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本編制始於哪個朝代

2020-05-07   黃猛銅仁報道

人口普查意義重大,可以了解各地區、各階層、各行業人口的分布,為國家制定大政方針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簡單地說,人口普查就是對全國的人口數量和結構「摸家底」。這種「摸家底」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了。



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對全國人口進行過一次聲勢浩大的「點閘對比」,給每戶編制戶帖,帖上首印「欽奉聖旨」,填寫戶主及家庭成員基本信息,還備附註「事產」、「戶別」等專項內容,記載這家人的身份和經濟來源等信息,譬如註明其是「軍戶」、「民戶」抑或「匠戶」等等,這種「戶帖」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戶口本」。據悉,明太祖的這場「人口普查」比美國(1790年)和英國(1801年)的「國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國學者卡爾津曾著文嘆曰:「此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國人口普查的明證和榜樣!」


戶口本編制始於哪個朝代


朱元璋的「人口普查」還不算最早的,其實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堯舜夏商時代,就進行過最原始的「人口普查」。據《史記》載:「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說的大禹曾為治水進行過人口調查,當時登記人口為1355萬人。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也進行過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漢書·地理志》說,當時全國共有居民12222062戶,59594978人,數字精確到個位,所下的工夫可想而知了。



先人們早就懂得統計人口的重要性,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就說:「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經於水,險也。」他不僅推行「春曰書比、夏曰日程、秋曰大稽,與民數得亡」的常態人口統計,還注意調查人口素質,譬如每個農民能提供多少人的口糧,有專門技能的男人和女人有多少,鰥夫、寡婦、病人有多少,等等。秦國宰相商鞅,也下令將全國總人口按壯男、壯女、官吏、商人、讀書人、殘疾人等十三類分別統計,此乃歷史上著名的「強國知十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