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生機勃勃的韓國「活力心臟」

2019-08-20     後宮地圖三千

首爾所依託的地勢,對於山地面積占80%的韓國來說,應該算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裡是漢江的下游,距離朝鮮半島西海岸只有30公里。漢江自東向西緩緩流過,水面寬400到1000米左右,這個寬度在半島上已經是難得的一條大江了。城市沿著平緩的河谷迤邐鋪展,自然地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在城市的四周,圍繞著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和丘陵,如列城郭,起到天然的護衛作用。不過,在600年前,這座城市還叫做漢陽,作為朝鮮王朝都城的時候,城市的觸角還遠未抵達漢江之濱。當時的漢陽府,只是局限於漢江以北4座小山(北嶽山、駱山、仁王山、南山)之間的一小塊盆地上,城牆的周長約18公里。終朝鮮王朝500餘年,首爾的城區面積始終沒有超出半徑3公里的範圍,人口也只有20萬左右。今天的首爾,市區面積拓展到627平方公里,人口達1200萬,漢江真正成為一條橫貫市區的河流。而昔日城市的南緣——南山,如今只是江北區的一個中心制高點,但依然保留了「南山」的名稱。

不過,要在只占全國面積1/160的土地上,安排這個國家四分之一人口的居住和生活,確乎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如今在漢江兩岸,佇立著一片片略顯陳舊的高層公寓,那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首爾人口的極度膨脹而興建的。這些建築都是大批量工業化製造的產物,造型雷同,色彩的搭配也完全一致,都是淺灰、暗紅和暗綠三色的組合。如果湊近了觀察,還可以看到幾乎每套公寓的裝修都是一模一樣的。

這種實用第一、美感和個性居次的建築風格,並不僅僅體現在首爾的民用建築上。在銀行與大企業總部密集、號稱「韓國曼哈頓」的汝矣島上,除了249米的原「韓國第一高樓」63大廈,並沒有什麼超高層的宏偉建築。要想在這裡看到香港或者新加坡那樣嶙峋突兀的都市景觀,肯定會大失所望。對於已經在上海浦東或者深圳見慣了高樓的中國人來說,即使是63大廈,也不會引起太多視覺上的衝擊。而這裡寫字樓的豪華程度,也遠不及北京金融區那些簇新的同類建築。

但是,這座看似平庸的城市,經濟實力曾相當於上海和北京的總和。首爾創造了韓國GDP的近30%。韓國12家位列世界500強的公司中,有11家總部設在首爾。在並不顯山露水的汝矣島,彙集了全韓國一半以上的銀行存款,其證券交易量也是上海和深圳所不能比擬的。平凡的外表,巨大的經濟規模,其間隱藏的能量與活力,需要深入這座城市的內核,從細節上去探尋它的秘密。

在首爾的地面,交通的擁堵程度跟北京或者上海相似。但首爾的先天條件還要差一些。首爾的地勢其實並不平坦,位於一個北高南低的緩坡上,中間不時冒起幾個小山包。因此,首爾的大部分公路都不寬,尤其在江北的老城區,很少看到四車道以上的馬路,單行道則是多不勝數。在這些區域行車,坡度緩一點的感覺像在青島,陡峭一點的,則像重慶了。而首爾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輛小汽車,也就是說,全城的機動車在300萬輛以上。為了應付車多路窄的局面,首爾發展起了如蛛網一樣的高架路系統,這點,現在的上海跟首爾驚人地相似。不過,首爾的高架路更高,更窄,而且隨著山勢起伏,上海的司機如果面對這樣的路況,也許會手足無措。在漢江邊,道路就寬闊多了,藉助舉辦1988年奧運會的契機,首爾興建了大規模的江濱高速公路。20多座橋樑跨過漢江,將江北、江南和江中的島嶼緊緊捆綁在一起,形成龐大的放射狀路網。首爾人甚至連漢江的枯水期也不放過,他們修建了一座雙層的公路大橋,在洪水季節只使用一層,而在其他季節,就可以增加一倍的車輛通過量。

儘管如此,首爾的公路仍舊是不堪重荷的。「行車難、停車難」一直是首爾人的一大苦惱。而讓這個城市有效運轉的更大力量則來自地下。

首爾的地鐵於1974年開始運營,比北京晚了9年,甚至比平壤地鐵的開通還晚了幾個月。但是,短短20年間,它就發展成了世界上第九大地鐵系統。在首爾乘坐地鐵並不輕鬆,因為每天有700萬人利用這種交通工具,其擁擠程度可想而知。地鐵站廳不很寬敞,除了廣告牌,沒有什麼華麗的裝飾;地鐵口很少有自動扶梯,上下都得步行;地鐵車廂的寬窄和設施老化度,幾乎與北京地鐵相當。這裡完全看不到新興的上海或者廣州地鐵那樣漂亮的裝修,以及從德國或者法國進口的寬大車輛。它只負責準確、按時把你送到目的地,舒適與否是次要的。但很多首爾人寧肯放棄私家車來擠地鐵。它的路網和站點是如此繁密:九條線路,總長287公里,有的線路還分出若干支線和延長線;300多個站點,僅換乘站就有50多個。你想去的任何地方,無論是機場、港口、火車站汽車站,還是辦公室、商場、名勝古蹟或者休閒場所,都被這張網所覆蓋。它從早上5點半運行到夜間12點,在高峰期,排車間隔僅有兩分半鐘。首爾地鐵也是最經濟的,市區內無論如何換乘,票價始終是700韓幣(約5元人民幣),這在物價高昂的首爾,是連一瓶飲料也買不到的。

不過,多坐幾次之後就會發現,首爾地鐵並不是唯效率的,它還是相當人性化的。在任何一個站點,雖然不一定有自動扶梯,但給殘疾人專用的升降機一定是配備齊全的。車廂坐椅的上方設有簡易的行李架,不少剛下班的白領會把沉甸甸的公文包放在上面,這樣即使站著也可以騰出手來讀報紙。最值得稱道的是地鐵的公共廁所,乾淨整潔之外,還有不同的裝飾鳳格,比如安國站臨近古董街仁寺洞,廁所里便掛著精緻的河回假面;狎鴉亭站一帶是中產階級雲集之地,所的牆上便是時尚招貼畫。廁所也許是不能拿上檯面的場所,但它絕對是衡量城市發達程度的一個硬指標。

在首爾看不到大面積的綠化帶,更沒有那種空闊的大草坪。在這個擁擠的、土地分外珍貴的城市,綠化是隨山形和地勢而見縫插針的。尚未被建築物和道路占據的每一個山頭或者每一塊空地都會植上密密的樹木。江邊多是粗大的柳樹:老城區狹窄的街邊多為法國梧桐,情調有點像老上海:山坡上或市民休憩的小園林則多是松樹。首爾最引人注目的行道樹是銀杏,在王宮附近,以及每條新開的大道兩邊,都種滿了銀杏。秋日裡金黃燦爛的銀杏葉,給這個城市平添了許多美麗。在到南山的盤山公路上,甚至會有成熟的白果不停地落下來,打得汽車撲撲作響。銀杏是首爾的市樹,但精明的韓國人如此鍾愛銀杏,並不是僅僅因為它的美觀。目前,韓國每年至少生產數千噸用銀杏加工的藥物與保健食品銷售額高達1.3億美元。也許再過幾年,這種原產於中國的植物,就會像高麗參那樣,成為韓國向外力推的「特產」。

首爾的支柱產業曾經是機械,汽車和家電製造業,這些也是上世紀70年代韓國經濟騰飛的「漢江奇蹟」所依託的引擎。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首爾和韓國在短短的幾年間浴火重生,依靠的卻是全新的「軟性產業」——信息產業和文化時尚產業。

極肥大的褲子,松垮垮的T恤衫,染成金色的長髮,黑色的唇膏,手裡抱一隻毛絨絨的卡通兔子……如今在首爾街頭,要想找到那些年席捲中國和東南亞青少年的典型「韓流」裝束,幾乎是不可能的。那種來源於美國黑人HIP-HOP裝的扮相,只是首爾年輕人一時的心血來潮和集體無意識。在明洞、新村和梨花女大前等首爾的「時尚策源地」,要想歸納出當下的時尚潮流,也相當困難。今天的首爾少年,似乎沒有什麼趨同的風格各行其是。曾經盛行的叛逆與不羈,現在被輕鬆和隨意所取代。但無論男女,手上拿的最新款的手機,以及身上披掛的那些琳琅的小飾物,仍然傳遞出時尚的濃烈氣息。

對於首爾的女子來說,即使是輕鬆和隨意的風格,也還是需要精心搭配和刻意裝扮的。位首爾的朋友說過,她如果出門前不化妝,就會覺得像早上起來沒有洗過臉那樣不自在。確實,韓國女性不分年齡與職業,都會在出門前化上精緻的妝。在首爾的大街小巷,除了小學生,幾乎看不到素麵朝天的女性。這種對外貌的超乎尋常的執著追求,造就了韓國發達的美容行業。

首爾的「造美運動」不僅限於化妝術和護膚品的兜售。近幾年,整容的風行可以算是韓國的一大奇觀。江南的狎鷗亭洞,本來是高級時裝店雲集的街道,現在卻成了首爾最著名的「整容一條街」,集中了200多家整容醫院和診所。入夜後,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霓虹燈招牌,大部分來自「美人加工廠」。這一帶的樓房都不高,一樓一般是時裝店、咖啡店或者快餐店,二樓以上則多半是整容醫院的地盤,有時候同一幢樓會掛上好幾家整容醫院的招牌,讓想「變臉」的人無所適從。而在整個首爾,整容醫院超過2000家。以前,韓國的娛樂網站上出現頻率最高的爆炸性新聞就是哪個明星以前做過整容,而現在,隨著整容之風在民間的普及,人們對這類新聞已經見慣不怪了,世風所及,連不少韓國男性也熱衷於整容。一位整過容的韓國男星,在上海拍攝部時尚劇集的時候,甚至對中方的女主角說,你很美,但如果能整一下容,就更美了。據韓國媒體在首爾所作的一項社會調查,40.1%和71.6%的初中女生和高中女生希望做整容手術;而30%的男性公務員認為,外貌影響了自己的提升。

首爾的整容行業,每年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2億美元。而這個「整容之都」還在著力向海外輸出自己的這項「最新時尚」。最近,日本和台灣地區都風行種「韓國整容旅行團」,而中國大陸赴韓整容的女性也呈現增多的趨勢。一些國內的醫院還聘請首爾的醫師「上門服務」。美容整形業無疑是首爾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但它的負面作用也是比較明顯的。據報道,首爾的整形醫院,僅有10%是由整形外科專門醫生運營的,因比,整容的風險性不容忽視。而「外貌至上主義」,對社會心理的不利影響,可能也將在今後逐步顯現。

另一種引起過很大爭議的產業,同樣在首爾欣欣向榮,那就是網絡遊戲。5年前,網絡遊戲還沒有獲得如今「第九之術」的美名,而且這一領域還是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天下。但隨著韓國政府強有力地支持遊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網絡上的「虛擬江湖」被迅速地改寫了。政府每年向遊戲產業投入的資金多達500億韓元,並為遊戲企業提供長期的低息貸款。韓國一直堅持一項制度:所有男性都必須服兩年兵役,而現在,為了鼓勵高科技人才從事遊戲產業,政府甚至破天荒地為他們免除兵役。韓國的遊戲產業現在與美日三足鼎立,並有獨霸江湖之勢。首爾也成了無數遊戲迷心目中的「第九藝術之都」。1000多家遊戲開發企業彙集於此,在象徵韓國信息產業成就的 techonmart大樓里,遊戲業行會「韓國遊戲支援中心」占據了整整7個樓面。據說,現在首爾女孩子最想嫁的白馬王子,就是遊戲軟體設計師。

儘管韓國家庭普及寬頻的比率已超過80%,但韓國的年輕人仍然喜歡到網吧里進行這種群體性的在線遊戲。在首爾的街頭,大大小小的網吧竟然有2萬多家。而在中國,800萬網絡遊戲玩家中有600萬都玩過來自首爾的遊戲。網絡遊戲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形態,參與遊戲的人往往不是從遊戲本身,而是從遊戲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新的人際關係中尋找樂趣。但這種「社會關係」又是建立在虛擬的基礎上的。這種主要作用於年輕人的獨特文化,在將來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現實社會,現在還很難預料。但首爾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代表「未來」的城市。

首爾的時尚青年,可能會每天沉迷於遊戲空間4個小時,但是,還是有一種力量,可以把他們從電腦前暫時拖開,衝到街上買一張票,再把他們送進另一個虛擬世界。那就是電影。相對於韓國電視劇這些年在亞洲各地「潤物細無聲」地攻占市場,韓國電影業的突然崛起,實在像電影情節本身一樣傳奇。這個過程相當短暫,甚至只能追溯到4年以前。而今年,在享有「東方好萊塢」美名幾十年的香港,「首爾製造」的電影擊敗了美國和港產的大投資電影,成為票房冠軍。韓國的商業電影起步於10年前,到1990年,一部叫做《魚》的影片的成功,讓金融危機之後茫然失措的創投基金們,找到了新的方向。大量投資湧入這一領域,催生了眾多的新片,而高達20%的回報率,又吸引了更多的大企業投身其中。韓國政府甚至立法規定電影院每年至少要有106天放映國產電影。幾年下來,首爾影市的一半以上已是韓國本土電影的天下。一部影片甚至吸引了這個國家五分之一的人走進電影院。韓國電影吸收和模仿了好萊塢的生產模式,並巧妙地保持了西方潮流與東方文化樣式的平衡,在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整個亞洲市場取得了成功。通過影視商的「口味培育",現在連歷史題材的影片也受到了首爾年輕人的喜愛。在首爾的「故宮」景福宮,經常可以看到前來拍攝外景的電影或電視劇攝製組。

首爾的活力無關風物,在乎人情那些最新興的產業和最新的時尚潮流似平都在強調娛樂與體閒,但實際上,首爾人工作是很勤奮努力的。他們正常的上班時間是早上9點到晚上8點。正是大多數人默默的努力,為這座城市的繁榮鋪墊了最堅固的基石。而且,無論首爾人多麼講求「實用」,但他們「身土不二」的精神同樣強烈。在首爾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外國生產的汽車,除了一些奢侈的時裝和珠寶,大部分的產品海報也都是本土品牌。超市裡的國產大米、牛肉和水果都比進口的貴很多,但首爾人還是買得不亦樂乎。很多時候,你分不清是韓國人強烈的民族精神推動了民族產業的發展,還是民族產業的發展造就了強勢的民族精神。

傍晚時分,隨著街燈陸續亮起,在白天的勞作中略顯疲憊的首爾容光煥發,仿佛灰姑娘換上了神奇的水晶鞋。隨著下班的人潮湧出各個地鐵口,首爾的商業區、餐飲街鼎沸起來。從位於首爾中心的南山電視塔上俯瞰到的夜景,可能是這個城市最激動人心的景觀。無數的燈火幻化出一個360度的琉璃世界,漢江上的一座座大橋,像一串串五色珠鏈。但那並不是天上的街市,而是真實的萬丈紅塵,真實的生機勃勃的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oAIsmwBvvf6VcSZUF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