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一提到「忍辱負重」這個詞,估計大家容易把它和成功聯繫在一起,因為老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司馬遷就是一位忍辱負重的人,他飽受宮刑之痛苦,發奮繼續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抒發了自己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他還以「周文王被拘禁而編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而有了《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才撰寫《兵法》」等例子來自我安慰,用以說明忍辱負重的男人能成大器,智慧是越苦越明。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忍辱負重」的男人,如果成功了,其實並不值得尊敬。為什麼說「忍辱負重」的成功男人,並不值得尊敬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忍辱負重的男人,容易性格扭曲;
一個人,如果在本該快樂無憂的年齡,卻要承受超常的痛苦和折磨,忍常人所不能忍,雖然最後比同齡人要成熟,能力也強,也容易「成常人所不能成」;但是他會因為內心積壓的委屈和痛苦過多,繼而由「自卑」演變成「自負」,最終導致性格扭曲,極度自負,剛愎自用,甚至是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殘暴不仁。
拿秦始皇來舉例,他就算得上忍辱負重的男人,因為他童年生活非常不幸:秦始皇出生在趙國,此時他的父親異人在趙國做人質,而且秦國和趙國剛剛經歷完長平之戰,兩國關係極度惡化,父親異人是「大人質」,秦始皇一出生就是「小人質」,他們父子倆在趙國的處境也相當危險。
2年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秦始皇父親異人見情況不妙,丟下母子倆,獨自跑回了秦國。2歲的秦始皇只好和母親一起躲在趙國的娘家。從2歲到9歲期間,秦始皇一直躲在外公外婆家,戰戰兢兢,度過了珍貴的童年!同時,父親狠心拋棄自己,也給幼小的秦始皇心理上留下了陰影。
9歲時,秦始皇好不容易回國,但沒多久就祖父秦孝文王去世了,3年後,父親秦莊襄王也去世了,這一系列的變故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也算是很多打擊!更讓秦始皇感覺奇恥大辱的是:母親趙姬不檢點,先後後相國呂不韋、陰人嫪毐私通。秦始皇是看在眼裡氣在心裡,只因為他還小,沒有掌握實權。因此,秦始皇忍辱負重,面上是乖寶寶,內心卻憤怒無比。
終於到了22歲正式「親理朝政」,秦始皇奪回實權,將嫪毐和呂不韋一併剷除,還與母親趙姬斷絕關係。可以說,秦始皇暴戾高傲的性格,和他的悲慘童年,以及母親不檢點有很大關係。所以秦始皇后面表現得殘暴不仁,而且一生都沒有立皇后!
雖然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很多,但負面評論也很多,而這都和他扭曲的性格有關。非常諷刺的是:秦始皇僅去世後僅3年,暴秦就被農民起義軍推翻,正是應了我們現代人的一句話「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秦始皇和秦國的這種成功,成功得快,失敗得也快,因此就道德層面看是不值得尊敬的!
秦始皇劇照
2、忍辱負重的男人,成功後,容易得意忘形;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忍辱負重的男人,一旦成功後,就很容易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繼而很快招致失敗的禍患。這也是很多牛人創業不容易,但是守業更不容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是一個人性的弱點,很難糾正或者克服。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早年混得非常落魄,在亭長家蹭飯被趕出了,厚著臉皮接受過一個老婦人的接濟,後又遭受了「胯下之辱」。他的這些經歷都算是夠「忍辱負重」了吧,但是他當上劉邦的大將軍且屢戰屢勝的時候,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的一面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胯下之辱
劉邦讓韓信點評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表現對這些人不屑一顧。劉邦問韓信:「依你看來,我能帶多少人馬?」韓信回答:「陛下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答道:「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 劉邦見韓信這麼狂妄,心中很不高興,暗暗對韓信起了殺心。沒過多久,劉邦的妻子呂后設計殺害了韓信,並將其誅滅三族。
所以說,像韓信這樣能夠忍辱負重最後取得成功,但又由於得意忘形而身敗名裂的牛人,其中不值得尊敬。他們這種人骨子裡面驕傲自負,也註定會招致失敗。西楚霸王項羽、三國時期的關羽也都是這一類型的人物,他們都被當作「敗者寇」的典型例子。
韓信劇照
3、忍辱負重的男人,成功後,容易忘恩負義;
人是會變的,成功之前的心態和成功之後的心態也大不相同,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忘記貧賤之交」或者「拋棄糟糠之妻」的行為。
比如說,陳勝在當農民的時候,對同伴說:「苟富貴,勿相忘」。可到他後來真的成了王,一起種田的小夥伴來找他,陳勝卻把他們都給殺了。從此以後,大家也都開始疏遠不講情義的陳勝,最後陳勝竟然被自己的車夫莊賈所害,真是令人唏噓!
一直被後世推崇的越王勾踐,其實他也是這種忍辱負重而成功後就忘恩負義的男人。他沒有成功前,臥薪嘗膽,苟且偷生,幸虧有謀士文種和范蠡不離不棄,還用心出謀劃策;特別是文種的「遺美女,以惑其心志」這條計謀,使得吳王夫差整日沉迷於西施美色,放鬆警惕,荒廢政事;最後才使得越王勾踐有了可乘之機,三千越甲可吞吳,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霸。
但勾踐成功後,薄情寡義的嘴臉馬上露出來了。敏感的范蠡察覺出來了,馬上急流勇退,還力勸文種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麼還不快離開呢?」
勾踐劇照
只可惜,文種聽不見范蠡的忠告。有人進讒言說文種犯上作亂,越王勾踐趁此機會,賜文種屬鏤之劍,讓其自殺,最後文種自刎而死,也是應了那就話「敵國破,謀臣亡」。勾踐忘恩負義,成功後,把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這種行為實則是令人不齒!
結語: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痛心的視頻,老農民好不容易把兒子培養成博士生,但兒子卻將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發泄出來,說道「自己之所以取得如今成功,全都是靠自己勤奮努力,和家人沒有關係。因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起點比別人低,經常需要付出無比的艱辛。如果自己結婚後,要與家人斷絕關係。」此話一出,老父親、老母親心如刀割,痛哭流涕。
這個白眼狼的兒子雖然前期能夠吃苦耐勞、忍辱負重,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但是他不懂得感恩父母,做人忘本,就屬於忘恩負義的小人,非常令人鄙視!
古人云:「忍而好勝者,不可與同逸樂。自忍者,必害人。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也。」這番話一語中的點評了那些忍辱負重的成功的弊端,而這也是人性中很難克服的弱點——為善難,為惡易!
因此,我們要辯證看待「忍辱負重」,其實這種成功男人並不值得尊敬,看完以上三個原因,估計大家都會明白了!朋友們,您是欣賞「忍辱負重」的成功男人嗎?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