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帶他們去旅行

讀了《請不要帶孩子去旅行!讓萬千父母反思的好文》這篇文章,文中說父母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在"長見識"的背後暗流涌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許多父母陷入了攀比的怪圈,這體現的不是家長的教育觀念,而是你們有錢有閒嗎?你們玩得起嗎?作者認為:"為炫耀而去旅行;為享樂而去的旅行;沒有慾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去"。而我認為: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帶他們去旅遊(至少在5歲左右的孩子)在假期時,家長要儘量抽時間帶孩子出去走走。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能知天下事"。此話講的就是:我們有時間要多出去走走,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長見識。

作為家長,我們沒有必要跟風境外旅行。我們帶孩子出去旅行,可根據自家經濟情況"量體裁衣"選擇旅行線路。經濟條件好,我們可帶孩子去國外。如:歐美國家、非洲、馬爾地夫等等。如果經濟情況一般,我們可以選擇孩子在境內旅行。如:西安、北京,張家界,上海迪士尼遊樂園等等。如果我們長久生活在城市,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去鄉下走親戚,親近大自然,看看田園風光。讓孩子去坐當地的公交車,去趕當地的集市,你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村裡那條小河趟水,去爬山,去放牛,讓他們坐在門口的老樹下打盹,讓他們交到幾個當地的小朋友......作為父母,把對人生最初體驗還給孩子。這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帶孩子出去旅行。一方面讓孩子在假期中過得快樂,一方面也讓我們陪伴孩子在旅行中享樂。在享樂中學會放鬆。對於大人來說,在放鬆之後更好地工作。作者認為:"為享樂而去的旅行不如不去"。家長帶孩子出去旅行的目的,就是為了享樂,陪同孩子一起尋找生活的樂趣。孩子小不能了解旅遊景點的文化、當地的風土人情,我認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孩子都玩得開心就行了。只有要寫旅遊雜記的人才會追求融入當地風土人情文化之中去。作為普通的旅遊者,到某一個地方旅遊,無非就是追求快樂、新鮮有趣罷了。

作為家長,我們興趣愛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興趣愛好是人生最佳的老師。孩子雖小不能理解旅遊的意義,但是父母有空,經常在假期帶他出去走一走,會增長孩子的見識、拓展視野。父母從小就培養了孩子的膽識與勇氣,何樂不為呢?當他長到足夠大一點,家長允許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夥伴的假期,一起去經歷這個世界;這時,孩子們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就會帶著慾望去探索旅行,開始學會體驗生活。

所以,我們不能因孩子小,就不帶他們出去旅行。有空就把孩子關在家裡做作業,看電視玩遊戲。這種封閉生活方式,不僅大人無法接受,小孩子更受不了。小孩子本身具有貪玩的天性。一提到帶他們出去玩,可以說寫作業,讀書都很認真。不知各位家長他細觀察沒有?就拿我八歲歲的侄兒來說,我告訴他趕快做完作業,明天帶他去哪兒玩?他作業寫得又快又準確,高興得蹦跳起來。讓他玩高興了,他很聽話,玩不高興,寫作業沒都沒勁。當然,父母也不要認為只有坐飛機出門才叫旅行;沒有思考與慾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父母們也不要"人云亦云"的帶孩子去旅行,要給孩子留些體驗,做她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另外還要根據自己的家庭狀況作出合理的選擇,不要盲目攀比。只有這種旅行才有意義,才不會給家庭造成過多的經濟壓力,才會給大人和孩子帶來真正的快樂!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