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于都縣仙下鄉吉溪賦

2019-12-28     於都信息網1

仙霞吉溪(1),千年古村;吉字命名,雩都無雙。承「吉祥古村」靈氣兮,脈自雩山(2);沾「好運常來」喜氣兮,水源龍溪(3)。西倚龍子腦(4),東望童子岩(5),覽東西之秀色;北眺馬鞍石(6),南撫仙霞貫,通南北之風情。民風淳樸,享「文明示範點」(7)之美譽;豐厚底蘊,奉「雩北四大屋」(8)之臻品。


天公作美,眷顧吉溪;天然造化,十景(9)之美。水者蜿蜒,魚翔淺底,謂之吉溪而清澈;山者秀麗,相生相剋,像形良帽(10)則巍峨。雷打石山,留千年故事(11);下欄水庫,展第一雄姿(12)。中新古塔,懷壯志凌雲第(13);古樟把水(14),回眸樹千年。古橋鎖龍(15),歷百年而䇄立;古祠宏偉(16),敘輝煌貫古今。旗嶺高峻(17),牽馬步行傳說;紅旗標誌(18),圓向前發展夢。土圍(19)殘垣,印記紅色吉村;擴紅支前(20),譜寫烈士壯歌。穿行水泥路,踱於阡陌間;清風拂面,心曠神怡。美哉,吉溪!


雩山支脈,見千年變遷;吉溪淼淼,知時代興替。古時吉村,蠻荒野地。山高路險兮,虎嘯聲聲;林曠人罕兮,狼嘶嗷嗷。婺源朱氏,宋中遷吉村開基(21);眾姓先祖,披星戴月拓荒蕪。龍鳳呈祥,傳宗接代繁衍路;雙武兩全,江山代有人才出。攸陸(22)公益留青史;紹松(23)官顯揚名聲;天揚(24)經商甲贛南;雲龍(25)黃埔軍校生;昌仁(26)受命援朝鮮;偉珀兄弟當紅軍(27)。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瓊林(28)仕途運亨通,列地廳前途無量;曉昱(29)入職中科院,獲博士之首例;劉慧(30)進清華大學,成一地之鳳;謝非(31)上北京大學,為一方之龍。巾幗鬚眉,比翼雙飛;昂首闊步,遨遊世界。高哉,吉溪!


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東西二田(32)人財兩盛。中繞清溪,冠「吉溪」之美名;地形像吉(33),譽「吉村」之祥瑞。水美滋仙霞水源,土肥植五穀豐收。唱禾苗戲祈福百姓,跳廣場舞健康快樂;游下欄水庫綠水青山,觀良帽寨頂雲蒸霞蔚。吉溪文化,日新月異;村親共邁,康莊大道。酒釀米燒,農家特產;雞鴨魚肉,美味佳肴。大眾創業皆如意,盆滿缽滿過大年。鄉人曰:「閨女要嫁吉溪人,地肥水美又快活。」樂哉,吉溪!

吉溪兒女,意氣風發;凝心聚力,攜手共進。承先祖之遺風,懷故鄉之戀情。求創新,千方百計,敢為人先;謀發展,整合資源,興我桑梓。值中華復興,改革東風;逢社禝強盛,國泰民安。人文蔚起,相互接力競風流;真抓實幹,同心共築吉村夢!


注釋:

(1),仙下以前叫仙霞,俗稱仙霞貫;傳說仙人下凡時霞光萬丈故名。吉溪,廣義上講是以吉溪為界,東西二田方圓十華里這塊土地,俗稱吉村彭屋。

(2),吉村境內的良帽、旗嶺山脈均屬雩山余脈。

(3),吉溪河流地處仙下河上游,水源來自龍溪山。

(4),龍子腦地屬龍溪山,俗稱九山崬腦,峰巒秀麗。

(5),童子岩也稱寶金山,是仙下知名佛教聖地。

(6),馬鞍石現稱馬安,因有石山像形「馬鞍」故名。

(7),「文明示範點」因縣文明辦授予吉村「鄉風文明示範點」而得名。

(8),「雩北四大屋」是指雩都城北岀門:北門易屋、水頭謝屋、吉村彭屋、澄江譚屋;因人口相對集中、歷史淵源流長、古蹟遺存眾多而得名。

(9),吉村「十景」是指:藤纏古石、獅子滾球、寒婆曬日、仙人踏車、雉公展翼、龍王陂障、長興佛地、顯化經堂、良帽危峰、鷹嘴岩石。


(10),良帽寨也稱官帽寨,因外形像頂好看的帽子而得名。

(11),雷打石山故事,歷久彌新,膾炙人口,傳說該山有老鷹精遭雷打而得名。

(12),下欄水庫水域面積、蓄水容量、水庫大壩均居於都第一。

(13),凌雲第位於吉村中新組古塔下彭氏宗祠門樓,門楹手書「凌雲第」,遒勁有力,歷經百年,依然如故。

(14),古樟把水是指:吉溪流經灣山頭時有一顆千年古樟把水口。樹冠30餘米,樹徑需6人合抱,特別是有兩個樹洞,恰似雙眸回龍顧主,蔚為壯觀。

(15),古橋鎖龍是指:九工坵五孔石拱橋、貫坑石拱橋、灣山石拱橋等古橋䇄立於吉溪鎖龍護河數百年,保存完好。

(16),吉村古祠現有三十餘座,其中大屋組彭氏宗祠最為宏偉壯觀,保存完好。與灣內組服聖祠、上屋組玉田祠已經列入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


(17),旗嶺也稱旗嶺面,因山形像紅旗而得名。以前有古代官員騎馬行至灣山古樟石拱橋處開始牽馬步行的傳說。

(18),吉發會捐建吉祥紅旗標誌位於吉村灣山古樟樹腳下,底座為吉村發展碑。設計寓意為引領朝外向前行走的紅旗,祝福吉村人才輩岀,文武忠良。是吉村繼下欄水庫後又一人工標誌建築。

(19),土圍指旗嶺寨頂土圍和新圩組土圍殘垣,1932年,朱德、毛澤東率紅軍途經吉村時,幫助吉村赤衛隊攻打過該土圍。

(20),擴紅支前是指紅軍長征前夕,吉村人民積極響應蘇區政府擴紅支前、發行公債號召。一大批青壯年參加紅軍,據不完全統計,吉村紅軍烈士有100餘人,參加挑夫、護送傷員等後勤支前人員不計其數。吉村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21),宋朝中期,朱氏從婺源遷入吉村開基,居住在現大屋組區域,後遷至老貫坑,開基祖地位於下欄逕犁頭圩(海螺形),距今約950餘年。以後陸續遷入彭、李、劉、謝、張、方、王、康等九姓居民。其中以彭姓居民最多。

(22),彭攸陸,灣內組人,清朝年間,獨資捐建九工坵五孔石拱撟(屬於都最長)和中新古塔,公益為民,堪稱楷模。

(23),彭紹松,灣內組人,人稱紹松老爺。曾任贛南道尹,泰和、興國、崇義審判官。熱心公益,親民為民,各姓推崇,在當地聲譽極高。

(24),劉天揚,祖籍下圍人,民國時期,經營綿紗生意壟斷贛南,富甲一方。

(25),劉雲龍,下圍組人,畢業於黃埔軍校。後任炮兵營長,英勇驍戰,榮獲蔣中正軍刀和軍功章數枚。

(26),李昌仁,竹篙組人;劉偉鏡,苧木組人。二人參加了抗美援朝,親歷上甘嶺等著名戰役,榮獲軍功章數枚。

(27),劉偉珀,苧木組人,和其弟偉瓚、偉瑚三人一起參加紅軍,九死一生,屢立戰功。


(28),彭瓊林,大屋組人,現任上海市淞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29),彭曉昱,祖籍高坎組人,曾入職中國科學院,榮獲物理博士。

(30),劉慧,鐵爐組人,榮獲2018年高考於都理科狀元,清華大學在讀學生。

(31),謝非,深材組人,2019年考研被北京大學錄取。

(32),東西二田是指:以吉溪為界分東西二片區域,東片為東田,西片為西田,傳統稱為東西二田。

(33),有文字記載:吉村因地形像「吉」字故名。另有吉溪、西溪、東溪三溪在新圩匯合成潭,組合成「吉」字而得名的說法。

(作者:劉小洋;供稿:于都縣志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xbnTW8BMH2_cNUgvZ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