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老師,我家孩子脾氣特別暴躁,有時候我指責他一兩句,就表現得特別不耐煩,甚至說出髒話來反擊,這孩子是不是有情緒問題啊?」
電話那頭劉女士的聲音顯得焦急而無助,劉女士說,兒子寫作業很拖拉,爸爸催過幾次後,不耐煩地說:「你怎麼總是這麼拖... ...」孩子就會發脾氣馬上進行語言上反擊。
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現象,被人「說」之後心裡就特別著急,總是想把對方反駁得體無完膚心裡才解氣。
為什麼孩子在別人說的時候反應會那麼大?
1. 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當孩子成長到小學階段,便擁有了較為清晰的自我意識,會從多方面進行自我評價,這些評價均會對小學生的自信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這一時期,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均要對孩子多一點包容和鼓勵,引導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自我情緒的控制。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情緒培養的關鍵時期,把這兩點培養好了,孩子將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才會做出更理性的判斷,從而獲得人生的成功。
2. 行為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要,需要背後是認知,而認知背後是經驗。
孩子被「說」後產生憤怒情緒,一個層層遞進的情緒反應過程,大多數人往往只察覺到憤怒感,從而忽略了「羞恥感」,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僅停留在表面。而在憤怒的背後,往往深藏著恐懼、羞恥、絕望等多種深層次的情緒,往往就是這些情緒,造成了孩子不能被說,一說就暴躁的現象產生。
行為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要,需要背後是認知,而認知背後是經驗。父母在認知了孩子這一情緒的同時,要幫助孩子擊退這一羞愧感,方能讓孩子在被「說」時冷靜面對。
3. 自尊心作祟
人在被"說"的時候,會有一種「撕掉遮羞布」的羞恥感,如同惱羞成怒之意。這一情緒的重要決定因素是自尊水平。自尊心較高的人在面對外界的否定時不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但自尊水平也並非越高越好,它有三大核心基石:自信、自我觀,以及自愛。從這個角度來說,三者的適當組合才能讓人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愛」
自愛是"無條件的"。我們通常認為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其實就是構建一個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能做到無條件愛自己,這種自愛的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在遭受挫折和打擊時,能不被負面情緒擊倒。
「自我觀」
自我觀則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處於積極狀態,這種狀態會成為我們內在的力量,去對抗外界的阻力。對於孩子而言,最初的自我評價都是來源於父母,然後才是外界的反饋,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自我評價系統。
「自信」
自信主要針對的是我們的行為,一個有自信的人,意味著ta有能力在某種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當一個人對於挫折和未知的世界沒有過度的恐懼時,ta就能表現出比較高的自信水平,這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所以,父母需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給孩子製造了過多的挫折感,是否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採取了不恰當的方式,使孩子的自信水平下降。
孩子一說就急和父母有啥關係?
孩子稍微被人「說」就怒,情節嚴重下甚至可以上升為人格問題,幾乎所有的人格問題都能從原生家庭父母的撫養方式上找到原因。
1. 父母對孩子的十大隱性傷害之一:社會性羞辱
自身人格發育水平低、脾氣暴躁易怒的父母,極易對孩子造成社會性羞辱,這種方式會對孩子心理上造成創傷和打擊,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而且通常來說社會性羞辱給一個人帶來的創傷是深刻而難以彌補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社會性羞辱帶來的傷害程度到底有多大,可以這樣說:羞辱是僅次於死亡的傷害。
2. 為什麼父母會這樣"傷害"我們?
父母對孩子造成傷害,最根本的答案在於:父母自身人格發育不完整。這些對孩子產生社會性羞辱的父母,他們為什麼咬牙切齒,恨意滿滿?答案是:因為孩子,激發了ta心中未曾癒合的「傷」。
家庭教育可怕與頑固之處在於,它是世代傳承的模式,像堅固的鏈條,環環相扣。父母這樣養育子女,子女將來會以同樣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子女。同理,孩子所受的"傷",恰恰是其父母曾經受的"傷"。
因此,一個人,如果內心的人格發展的不健康,ta即使做了父母,但是其心理年齡卻與其現實的身份不符。往往會通過"退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創傷,出現很多實質上的"錯位"——父母在意識層面知道自己是"父母",並且還會經常濫用"父母"的權威身份,但是在潛意識層面,ta反而將孩子當成了父母,ta把曾經自己的創傷和怒氣投射到孩子身上。
3. 自戀型人格的父母
對子女不同程度無休止的控制,是很多"自戀型父母"常用的教育模式。
自戀型父母,本質上是一種人格的退行,他們在潛意識裡希望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部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由於這種潛意識的希望在現實層面不可能得到滿足,所以,他們會將自己的這種潛意識發泄在孩子身上。
當然,自戀型父母自己意識不到這些問題,他們還沉浸在自己構陷的"為你好"中,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理且正確的。
父母應該怎麼做?
1. 多與孩子溝通,避免孩子情緒的壓抑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釋放,避免無意識的積壓,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將自己內心中負面情緒傾述出來,或者一起與孩子將不快的事一一羅列出來,教會孩子有意識的對自己的思路和行為進行整理,從而知道自己的「傷點」在哪裡,什麼會激發我的情緒,從而變得越來越了解自己,為自己找到情緒的平衡點。
2. 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自尊水平。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我們依然還可以從之前說的自尊三要素為切入點去做自我提升。
第一、自愛
父母為孩子種下自愛的種子。這個愛自己,在淺層的表現是滿足自己——首先需要有生理上的滿足,才可能有下一步心理層面的滿足。但是同時要警惕自己陷入到自我滿足的陷阱中,導致過度滿足自己,想要什麼就必須要得到。
第二、自我觀
讓孩子不段的自省,對自我的評價是否合理。教會孩子對比評價和現實、真實、客觀的差距。
如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一個人與現實客觀的距離越近,他的人格健康水平就越高。
同時也要有意識的不斷給到孩子積極的期待和評價,每當孩子表現出負面的、貶低自己的情緒時,父母都要引起注意,合理的鼓勵孩子,告訴孩子人無完人,你依然值得被愛。
第三、自信
自信是需要行為來維持和發展的。特別是對於孩子而言,日常生活中任何小小的成功體驗,都可以有效的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可以多從日常生活出發,給孩子多一點的鼓勵。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通過自我訓練,培養自信心。
3. 增加"方法"武器
如果一件事成竹在胸,那我們內心就比較篤定,狀態也比較平和,相反,我們很多時候惱羞成怒,恰恰是因為不會應對。所以,讓孩子提高思考的能力。
我們可以使用「復盤」的方法。在復盤中,要針對讓孩子有覺察的情緒和實踐,思考多種解決的辦法,辦法越多越好。當孩子想出N種應對方式後,繼續思考的越深入,內心就越篤定,便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就不至於惱羞成怒,而且可以用現實檢驗自己的思考到底正確與否…
總而言之,孩子的自我成長和人格完善是一個終生的,宏觀的命題,作為父母的我們除了在日常中去引到孩子,實現孩子成長和人格的完善,同時也要不斷的省視自己。重視心理健康,努力完善自我的人格水平,是我們的必修課。
任何問題,想要解決,就必須付諸行動,行動再遲緩,也好過沒有行動,正如老話說的那樣:"不怕慢,就怕站",行動才是王道。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