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的微信似乎不能拒絕,此時天津這秋高氣爽也實在留人,於是一邊繼續在和平路上逛悠,一邊手機上改簽火車票,預定酒店。
「離五大道核心地段僅有百米」,好,就它了!
「從這邊怎麼去五大道呢?」
「您看,前邊兒胡同口就是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後門,穿到前門出去,就是五大道了……」
順著前廳經理的指引,果真不足幾十米,便走進充滿秋日氣氛的大學校園裡。
入得校園沒幾步,斑駁的牆檐下,一位老者突然喟嘆著:
「你說100年前這棵樹是不是也長在這裡呢?」
正好有位女生偶然經過,被驚了一下,卻只是抿嘴一笑,禮貌地道了一句「老師好!」,就匆匆離開。
老者又凝神看著不遠處的一棟建築,「諾,看那鴿子飛過的鐘樓,這是學校里最早的一棟,那會兒這裡還是一個天主教會學校……」
而後聽老者一席言說,才知道眼前這所毗鄰五大道的學校擁有著近百年的辦學歷史,從商科變作工科又變成語言學校,一路可謂波折。其實又哪裡只是這所學校呢,整個天津都是近現代史的一個風雲變幻之地。而這榆樹環繞,紅的、黃的、綠的、漸變的葉子裝點的23條縱橫交錯的五大道,則是這些風雲背後的安謐尋處。
這裡各種時代與裝飾風格的建築群錯落有致,完全不輸於魔都的萬國建築博覽會,它們背後隱藏著的故事更也毫無遜色。看見的好像只是那一座座的樓,呈現眼前的卻儘是那些激盪年代中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物,好不精彩。
無論是晚清的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專門負責簽字畫押背鍋的李鴻章、還有後來北洋系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袁徐段曹孫吳、攜美人的張少帥,外交扛把子顧維鈞,還有當年尚算小年輕的胡佛、馬歇爾等等,都曾經是這裡某一棟房子的主人。
歷史的還是歸於歷史,而這些建築早就在新的主人那裡散發出了新時代的生機。過去名流聚集的慶王府,如今的牆根外柿子已掛滿了樹梢。那棟主樓仍保留舊樣,居所已變作了精品酒店,花園和別樓闢為咖啡館,露台也做了一個露天酒吧……
九十年前就舉辦過萬國田徑比賽的民園體育場,如今卻成為了小情侶、老伴侶們談戀愛遛彎兒的聖地。蜿蜒的走廊里,傳來的回聲令人恍惚,不知那場邊搖旗吶喊、場外駐足圍觀的,是舊人,還是新人。一群老外正經過巨型的石柱門前,如果僅僅一張特寫照片,就有些分不清是在天津,還是在羅馬。
交錯的時空感充斥了整個五大道,可能唯獨午後慵懶的公園,和隱藏在樹影斑駁里的全民健身設備,才能將人拉回此時此地。
「來一局?」金黃的落葉鋪陳在健身設備旁的象棋桌盤上,正在運動的大哥突然從雙槓邊串過,相邀手談。
「好!」回想起小時候時常看到鄰居叔伯們,夏天的夜晚一到,一人搬個板凳,便就著路燈光著膀子切磋一局,這落葉之下,也是正好。
棋盤和棋子只能橫縱移動而不能拿起,如同小時玩過的華容道一般。出車走馬換炮,幾手下來尚算伯仲。哪想到一手自信的將軍,被對方設伏丟掉一車一馬。眼看雙方各剩不多棋子,還是被無奈將死,剛想念叨再來一盤,和老友相約的時間卻近了,只得作罷。
「洛瑋,這裡!」
老友約在位於河北路和洛陽道交口處的先農大院,這個過去洋行的職工宿舍樓如今已經儼然一個規模不小的創意園,咖啡館、創意甜品店、餐廳、酒吧都錯落在這英式的或獨棟或連排的房子中。今天被老友帶去拜訪的,是一家茶空間:汝為茶事。
「怎麼稱呼您?」
「他們都叫我胡老師,呵呵……今天想喝什麼茶?」
「哦,聽您的。」
「嗯……那就嘗嘗今年新到的肉桂吧。」
一把鐵壺在小爐上燒著水,從路邊有花堪折來的花枝在長桌的邊緣透著紅,主理人胡老師已在茶舍候著了。伴隨著裊裊煙起,她嫻熟地沖泡起了新到的武夷岩茶。
「天津是一座很奇特的城市……」
「噢?願聞其詳。」
「天津應該說是晚清最後的輝煌了,又是承接民國歷史的重要埠,那個年代裡的每天,似乎都有層出不窮的歷史事件和改變時代、革新創造的歷史人物。而如今在這裡的人……尤其是年青人吧,卻好像大多沉湎生活,與北京、上海、深圳那些衝浪時代的年青人們相比,顯得有點保守……」
這位胡老師看上去年紀並不長,打開話匣深聊了之後,便覺得她的這家茶舍,並非只是一個品茶賣茶的空間,而更主要的工作卻是向一群幾歲十幾歲不等的少年,講授茶課,把精緻的東方智慧傳承給下一代。
茶到酣時,胡老師竟興致盎然相邀一起去聽相聲,老友更是在旁起勁,教唆一定要去。
「那這時間……不吃晚飯了嗎?」
「對面就有一家煎餅果子鋪子,好吃的很……」
一套果真好吃無二的煎餅果子墊著,一行人驅車便往。
坐落於「陸家嘴」5F的老字號「謙祥益」
店內的微縮景觀,還原百年前的老店風貌
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的手稿真跡存放於此,客人即可閱覽
托胡老師的福,提前占到了好位置
按老天津的說法:「蘿蔔配釅茶,氣的大夫滿地爬」
「謙祥益」是個老字號,館子卻坐落在一個嶄新的商業中心「陸家嘴」里。
進去後已經幾乎滿座,聽客里老的少的,本地的老客,外地的慕名而來者,大家都圍坐在八仙桌前,一壺釅茶,就著瓜子花生或者橘子蘿蔔,等待好戲開場。
「為老不尊」互相「調戲」的老演員
年輕演員另闢蹊徑,把流行歌曲融入傳統相聲
前一秒還正襟危「站」,馬上就秒變「塑料袋」的吳老師
當然學個鲶魚根本不是什麼大事兒
也許是為了照顧不同的觀眾,場次的安排往往是一對(個)傳統老演員連著一對年輕的,於是節目也是一段經典相聲接著一段新編的相聲。
年輕演員們展示著他們非常不同於老演員的說學逗唱新玩法,尤其是第四對出場的吳南言和王志博,學塑料袋的飄舞,學吃驚的鲶魚,還有胡同里賣糖葫蘆的吆喝。即便是傳統的倫理梗和口誤梗,也變出了新的花樣,著實令人捧腹,不能自持。
聽著相聲的時候,也不由得想起了下午喝茶時的話題。
眼前這不丟傳統相聲技藝,卻又在傳統之中另闢新路的年輕演員,還有旁邊這位雖然感嘆本地年青人不多精進,可自己又在傳統茶藝傳承上頗多新創造的胡老師,他們自己不也恰恰正是這個城市的年青人麼……
熱愛傳統,樂於生活,在傳統和現代的融合之間架起橋樑,讓古老的城市和建築里長出了新鮮的花兒來,哪裡就概論了不多進取呢?
下一個屬於這座城市的時代,真會姍姍遲來嗎?遲一點,就遲一點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