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前不得志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死後受到尊重卻與日俱增

2019-10-03     周忠應

文 廟 前 懷 思

周忠應


對古人來說,廟在他們心中是神聖的、崇高的,他們心目中的廟壇,是神與蒼生的感應場,是進行人神對話與交流的聖域。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時的壇廟已經失去了祭祀功能,更重要的是由於科學的昌明,現代人的世界觀、自然觀和生死觀都大大有別於古人了。人們對祖先或先哲們的祭祀,多少帶有一種理性的認識。他們在朝拜的同時,總是用目光洞開歷史的厚重的門扉,去感受前人,繼承前人。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以孔子為中心的儒家思想長期統治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其影響非常深遠。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孔子家庭貧寒,學無常師,相傳他曾拜過很多明師,向老聃學習禮節,向葛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習詩琴。青壯年時期,曾擔任過司會計和管蓄牧的乘田等職。大約五十歲時,他由魯國中部都宰升為習寇,攝行相事。後來,又因為官場險惡,他棄官周遊列國,終不得志。晚年的時候,他致力教育,帶徒講學。同時利用空閒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將魯史官所記的《春秋》進行修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他們創立的儒家學說,是自漢以後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其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的要愛別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為仁」等論點。但是他還說,仁的前提是禮,沒有禮便沒有仁。因此「仁」在某種意義上是以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為目的的。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上,他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同時主張「有教無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打破統治階級對教育的壟斷。但他又鄙視體力勞動,反對門徒種田耕地。在政治上,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張,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副其實,同時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這位生前不得志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死後受到的尊重卻與日俱增。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就下令把孔子的故居立為廟,每年到了歲末就對他進行祭祀。那時,孔廟儘管只是不起眼的草屋三間,僅存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書等東西,卻開啟了歷代尊孔的先河。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始,孔子所受的禮遇日甚一日。那時候,在不斷抬高孔子地位的同時,對孔子的子孫的優待也成為尊孔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漢元帝開始,孔子的嫡系長孫都被封爵封侯。漢元帝當政時,孔子的十三代孫孔霸被為太師,成帝綏和元年,孔子的十四代孫孔福被封為殷紹嘉侯。平帝元年孔子受封為褒成宣尼公,這是皇家給孔子的第一個封號。東漢時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者先後去魯地祭祀,以表示尊敬。東漢末年,醒帝第一次由國家在首都洛陽為孔子建廟祭祀。

孔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被後人尊為「聖之時者」,並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孔子向來有「素王」之稱,所受封號也逐步升級,由公加封到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歷代封建統治者一面對孔子思想進行改裝,藉以欺騙勞動人民,鞏固其反動統治;又一面對孔子競相推崇,在全國各地修建文廟,定期祭祀。

1046年,巴陵郡守滕子京為興辦郡學,造成就人才,決定將原有的岳州學宮遷建於牙城之東。據《巴陵縣誌》記載,當時朝廷左諫尹洙撰寫的《岳州學記》高度評價了滕子京勤政愛民的情操,詳細記錄了文廟宏大的建築規模和齊全的祭祀設施。自宋治平元年到清同治十一年(1064—1872)的800多年間,岳陽文廟先後修葺和擴建了30多次,使岳陽文廟的設施日臻完善,共有崇聖祠、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紅牆、大成殿、露台、東西廡房、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照壁、禮門、義路等祭祀性建築,以及岳州書院、文昌閣、明倫堂、教授廨、神廚、射圃等教育設施。如今岳陽文廟,只剩下了大成殿、東西廡房、大成門、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等。

孔子的思想已經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但孔子的一些先進思想和才華卻仍然讓我們崇敬,我們懷念孔子,瞻仰孔子,但更多的是捧起孔子的著作,從他哲理的文字中憚悟處世的哲學,去營造更高的人生境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ynWkm0BMH2_cNUgrS0P.html

















許家洞的故事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