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湖南70件大事

2019-09-27     新湘評論

1.中共湖南省委員會成立

1949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中共湖南省委員會,並從各解放區抽調大批幹部分別組成接管湖南各地、市、縣工作班子,隨軍南下。8月20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南下省委與長期堅持湖南地下鬥爭的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員會合併,組成新的中共湖南省委員會。黃克誠任省委書記。省委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社會部、統戰部。新省委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在湖南執政,開啟了湖南歷史的新紀元。

2.土地改革

1950年5月,省委決定成立省土地改革委員會,並先後在長沙、益陽、常德、邵陽、衡陽、零陵6個專區167個鄉進行試點。1953年春,湖南土改基本完成,全省約有1890多萬無地少地農民分得2610 萬畝土地。土改完成標誌著地主階級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被徹底消滅,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農村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全省糧食產量1952 年比1950 年增產38%。

3.剿匪鬥爭

解放之初,湖南匪患嚴重。省委決定由湖南軍區及所轄10個軍分區擔負剿匪任務。同時,中央軍委決定留第四十六、第四十七軍在湖南擔負剿匪任務。全省共建立湘南、湘西、湘東北3個剿匪指揮部,擔負所轄區域剿匪任務。至1952年夏,共消滅土匪20餘萬名,繳獲各種槍枝15萬餘支、炮400餘門、彈藥452萬餘發及其他大批軍用物品。剿匪鬥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大壯舉。

4.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1954年8月10日至14日,湖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長沙召開。省委書記周小舟致開幕詞,省政府主席程潛作工作報告。會議總結了全省解放5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討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並作出了擁護決定,審查通過了省政府工作報告,批准了1953年度財政決算,通過了1954年度財政預算和增產節約、生產自救等5個決議,選舉林伯渠等50人為湖南省出席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會議標誌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在湖南確立。

5.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研製成功

1954 年8 月16 日,中國第一台M-11型航空發動機在株洲國營331廠試製成功。10月25日,毛澤東致信該廠全體職工祝賀,稱「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之後,該廠還取得了10多個國內第一的輝煌業績。該廠是「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7個在湘國家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家航空發動機廠,為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6.政協湖南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195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長沙舉行。中共湖南省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等22個單位(界別)的代表人物與會。會議聽取了省協商委員會工作報告,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湖南省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議」,選舉周小舟為省政協主席。政協湖南省委成立,標誌著政治協商制度在湖南正式確立。

7.三大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後,湖南省委結合實際,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領導全省人民進行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湖南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農業、手工業個體所有制轉變成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成為全民所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湖南初步建立,為促進全省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建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8.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經與土家族和苗族代表人士多次協商,並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報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區為永順等10個縣,州府駐吉首。面積21356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0%。湘西州成立,是湖南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成果。

9.湘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

1958年11月,國家冶金部所屬大型企業湘潭鋼鐵廠一號高爐建成投產。這是湖南第一座現代化的高爐。湘鋼的興建與投產,推動了湖南鋼鐵工業的發展。目前,湘鋼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精品鋼材生產基地、全球規模最大的寬厚板生產企業、湖南省第一大鋼鐵生產基地。

10.中國第一台幹線電力機車成功下線

1958年12月28日,株洲機車廠與湘潭電機廠聯合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幹線電力機車成功下線。之後,「中國第一台交流傳動電力機車」「世界功率最大的電力機車」「中國首台子彈頭高速動力機車」、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製造車間等多個中國機車、世界機車「第一」在株機誕生。目前,中車株機電力機車已成為中國裝備走向世界舞台的「國家名片」。

11.大規模水利建設

1958 年,根據中央適當發展大中型工程的方針,全省掀起了水利建設熱潮,共興建27座中型水庫,1582座小型水庫,小的塘壩溝渠工程無數,同時興建了蓄水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7 座,即黃材、官莊、王家廠、水府廟、黃石、酒埠江和雙牌水庫。水利工程特別是7座大型水庫的興建,對湖南工農業生產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2.柘溪電站首台機組併網發電

1958年7月,柘溪水電站開工建設,是我國自行勘測設計、施工、製造設備、安裝建成的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養殖等綜合效益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1961年10月第一台機組試運行,1962 年1 月28日併網發電。該水電站一直是湖南電網主力電源,對全省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鄉居民用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3.韶山灌區建設

1965年春,省委作出《關於修建韶山灌區工程的決定》。7月1日開工,僅用10個月時間就建成了灌區主體工程洋潭引水樞紐、總乾渠和北乾渠。1966 年6 月2 日通水。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00萬畝,涉及婁底、湘潭和長沙3 市2500 平方公里土地。灌區建成後,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譽為「湘中河畔的一顆明珠」。該灌區是湖南第一個也是目前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

14.湘黔鐵路建成通車

湘黔鐵路東起湖南株洲,西至貴州貴陽,全長902公里。中央作出三線建設重大決策後,1970年,國家建委將湘黔鐵路與枝柳(湖北枝城至廣西柳州)鐵路合併成一個總工程項目,決定在懷化成立總指揮部。湘桂黔三省各自成立指揮部,負責本省區鐵路建設。8 月25日,湖南60萬民工會戰湘黔。1972年10月全線貫通。1975年1月全線運營。該鐵路對連通我國東西交通、開發大湘西乃至我國大西南具有重要意義。

15.長嶺煉油廠建成投產

1965年,長嶺煉油廠開工,被列為石油工業部當年第一號工程——6501工程。1971年5月建成投產。1988年10月,與岳陽化工總廠、洞庭氮肥廠組成國家特大型企業——巴陵石油化工公司。1990年1月,該廠成為全國首批45家國家一級企業之一。目前,該廠已發展成千萬噸級的煉化一體化企業,其產品支撐著湖南乃至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16.率先研製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1964 年,安江農校教師袁隆平在國內首次提出,通過培育「水稻三系」利用水稻雜種優勢以增加糧食產量的設想,並研究培育出一批「野敗」型不育系和保持系。1972年10月,該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成立了全國研究協作組。1973年,袁隆平等在省農科院育成二九南1號不育系,賀家山原種場周坤爐等育成V20 不育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黎垣慶測出IR26具有恢復力並成功實現3系配套,在全世界率先研究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生產作出了傑出貢獻。

17.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

1972年6月,考古人員在長沙東郊馬王堆發現2100多年前的西漢古墓群,出土了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女屍和3000多件精美珍貴的隨葬物品。這是新中國考古發掘工作的重大發現,消息經新華社發布後,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把湖南省博物館一舉推上世界舞台,這也是湖南省文博事業大發展的起點。

18.湘潭大學恢復辦學

1958 年9 月10 日,毛澤東題寫「湘潭大學」校名,囑託「一定要把湘潭大學辦好」。1974 年,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批准湘潭大學復校。1975年9月10日,湘潭大學舉行開學典禮。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6所文理工綜合性重點大學之一。該校已培養近31萬畢業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校友,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19.防治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湖南是全國最嚴重的流行疫區之一。1956年2月,根據毛澤東「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湖南省委成立防治血吸蟲病5人小組,領導全省血防工作。至1985年,全省已消滅釘螺面積324萬畝,年查出血吸蟲病人由30年前的34萬餘人減少到3萬人左右,血吸蟲病得到有效遏制。

20.洞庭湖治理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更是長江歷次洪水泛濫的重災區。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開始著力治理,從20 世紀50 年代圍堤築垸、堵支併流,到1998年特大洪水過後的「 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再到十八大以來的「五大專項行動」和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洞庭湖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生態環境逐步修復,調蓄面積較1978 年增加了779 平方公里,防洪排澇效益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顯著提升,「天下糧倉」逐漸再現人水和諧的美景。

21.平反冤假錯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湖南省委開始全面撥亂反正,平反歷次政治運動中的冤假錯案。1989年2 月基本結束,全省共為60 多萬人平反和落實政策,共向148815戶清退「文革」中錯抄的財物,補發「文革」中停發扣發工資7640多萬元,解決1.6 萬多受牽連子女城鎮落戶問題。此舉贏得了黨心民心,為全省人民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了力量。

22.農村改革

1978 年春,華容縣等地開始實行包產到戶。1981年10月,湖南率先推行農村改革。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湖南農村改革穩步推進、全面深化,被稱為是「自土地改革以來的第二次生產大解放」,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三湘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3.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979年10月,湖南在漣鋼、株冶等60個企業首批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實行利潤留成,標誌著湖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之後,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在城市逐步深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

24.與日本滋賀縣締結省級第一對友好城市

1983 年3 月25 日,湖南省與滋賀縣領導正式簽署了兩省縣締結友好關係的協定。這是湖南對外締結的第一個友好城市。不久,湖南在滋賀縣舉辦湖南出口商品展銷會,貿易成交額達1040萬美元。雙方開展多領域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對各自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5.銀河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83年11月,國防科大研製的「銀河」億次巨型計算機通過國家鑑定,標誌著中國巨型機研製實現「零」的突破。2009年10月,「天河一號」研製成功,實現了我國自主研製超算能力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跨越。「天河二號」連續6次榮登世界超算榜首。超算在我國科學研究、信息服務、裝備製造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6.對外招商引資

1984年10月13日至31日,湖南首次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在長沙舉辦,共簽訂各類合同196項,成交額突破1.6 億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資6854萬美元,占總成交額的近43%。後來,被定型為一年一度交替舉行的「湘交會」和「港交會」,為湖南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效應。

27.五強溪水電站建成

1986年9月復工建設,1996年12月,5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該電站創造了成功治理國內水電站最高邊坡、採用國內最大表孔弧門、建成國內最大3級船閘等十個「全國之最」,是湖南首座120萬千瓦大型水電工程,具有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建成投產極大地緩解了湖南電力供應緊張矛盾,為減輕下游洞庭湖區乃至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湖南水電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28.全國推廣汨羅素質教育經驗

20世紀80年代中期,針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嚴重情況,汨羅市堅持面向農村各類教育,面向全體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並重,知識能力並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全市基礎教育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1999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並在北京召開第3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湖南作重點發言。汨羅素質教育經驗在全省全國產生重大反響,影響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全省各類教育,書寫了湖南當代教育史上意義非凡的一頁。

29.「出版湘軍」蜚聲中外

1987年,鍾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獲得第一屆中國圖書獎、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叢書獎和湖南省優秀圖書特別獎。該叢書共計10 冊36 種、800 萬字,在出版界、文化界和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之後,「出版湘軍」以敢為人先的遠見和膽識,書寫了「湖南人能吃辣椒會出書」的傳奇,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30.長沙黃花機場建成通航

1989 年8 月29 日,湖南第一個大型民用一級機場——長沙黃花機場正式開航。30年來,黃花機場從年旅客吞吐量幾萬人次到現在的兩千多萬人次、航線網絡從國內延伸到國外、跑道從一條到兩條、航站樓從一代到三代,見證了湖南飛向藍天、走向世界的步伐,助推長沙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通往東南亞國家航線最多、航班密度最大的城市。

31.「體育湘軍」聲名遠播

1992 年,在巴塞隆納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湖南女子體操選手陸莉奪得高低槓冠軍和平衡木亞軍,實現湖南運動員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湖南獲獎牌總數居全國第二位。此後,湖南湧現出熊倪為代表的一批世界冠軍,稱霸跳水、體操、羽毛球、舉重等體育項目。2000年,在雪梨奧運會上,8名湘籍運動員奪得7枚金牌,「體育湘軍」的美譽不脛而走。

32.「電視湘軍」影響視界

1996 年1 月1 日,「湖南經視」開播,其《經視新聞》開啟省級頻道直播時代,《幸運3721》成為國內首檔直播綜藝節目。1997 年1 月1日,湖南廣播電視節目被送上衛星。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欄目,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深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電視湘軍」享譽海內外。

33.長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1993 年開工修建,全長27公里,連接黃花機場和長沙市區。1994 年12 月28 日建成通車。這是湖南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目前,全省已有14條高速,呈六縱六橫分布,通車裡程達6725公里,躋身全國前五,省內形成了以長沙為中心的「4小時高速經濟圈」。

34.湖南第一個對外開放港口開放

1997 年5 月,湖南第一個對外開放港口——城陵磯口岸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2009年12月,城陵磯新港區成立,已形成「一區一港四口岸」的格局,成為中部地區唯一擁有6個國家級開放平台的開發區,發展為湖南開放崛起「橋頭堡」、創新引領「最前沿」、長江經濟帶建設主陣地。

35.邵陽市川岩村合閘成功

1997年12月,邵陽市川岩村合閘成功,湖南大電網實現村村通電目標。2017年6月23日,祁韶特高壓韶山換流站正式投入運行,湖南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該線路總長度2383公里,是世界上首個以輸送新能源電力為主的特高壓直流工程,猶如湖南在祖國大西北建了一個大發電廠。

36.石長鐵路建成通車

1993 年初,石長鐵路動工興建。1998年10月16日全線通車。該線西起焦柳鐵路的石門北站,東接京廣鐵路長沙段的撈刀河車站,橫跨湘、資、沅、澧四水,全長264公里,途徑常德、益陽、長沙的12個縣(區)。它的建成結束了湘西北不通火車的歷史,也拉通了京廣、焦柳兩條南北幹線,對湘西北經濟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產生了顯著效應。

37.1998 年抗洪救災

1998年6月20日至8月下旬,湖南發生百年不遇特大洪災,受災人口2100多萬人,倒塌房屋123.5萬間,洞庭湖區潰垸83個。洪災暴發後,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250萬軍民歷經80餘天苦戰,奪取了抗洪救災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一曲群策群力、團結抗洪的凱歌,鑄造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揭開了根治洞庭湖水患的新篇章。

38.湖南退耕還林成效顯著

2000 年,湖南在永順、沅陵、桑植、隆回4縣開展退耕還林試點,2001年擴大到24個縣市區,2002年在全省鋪開。至2018年,全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159萬畝,惠及112 個縣市區的310 萬戶農業人口,森林覆蓋率達到59.68%,位居全國第六,為建設生態強省奠定了良好基礎。

39.建立中國第一株人類胚胎幹細胞系

2002年11月,被譽為「中國試管嬰兒之母」的盧光琇教授負責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人類生殖工程研究室和湖南省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幹細胞暨克隆技術研究上已達到世界同步發展水平,並建立世界上第一個人類治療性克隆胚,建立了中國第一株人類胚胎幹細胞系。

40.「動漫湘軍」應勢崛起

2005年11月4日,「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落戶長沙,這是全國唯一以卡通動畫為主要特色的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依託長沙數媒基地,藍貓傳媒、宏夢卡通等骨幹企業和大批工作室,完成多部原創動漫作品,成為全國「動漫先行者」。「藍貓」成為動漫界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全國3個知名動漫品牌湖南就占2個。

41.韶山「一號工程」竣工開放

2005年12月,毛澤東遺物館奠基,韶山「 一號工程」項目啟動。工程建設包括12個子項目,主要是指「一場、二館、三路、四坪、一配套、一整治」。2008年12月,主體項目竣工。2013年12月,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完成改造,對外開放。至此,「一號工程」全部竣工開放,突出「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主題定位,成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42.世界最長泵車下線

2007 年,三一集團研製的66米長臂架泵車下線。這是世界上當時最長泵車。隨後又刷新到72米和86米。2011年5月,號稱「全球第一吊」的超大噸位SCC86000TM履帶起重機下線。2012年,被譽為「亞洲最大的智能化製造車間」和「中國最聰明的工廠」全面投產。目前,三一已發展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也是中國最大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

43.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

2007年12月14日,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南敢闖敢試,先後制定出台「一規劃一條例」,開全國先河。開展了八大類制度創新,100多項原創性改革,進行了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50多項「國字號」改革試點,兩型採購、兩型示範創建、兩型標準體系、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等一批改革經驗上升為全國經驗。

44.武廣高鐵客運專線建成通車

2005 年6 月,武廣高鐵開工建設。2009年12月26日,客運專線投入運營。它縱貫鄂湘粵3省,是京廣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武漢、長沙、廣州3地實現了「同城化」,標誌著湖南正式邁入高鐵時代。目前,湖南已有4 條高鐵線路,運營里程1730公里,居全國第四,覆蓋全省10個市州,形成了2小時高鐵經濟圈。

45.全國首部省級行政程序政府規章施行

2008年4月9日,湖南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要求創新政府管理,建設法治型政府。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全國第一部地方性行政程序法規,標誌著湖南省各級政府朝著有限、服務、高效、透明、責任的法治型政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46.長株潭通信一體化升位成功

2009 年6 月28 日,長株潭三市在全國率先實現通信一體化,三市通信同費同網,統一區號為0731,固定電話由7位升為8位,惠及湖南40%以上的通信用戶。這在湖南乃至全國通信事業發展史上都是一項重大創新,標誌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47.環洞庭湖基本農田建設重大工程實施

2010年12月,湖南正式啟動環洞庭湖基本農田建設重大工程,分三期實施。2017年9月,一期87個子項目竣工並通過驗收,累計完成基本農田建設總規模310.82 萬畝,新增耕地24.10萬畝,新增標準糧產能36.75 萬噸。該工程是全國布局開展的14個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之一,是湖南歷史上建設規模和投資最大的農村土地整治工程。

48.全球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成功下線

2011年5月28日,中聯重科自主研發製造的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ZCC3200NP成功下線。該起重機最大起重量達3200噸,最大起重力矩達到82000噸米,再次刷新了國產履帶起重機的最大起重量紀錄,打破了國外在3000噸級履帶起重機上的壟斷地位,使中聯重科站到了國際起重機行業的最前沿,成為湖南工程機械行業高端裝備製造的亮麗名片。

49.矮寨大橋建成通車

2007 年10 月開工建設,2012年3月建成通車。矮寨大橋創造了4個世界第一:大橋兩索塔間跨度1176米,跨峽谷跨度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塔、梁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首次採用岩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梁。其通車使湘渝高速全線貫通,大湘西旅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加速了湘西脫貧步伐。

50.《湖湘文庫》編纂出版

2006年8月,《湖湘文庫》開始編輯。2013年7月,全套叢書出版完成,共702冊,近4億字。2017年10月,推出數字版。《文庫》分甲乙兩編,甲編為湖湘文獻,系前人著述;乙編為湖湘研究,系今人編著作品。叢書對湖湘文化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整理和推介。其編撰出版,被譽為「湖南文化發展史上的一件不朽盛事」。

51.實施湘江保護與治理省「一號重點工程」

2013年9月,湖南啟動湘江保護與治理省「一號重點工程」,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6 年來,該工程「堵源頭」「治調並舉」順利收官,共實施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整治項目3578 個,關停涉重企業1182 家,完成600餘個重金屬治理項目,新增造林面積500多萬畝。湘江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幹流水質近5 年100%達標,干、支流2018 年的水質達標率為98.7%。

52.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2013 年11 月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湖南牢記總書記囑託,著力精準扶貧,探索出「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被作為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向全國推介。至2018年底,全省共脫貧748萬人,6202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49%,貧困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面貌大為改觀。

53.湖南第一條地鐵載客運營

2009 年9 月28 日,湖南第一條地鐵——長沙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開工。2014年4月29日載客試運營,標誌著長沙地鐵時代來臨。2號線橫貫長沙城東西,從光達站至望城坡站,全程19個站點21.926公里。至2019 年6 月,長沙市開工建設地鐵線路6 條,長度190 公里,完工線路3條,長度83.4公里。

54.全省首條「湘歐快線」開通運營

2014年10月30日,全省首條直達歐洲的國際鐵路貨運班列——「湘歐快線」開通運營,改變了湖南無直達境外國際貨運班列的歷史。目前,湖南已有「2 空3 水12 路」口岸、電子口岸及特殊監管區域共26個口岸和口岸平台,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口岸開放體系。截至2017 年底,「湘歐快線」累計開行班列320列,進出口貨物2.6 萬標箱,總貨值13億美元,已經成為湖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推進「開放崛起」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

55.國產首台大直徑全斷面硬岩隧道掘進機下線

2014年12月27日,國產首台大直徑全斷面硬岩隧道掘進機(敞開式TBM)在長沙鐵建重工下線。它的成功研製,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標誌著我國現代化隧道施工裝備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56.湖南湘江新區建設

前身為2008年6月成立的長沙大河西先導區。2015 年4 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該新區立足「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進行「兩走廊五基地」空間布局,創新體制機制。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00億元,成為帶動湖南和長江中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建設重要支撐點、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先行區。

57.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15年7月4日,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聯合申報的「土司遺址」通過審議和表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中國第48個世界遺產。湖南由此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

58.長沙磁浮快線載客運營

2015 年12 月26 日,全長18.55 公里的世界最長中低速磁浮線——長沙磁浮快線試運行。2016年5月6日開通試運營,成為中國首條投入商業運行的中低速磁浮線路。這標誌著中國磁浮技術實現了從研發到應用的全覆蓋,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59.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

近年來,歷屆省委高度重視制定符合省情的發展戰略。從「一化三基」到「四化兩型」,特別是2016年11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實施這一戰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驅動湖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這一戰略引領下,全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湧現了超算、超稻等一批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努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走出去」「引進來」成效顯著,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

60.華菱集團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湖南樣本」

華菱鋼鐵集團是湖南省屬第一大國有企業,全國十大鋼鐵企業集團之一,資產總額近1200 億元。2016年,集團大刀闊斧展開了「一攬子改革」,探索出鋼鐵企業轉型發展、省屬國企深化改革的「湖南樣本」。2018 年,集團實現利潤總額79.05億元,排名全國第四。目前,集團年產鋼量占全省的85%以上,撐起了湖南鋼鐵產業的一片天。

61.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

2017 年12 月20 日,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開園。2018年6月2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式批覆同意設立中國(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這是湖南首家國家級廣電產業園。園區規劃占地15.75 平方公里。目前,已有88 家企業在園區完成註冊落地。廣電總局將與湖南攜手合作,把該園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和國際影響力的廣電產業園。

62.寮國駐長沙總領事館正式落戶

2017年12月23日,寮人民民主共和國駐長沙總領事館正式開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外國政府在湖南設立的第一家領事機構,領區包括湖南、湖北、河南、貴州。它的開館,實現了湖南領館零的突破,將有力輻射帶動中部省份與寮國的交流合作,促進湖南加快建設開放強省的步伐。

63.湖南開展政治建設考察

2017 年底,湖南從抓領導班子建設入手,在全國率先對全省122個縣市區的黨政正職進行政治建設考察,以「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為具體標準,探索實現政治統領的有效路徑,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湖南不折不扣貫徹落實。該經驗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被中組部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案例推廣。

6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以來,湖南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建立了「五級」合力推進機制,出台《湖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暫行辦法》,構建了「1+1+6」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2018年,全省共拆除「空心房」41.8萬間,完成衛生廁所改造90.35萬戶,實現了良好開局。

65.湖南棚戶區改造成為全國典型

棚戶區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2016年,湖南實際完成棚改47.99萬套,其中貨幣化安置24萬套。2017年,湖南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41.19 萬套,新增公租房分配入住19.06萬套。2018年4月28日,國辦印發《通報》,湖南被評為2017年棚戶區改造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5個省份之一,獲得中央適當獎勵或傾斜支持。

66.深海鑽探裝備研製取得重大突破

2015 年,由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製的多用途鑽機「海牛號」,在南海海試成功,首次實現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深海海底對海床進行60米鑽探,我國成為第四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2018 年5 月1 日至6 月18日,由長沙礦冶研究院牽頭,「鯤龍500」海底集礦車先後在中國東海和南海完成兩階段海上試驗。這是我國首次開展500級水深海底多金屬結核集礦系統試驗,標誌著我國深海採礦系統研發由陸上試驗全面轉入海上試驗。

67.湘江大源渡航電樞紐建成

2016年9月9日,該工程開工建設,2018年7月,二線船閘及魚道工程,閘首、閘室牆土建部分基本完工,開始金屬結構安裝。2019年4月,引航道特大橋主跨鋼箱拱成功合龍。該項目是國務院確定的湖南省對接長江經濟帶重點建設項目,也是湖南目前在建投資規模最大的水運建設項目,對湖南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提升船舶大型標準化水平、實現通江達海新格局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68.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

范區建設2018年11月15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獲國家批覆。示範區總面積12.1 萬平方公里,明確了四個戰略定位: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領頭雁」、內陸地區開放合作示範區、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基地、支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該建設對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進一步擴大開放等將產生深遠影響。

69.掃黑除惡經驗被推介全國

2018年1月,中央決定在全國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湖南積極行動,依法查辦了文烈宏黑社會性質組織案、夏順安「私人湖泊」案、「7·24」系列非法采砂案等多起有影響的涉黑涉惡大要案件,得到全國掃黑辦和中央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相關做法在全國推介。至2019年4月,全省涉黑案件收網77起,打掉涉惡團伙749 個,查處涉案資產42.85億元。

70.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辦

2019年6月27日至29日,為期3天的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行。53個非洲國家赴會,萬餘嘉賓雲集,10 萬人次觀展,14 場活動,5大板塊展覽展示,中非共同簽署了84 項合作文件,涵蓋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農業、製造業、航空、旅遊、友城等領域,涉及金額208億美元。該經博會開啟了中非經貿合作新航程。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 《新湘評論》2019年第19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x4Nc20BJleJMoPM5o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