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2月4日訊(記者 張屏 通訊員 劉戈 曹根陽 王運利 彭陽慈航)12月3日23時10分,在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上升器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升空返航之際,著陸器成功在月面展開了它所攜帶的一面「織物版」五星紅旗。楚天都市報記者獲悉,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以及玉兔月球車上的國旗採用噴塗方式不同,「嫦娥五號」國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幟,由武漢紡織大學科研團隊打造。
武漢紡織大學研製的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飛向太空前留影
這標誌著,在中國航天歷史上,第一面在沒有溫控的嚴酷環境條件下的織物國旗,成功在月球上展示。月面國旗展示系統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聯合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共同研製,其中國旗由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衛林教授團隊歷時八年、持續攻關完成,華茂集團一同參與了研製及生產,華茂集團用其六十多年的生產經驗,依靠嚴格的品質管控技術,提供了近於「苛刻」的質量保障,保證了國旗的航天品質。研製期間,探月工程三期總工程師胡浩、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中國航天三江集團等單位領導專家多次到武漢紡大指導。
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左二)和團隊成員王運利、曹根陽、盛丹、潘恆研討國旗研製技術問題
徐衛林教授(中)為探月工程三期總工程師胡浩一行介紹國旗研製過程
此次月面展示國旗裝載在著陸器外側,無任何溫控保護措施。當整流罩脫落後,國旗將面臨著太空中的高度真空、高低溫循環以及強計量紫外輻照等極端環境條件。為確保國旗在月面展示時的完美呈現,徐衛林教授團隊經過一系列科技攻關,開發出了體現中國特色的耐極端環境條件的高性能紡織品國旗。
武漢紡織大學研製的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飛向太空前留影
展示國旗在航天五院進行環境試驗前準備
該面國旗以國產高性能芳綸纖維材料為主、採用武漢紡織大學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攻克了高模量差異纖維高品質紗線製備的技術難題,製備出高品質月面展示國旗面料;利用小分子調控技術實現了芳綸纖維的結構調控及顏色構建,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極端紫外條件下優良的耐日曬牢度;並利用該校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的「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技術」製備了微納米蠶絲粉體,利用其與顏料粒子的協同作用,從本質上解決了極端條件下顏料熱升華及熱遷移牢度問題。通過以上技術攻關,實現了國旗在太空環境中耐受極端高真空、高低溫循環,以及強計量紫外輻照等條件的高色牢度顏色構建的目的。
月面國旗展示系統環境實驗現場圖
據悉,該團隊除參與研發此面國旗外,還承擔了「天問一號」等航空航天關鍵任務。未來,該校科研團隊還將致力於將這些關鍵技術民用化,使更多人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