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句老俗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上面這句話放在野生動物們身上也一樣合適,有許多動物的外形和能力都與人們所熟知的不一樣,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力。但毫無例外的是,能夠生存至今的野生動物,它幾乎所有的特點和技能,都是長久以來適應環境的結果。
今天咱們要了解的,就是一種特別與眾不同的鳥類,它的名字叫做鴞鸚鵡,在網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每隔一段時間就在網上火一把。
為什麼說鴞鸚鵡很與眾不同呢?因為它是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也有許多特別的本領和行為。
先了解一下基礎知識吧。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野生種群只分布在與世隔絕的紐西蘭島嶼。它不但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還是所有鸚鵡中最重的(不是最大),體重可達1~4公斤。
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區間範圍,是因為鴞鸚鵡還是少數可以積累大量身體脂肪的鳥類。
段子手眼中的鴞鸚鵡
所有爆紅的「網紅」動物幾乎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會由段子手們通過看圖說話和主觀臆測,編寫出這種動物的各種「萌點」或者人設,從而使大部分對其不甚了解的普通網友得到許多偏差的信息,誤以為這個動物真的如同段子手所說的那麼誇張。
這種事情太多了,例如「非洲平頭哥」蜜獾、「鳥中哈士奇」鯨頭鸛,它們真實的信息都和網上流傳的有很大差距。
鴞鸚鵡也一樣,在段子手們為它安排的「鳥設」中,鴞鸚鵡是一種笨出天際的鳥:不會飛、不會保護自己、好奇心強、遇到危險只會裝死,把自己活活搞成了瀕臨滅絕的動物。
要不說段子手們是真的有才華呢,因為他們說的有很多都是真的,但其間又穿插著自我臆測,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相當高明。
就拿前面說的鴞鸚鵡特點來說吧,不會飛是真的,遇到危險會裝死是真的,瀕臨滅絕也是真的,但「因為笨而使自己瀕臨滅絕」這一條就是徹頭徹尾的、不負責任的言論了。
鴞鸚鵡瀕臨滅絕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人類入侵,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先來分析一下鴞鸚鵡以上特點的成因。
鴞鸚鵡的生存智慧
首先,鴞鸚鵡不會飛,為什麼呢?簡單來說是因為它不需要。
大家要知道,紐西蘭島嶼自古以來就是與世隔絕之地,島上有很多頗具特色的特有物種。
紐西蘭還有一點跟其他大陸不同,就是原生的哺乳動物極少,除了少數島嶼有幾種蝙蝠之外,再無任何非海洋哺乳動物。
在這裡代替其他地區哺乳動物生態位的,則是大型鳥類。
巧妙規避危險
論體重來說,鴞鸚鵡是挺重的,但它是以植物為食的鳥類,就算它不需要擔心紐西蘭島上有什麼陸生大型食肉動物,也要稍微擔心一下來自於天空中的危險。
鴞鸚鵡沒有專門捕食它的天敵,但紐西蘭歷史上也不是沒有能威脅到鴞鸚鵡生存的動物,例如幾種猛禽:紐西蘭隼、埃爾斯鷂(已滅絕)、摩氏隼雕(已滅絕)等。
這些猛禽全都是靠視覺捕獵的天空制霸者,鴞鸚鵡沒必要飛到天上去觸霉頭,而是選擇在地面上活動,靠自己發達的擬態色躲過視覺系掠食者的注意。
而且,飛行對鳥類來說也是非常耗費能量的運動方式,紐西蘭這個地方沒有大型食肉動物,食物也比較充足,沒必要到處飛來飛去,許多鳥兒的飛行能力都因此退化了。
除了鴞鸚鵡之外,紐西蘭的國鳥——鷸鴕(幾維鳥),也一樣不會飛。飛行能力退化的同時,身體的強壯程度、骨骼結實度也得到了提升,身體也能夠儲存更多脂肪,這是鴞鸚鵡適應環境的表現,在那種特定環境下是相當智慧的演化方向和生存策略。
擅長爬樹的鴞鸚鵡
鴞鸚鵡雖然不會飛,但它很會跑,也擅長爬樹。
別的鳥類可以飛到樹梢覓食,而鴞鸚鵡可以靠堅硬的喙和強壯的雙足配合著爬樹,也一樣能爬到樹梢尋找食物。
就算一時不慎跌落下來,鴞鸚鵡也能使勁兒撲騰著翅膀來個軟著陸——雖然不會飛,但拍拍翅膀還是有點兒緩衝作用的。而且鴞鸚鵡厚實的羽毛和胖胖的身軀也能起到減震作用,所以就算從樹上摔下來也不會受傷。
但狼狽還是有一點兒的。
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
遇到危險時,鴞鸚鵡確實會進入僵直狀態,但這也是因為紐西蘭島嶼上能夠威脅到鴞鸚鵡生存的動物都是視覺型的捕食者,借著擬態色一動不動完全夠用。
原本鴞鸚鵡在紐西蘭是高度適應環境的動物,衣食無憂,但千年前人類的入侵,使鴞鸚鵡遭受到了滅頂之災。他們帶來了原本在紐西蘭不存在的貓、狗、鼠、鼬等哺乳動物,並且親自捕殺鴞鸚鵡來獲取它們的肉和羽毛。
鴞鸚鵡不能飛,逃不過外來食肉動物的追擊;鴞鸚鵡遇到危險一動不動,卻逃不過以嗅覺捕獵的犬類;鴞鸚鵡的好奇心可以讓它們找到新的食物,卻不知道人心的險惡……
遲來的保護工作
就這樣,鴞鸚鵡幾乎陷入了絕種的危機,最少時僅存不超過五十隻。
到了20世紀,紐西蘭人終於開始重視鴞鸚鵡的保護工作:
1.撲殺原本不屬於紐西蘭的外來入侵物種;
2.將已發現的鴞鸚鵡轉移至附近沒有入侵物種的其他島嶼和自然保護區;
3.為每一隻鴞鸚鵡命名並編號、監控;
4.用各種方法刺激鴞鸚鵡繁殖並保護鴞鸚鵡卵和雛鳥,必要時人工飼育雛鳥;
5.將已經穩固下來的人工飼養種群引入自然生態環境。
新的危機
雖然經過人們的努力,鴞鸚鵡近幾年的數量有所上升,但也仍然只有數百隻而已,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題擺在鴞鸚鵡面前——種群瓶頸(Population bottleneck)導致的基因多樣性下降。
由於先前的數量實在太少,所以現存的所有鴞鸚鵡或多或少都有些親緣關係,這是在所難免的。而近親繁殖有很多弊端,基因多樣性下降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某一隻鴞鸚鵡得了傳染病,很有可能就會席捲整個種群。
今年4月末,有一隻鴞鸚鵡被發現患上了麴黴病,截至上個月中旬,已經有超過三十隻鴞鸚鵡被空運至紐西蘭各大動物醫院進行檢查與救治,單是奧塔戈區的達尼丁野生動物醫院就治療了12隻鴞鸚鵡。
如果不是發現及時、行動果斷,這一物種就此徹底跟我們說拜拜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以後可能還會有各種各樣的事,保護鴞鸚鵡一直都是艱難之路。
所以那些說鴞鸚鵡瀕臨滅絕是因為「它自己笨」的人,真的好意思嗎?良心不會痛嗎?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