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辦職中
教育改革春風吹,
職中創辦戰鼓擂。
變醨養瘠昭元氣,
笑看人生幾回搏。
(1)
1983年,遵照上級"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指示,我縣將水頭、寬田、三門3所完中的高中部改為職業高中班,創辦澄江職業初中,共大祁祿山分校改為于都縣職業技術學校。
1984年我縣城郊中學增辦職業高中班(幼師專業),蘆山初中改辦職業初中,梓山山塘開辦職業初中,爾後仙下中學改辦職業初中,水頭高中職業班停辦。。
1984年在秋季開學時,梓山鄉政府宣布:(1)山塘中小學析置為山塘職業初級中學(簡稱山塘職中)和山塘小學。(2)小學部在原校址,初中部搬遷至原山塘大隊的大隊部。(3)原山塘中小學校長任山塘職中校長,小學新任命校長賴福端。(4)原初中部任課教師屬山塘職中編制,其他教師為小學編制。(5)原教師房間公共財產和辦公用品按現教師隸屬學校分管,山塘職中只能帶三個班的課桌凳走,其它一切經費、財產和辦公設備都歸原小學部。
肖金城校長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感到莫名奇妙,茫然著迷。當天,他連忙騎單車到文教局諮詢。局領導也不明真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安慰肖校長:"既然鄉政府已經宣布了分校處理結果,那麼你們就先搬出去,其它後續之事 ,待局裡一步一步來處理解決。"
由於分校來得突然,猝不及防,當務之急是健全領導班子,穩定師生情緒。那時,肖金城校長臨時指定:後勤管理兼會計劉稱發,教務管理段德山,團隊工作劉於黎,工會工作兼文科教研組長劉成勇,理科教研組長劉東彪。
當時學校有教職工14人,肖金城、段德山、劉稱發、劉成勇、劉東彪、王重九、肖元古、肖香城、袁稱發、曾湖北、肖子洵、詹海棠、肖香珍、李蘭香。全校四個教學班共207人,其中初一年級兩個班117人,班主任肖元古、肖香城;初二年級一個班51人,班主任重九;初三年級一個班39人,班主任劉成勇。
(2)
記得學校剛搬遷到山塘村部的那天晚上,我來到肖金城校長房間,只見他淚水潸然,愁眉苦臉。
"校長,您不要太難過,要注意多保重身體,我們大家都看著你,您是我們的領頭羊。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看到校長難過、憂傷的樣子,我安慰他說。
"段老師,中小學分校如疾雷不及掩耳,似迅電不及瞑目,來的太突然了,意想不到他們會下這步棋,布下這殘局給我。現我頭腦一片空白,學校如一盤散沙,似一張白紙。我們一無所有,兩手空空,步步維艱,難以為繼。我教書幾十年了,今天第一次在學校流淚,恐怕會挺不過去。這盤開辦學校的"棋'',使我舉棋難定,我們肯定會輸的......"校長邊說邊流著眼淚,泣不成聲。
「校長,既然他們布局這盤棋給我們下,看似殘局,卻非殘局,我們未必會輸。人定勝天,何足這盤棋矣?群雁無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頭羊。只要校長您挺起腰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帶領全體師生風雨同舟,和衷共濟,人心齊,泰山移,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面對殘局,只要能保卒保車又保帥,卻有可能峰迴路轉,迎來柳暗花明,也許這盤棋會贏。」我對校長一邊安慰一邊鼓勁地說。
這天晚上,我和校長促膝談心,傾吐衷腸,如何在這艱苦的環境,提高教學質量,使學校能生存下來……談著談著,天亮也不知。 學校在那無教室、無任何教學設備的條件下,我們臨時在村部的土木結構、跨度10.07米,長度26.95米的大禮堂,用土磚砌牆不到3米高,把它分隔成四間採光度差的教室,其中舞台隔成一個教室。由於未作隔音處理,老師在一個教室上課,其它三個教室的學生也能聽到,相互干擾、相互影響著。那棟長25.30米,寬12.50米且破爛不堪的土木結構兩層樓房(原村幹部住房),便成為了老師、學生的宿舍,老師辦公也是在自己房間裡。師生宿舍的後面一棟土木結構的矮房(原村部的廚房)成為了我們的廚房和膳廳。那時,生活用水相當困難,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水井,只能靠校外一條小溪的水,引進到原村部的一口枯井裡,再經木炭過濾後,當生活用水。一但小溪斷流,學校的師生用水,都要派大批學生到附近村子裡的井裡或池塘挑水用。
(3)
一年來,我們在肖金城校長的領導下,精誠團長,齊心協力,狠抓教育教學管理,克服重重困難,戰勝種種挫折,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接受的,迎難而上。教師辛勤耕耘,學生奮發努力,使我們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迎來了黎明的曙光,旗開得勝,打響了開辦職中的第一炮!在1985年,山塘職中中考綜合分由倒數躍入全縣中等水平,被各類學校錄取學生11人,錄取率達30%。其中肖東生考取了寧都師範,這是山塘中小學辦學以來,也是山塘職中開辦考取的第一個中專以上的學生,這盤"棋"我們贏了,當地群眾也在為我們傳頌、歡呼著!接著每年山塘職業初中都有考上重點、中專、中師的學生。(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段德山,江西省于都縣段屋鄉段屋村桂新村民小組(桂林坑)人,生於1954年12月,1980年1月寧都師範畢業,1990年7月江西教育學院數學系本科畢業。中學數學高級教師,1989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全國教育工會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供稿: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