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從四百塊到十幾萬!這是一個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傳奇...

2019-08-03     央視經濟信息聯播

庫布其沙漠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經這裡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但經過30年的綜合治理,庫布其成功完成了910多萬畝沙漠土地的恢復,植被覆蓋率達到53%,成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範。庫布其究竟是如何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呢?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庫布其沙漠流傳著一首民謠:

種植技術不斷改良

庫布其沙漠30年治沙910多萬畝


這兩天,庫布其沙漠上空,無人機正在穿梭忙碌。這是國內首次通過無人機彈射種植的方式,進行沙漠飛播造林,解決了在廣袤沙漠和沼澤地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的難題。技術人員介紹說,無人機攜帶的是最新研發的植物種子。


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治理企業技術員 郝亞峰 :在基礎的種子上面,我們進行一種丸粒化技術,把保水、凝水還有鳥蟲驅避、營養劑還有基因誘導全給它添加進去成活率,提高30%到40%。


內蒙古自治區億利庫布其治沙首席專家 韓美飛 :如果人工造大約可能一畝地的成本五六百(元)或者更高,但是飛播這個也就是一百(元)左右的錢。



韓美飛的治沙歷程可以追溯到1997年,當時的護林隊只有十幾個人,主要任務是在穿沙公路兩旁種沙柳,以防修建的路面再次被沙塵掩埋。

內蒙古自治區億利庫布其治沙首席專家 韓美飛:關鍵是成活率上不去,沒有新技術,靠鍬挖,20多厘米的干沙,種下去的成活率僅僅20%到30%,


韓美飛介紹,傳統植樹必須要經過挖坑、植苗、填土、澆水等步驟,種一株需要2分鐘。2009年,他們發明了「微創氣流植樹法」,就是以常水壓為動力,在沙地衝出栽植孔洞,孔深約為1米,將浸泡後的灌木條插入栽植孔中,僅需十秒就可以種活一棵樹,成活率也由過去的20%左右提高到90%以上。9年來,他們使用新技術植樹154萬畝,節約沙障製作成本超過15億元。



有人改進種植方式,也有人研究土壤改良。張立新的團隊,以庫布其本地植物和水土作為原料,開發出沙地變土地的「良方」,每畝沙地的改良成本只需1000多元。目前100畝試驗田主要種植玉米和小米。

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研究院副院長 張立欣 :正在進行第二年的實驗效果監測,玉米產量可以增加40%,傳統沙地可以產到750斤,目前產量1200斤。保水效果可以提高30%。


得益於新技術,庫布其30年共治理沙漠910多萬畝,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長到400多毫米,植被覆蓋率達到了53%。

發展生態文旅和現代農業

不毛之地變成「香餑餑」


庫布其通過科技創新治沙,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與此同時,為了提升修復后土地的增值收益,當地還大力發展生態文旅、現代農業等綠色產業,實現了既增綠又增收、既治沙又治貧的良性發展。



41歲的斯仁巴布是庫布其沙漠的牧民,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和妻子忙著修理蒙古包的下水道,為50多名遊客準備晚餐。他告訴記者,每年的4月到10月是這裡的旅遊旺季,雨水增多,沙漠生機勃發,遊客絡繹不絕。

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牧民 斯仁巴布 :我這個水上沙上都有項目,每天的(遊客)流量有一百多二百來人,毛收入三四千、五六千吧。


斯仁巴布說,過去的庫布其沙漠黃沙漫漫,無水、無電、無路,買東西要去50多公里外的獨貴塔拉鎮,騎著駱駝來回需要三天三夜。當地只能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來維持生計,溫飽都難以保證。2006年,當地實施沙漠生態移民工程,斯仁巴布和散居在沙漠裡的牧民們住進了牧民新村,創業和就業機會也多了起來,斯仁巴布用自家的馬、駱駝搞起了旅遊。


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牧民 斯仁巴布每年的收入也有個十幾萬元。現在生活條件和城市裡面沒啥區別,電、網絡、路都有。


農牧民由過去以放牧為生,改為發展集約化種植業、養殖業,並參與沙漠治理。

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農民 段雲飛:土豆每畝產量七千斤左右,年收入五六萬元,比以前放牧每年多收入三四萬元。


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綠土地農業公司負責人 白小東:通過治沙改土以後,現在種土豆,畝收入七千元左右,銷售給百世做薯條薯片。


白小東介紹,目前他們在杭錦旗建設的智慧農業產業園共整理荒漠沙地5萬畝,主要是以甘草治沙改土、肉蓯蓉為核心品種的中藥材基地,以土豆、西瓜等有機果蔬為主的沙漠有機綠色食品基地和以沙柳、檸條等飼用灌木和苜蓿為主的飼草料基地。

庫布其治沙帶頭人 王文彪 :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從過程中獲利,庫布其的農民把沙漠不毛之地變成香餑餑,變成金飯碗,我算了一下帳,三十年,庫布其的農民就是僅給億利承包土地收租租金就高達10多億元,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塊錢,現在接近2萬元


沙漠治理仍舊任重道遠

「庫布其治沙模式」可借鑑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目前,全球還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尚未治理,20多億人口還在受到荒漠化的嚴重威脅。而「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成功經驗,也將在世界其他荒漠化地區得到更多的推廣借鑑。


庫布其烏日圖草原位於庫布其沙漠內,是採取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治理沙漠的重要區域,通過規模化造林,區域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系統逐漸恢復。

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綠土地科技公司負責人 常朝暉:5年的時間治理了2000多平方公里,所以我們這是規模化的治理,形成自然和自然之間的平衡,成本不斷在降低,生態效應不斷在增加,


記者了解到,中國荒漠化面積占到國土的27%,沙化面積占到18%,通過綜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爆發的次數和強度近年來明顯減少。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長 胡培興:下一步任務就是,北京周邊有幾大沙漠,像靠近我們最近的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還有大量的沙地沒有得到相應的治理。已經成林的要管護,要加強結構調整,所以京津周圍要築牢北方生態屏障。


不僅國內,放眼全球還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尚未治理,還有20多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嚴重威脅。




巴基斯坦總理氣候變化顧問 馬利克·阿明·阿斯拉姆·汗: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模式,不僅僅是種樹,而且涉及到森林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帶來綠色就業,使用更好的技術擴大森林覆蓋。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 易卜拉欣·蒂奧:成功經驗之一呢,就是政府和公共部門的帶動以及私營部門的積極參與,包括那些敢於進行風險投資的機構,投資來完成技術創新。這裡面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AV_W2wBUcHTFCnfUH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