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漢武帝晚年都痴迷於追求長生,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0-05-18     史海觀復

原標題:秦始皇和漢武帝晚年都痴迷於追求長生,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中國過去兩年餘年的帝國時代中經歷了數以百計的帝王,其中秦始皇和漢武帝兩人身上具有特別多的相似之處,不過,最引人注目的共同點當是這兩位皇帝在晚年對「長生不老」的渴求。

秦始皇先是派方士徐福等人駕船入海尋找仙藥,未果之後加大了規模,讓徐福徵集、率領數千名童男童女乘樓船去尋找仙山,結果不知所蹤。但是秦始皇依然沒有死心,又將方士韓終、侯公、石生派出去尋找不死之藥,結果當然還是無疾而終,感覺上當受騙的秦始皇大發雷霆,處死了很多方士(焚書坑儒的一個說法就是坑的是方士,而非儒生)。

漢武帝對方士的寵信和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比起秦始皇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在宮廷內長期豢養了大批擅長坑蒙拐騙的方士,而且給其中的很多人封了官,在接連不斷地派人出海尋找仙人、仙藥的同時,還讓方士試驗鍊金術。對此,司馬遷以親歷者和旁觀者的身份,在《史記·孝武本紀》中對這些方士以方術行騙進行了相當多篇幅的描述,極為生動曲折,並毫不留情的進行了諷刺。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精明過人殺伐果斷的雄才大略之主,卻在痴迷於「長生」,或者「永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通常來說,人類作為一種生命體來說,都是嚮往永生,畏懼死亡的,然而在現實當中,並沒有人真正的獲得了永生,假如將秦始皇和漢武帝追求「長生」簡單歸咎於怕死和愚昧,顯然既低估了兩人的智商,也過於武斷。

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都處在帝國權力的頂峰,用天子的名義統治天下,以彼時彼刻的世俗觀點來看待的話,可謂普通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點,擁有所謂「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兩人自然而然的留戀生命,想繼續保持這種狀態。

然而,對生命的留戀和對死亡的畏懼一樣,都只是問題的表象,並不是問題的根源,要知道,從秦到前漢結束,執迷於修仙求道、長生不老的並不僅僅限於皇帝,實際上王侯將相當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情,其中比較著名的事例就有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此外,對墓室進行豪華裝飾和陳設,對屍體進行儘可能的保護(如金縷玉衣),都是基於同樣的觀念。

秦始皇和漢武帝之所以痴迷於追求「長生」,是因為彼時的「中國」,在宗教信仰層面,大部分理論還處在一個空白期,無法妥善的解決「來世」、「靈魂」、「往生」等無法迴避的問題。

首先,儒家學說雖然處在上升階段,但由於儒家學說本身屬於一種「現世」主義學說,關注的是當下,而非來生、靈魂救贖之類的問題,「子不語亂力怪神」便是最好的例證。而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等人不過剛剛開始對涉及這些方面的解釋進行完善,並不能立即給出滿意的答案。

其次,佛教雖然早已經產生並且佛教理論對於諸如靈魂、轉世、往生等等問題都有了完善的解釋,可惜的是,在漢朝控制西域並打通與中亞的陸路聯繫之前,佛教知識僅僅是極其零散的傳播,還沒有辦法大規模滲透過來並產生廣泛的影響。

最後,道教雖然並不完善,但最起碼其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論給出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解釋,故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認可,甚至可以說,當時絕大多數人的宗教觀是道教的。

例如,前漢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文集《淮南子》,就明顯的表現出道家的思想傾向,於是乎求仙得道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上層社會的主動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秦始皇和漢武帝對「長生」的痴迷的話,就不顯得特別突兀和愚昧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EG8JHIBiuFnsJQVwPu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