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一場小規模的戰役,但是這場戰役卻被記載在惜字如金的《三國志》中,而且在《三國演義》中得到更為傳奇化的描寫,使得這場戰役廣為流傳,那麼真實的博望之戰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三國志》的記載相對演義小說更為權威,關於這場戰役的記載,其分別記載在《三國志·魏志·李典傳》、《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原文如下: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里,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1、戰役的指揮者
關於曹方的指揮者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主將為夏侯惇,副將為于禁和李典;而對於劉備方的指揮者,經過演義小說的宣傳後,大部分人都誤認為是諸葛亮,而其實的指揮者是劉備。
夏侯惇的影視形象
在《三國志》中,已經明確記載了是劉備參與指揮了這場戰役,而且通過「燒屯」、「誘敵」、「設伏」充分顯現了劉備過人的戰役指揮水平。而且這場戰役史學界普遍認為發生在建安7年,即公元202年,此時曹操還尚未統一北方,因此,這場戰役屬於小規模的戰役,並沒有進一步發展;而諸葛亮出山發生在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戰前夕,因此,諸葛亮也不可能參與指揮這場戰役,因此,博望之戰的智慧值是劉備無疑。
初出茅廬的諸葛亮
2、劉備北伐還是曹操南侵
在這點上,《三國演義》由於時間錯誤,明確指出是曹操南侵,劉備迎戰。在《三國志》的《先主傳》中,沒有明確寫出,但是其記載的是「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可以看出,是劉表令劉備出兵抗拒曹軍,似乎也是曹操南侵。而在《李典傳》中,明確點明是:劉表使劉備北侵。那麼到底哪種更有說服力呢?
劉備的影視形象
從當前的戰爭局勢來看,劉備北伐的可能性更大。首先,曹操此時還沒統一北方,尤其是盤踞河北的袁氏家族實力強大,此時貿然南侵,必然會引起北方不穩,從後續戰爭來看,曹操平定北方後,才南侵,說明其此時的戰略中心在北而不在南。而此時劉備新投靠劉表,正是認識到曹操的這一弊端,才提兵北上,因此,劉備主動北伐的可能性要更大。
博望之戰的戰略圖
其次,博望距離許都和新野的距離相當,曹操南侵的戰爭也不可能在此處爆發,因此,此處距離新野距離相當遠,對於防守方的劉備不利。因此,博望之戰應該是劉備的積極進攻,而非演義小說中記載的被動防禦。
3、大獲全勝為何退兵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博望之戰,以劉備的大獲全勝而結束,而根據後續發展,博望之戰並未進一步發展,反而是勝利方退兵,匆匆結束。
如果劉備北伐,那必然準備充分,而且博望之戰,是伏擊戰,劉備損失極小,而初戰告捷,更應當繼續推進,達到戰略目的,為何劉備作為勝利方會退兵呢?
劉表的影視形象
在《先主傳》明確記載了「表疑其心,陰御之」。可見,劉備此次北伐並未得到劉表的全力支持。劉表占據荊州集團,糧草充足,兵多將廣,完全可以趁曹操河北作戰時,偷襲許都,擴大戰果,但是劉表搖擺不定,可能在前期同意劉備北上,後續又發生搖擺,擔心劉備做大,故而不支持劉備北伐,得不到劉表的支持,或許是劉備退兵的重要原因。
荊州在全國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