產業;在羅浮山管委會支持下,建立景區公益助農推廣點……一路過來,作為酥醪村村幹部,高校亮欣喜地看到,自己帶領村民向前的每一個設想和目標都得以實現。在高校亮心裡,「艾無止境」。如今,高校亮正在籌建艾粄協會,還為羅浮山酥醪艾粄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把艾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高校亮說,如今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政府能夠引導出台一個地方標準,更好地指導村民生產,保證艾產品的安全衛生及質量,讓艾粄這種傳統美食傳承下去,走得更長、更遠,逐步打造出一個完整、成熟、具有地方特色的「艾文化」產業鏈,最終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來源:惠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4U46XEBfwtFQPkd3W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