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派》到《小歡喜》:我們什麼時候能關注底層家庭的孩子呢

2019-11-03     飛天傳書人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和電影《少年犯》,

兩部作品的主題都是直擊問題少年,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並為他們找尋出路。

這兩部作品直擊社會的邊緣問題,提出疑問並解答,在當時引發人們深刻的思考。

當時帥得可以和郭富城、黎明等人一較高下的許亞軍,

現在已經由當年的問題少年蛻變為問題中年人祁廳長,

宋丹丹也由那個水靈得像大寶貝的小姑娘變成了現在的喜劇大媽,

他們曾經塑造過的邊緣少年的形象,依然時不時的被我想起。

近幾年來與青春期孩子有關的影視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精英教育上,

把更多的視線投向了正常家庭的教育問題上,如何教育才能讓這些孩子更加優秀,

極少有作品再去關注底層孩子和問題少年的生活狀態。

是我們的社會已經文明到沒有底層家庭的孩子和邊緣少年的程度了嗎?

實際上,我們的社會底層家庭占去大多數,底層家庭的孩子接受的是不平等的教育環境。

看看網絡上一幕又一幕令人心痛的少年犯罪紀實事件,邊緣少年或者說問題少年並沒有減少,

甚至隨著網絡的發達,少年犯罪呈現低齡化,更多的青少年,由於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主動或者被動地從網絡上習染一些不良的思想和習慣,形成價值觀的偏離,

最終導致偏離生活軌道,輕者耽誤了大好前程,嚴重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社會對於一些問題少年不但沒有去關注他們,反而以一些錯誤的方式在刺痛著他們。

文藝工作者並沒有真正以關注底層家庭的教育問題而作為節目的主旨,

反而是以迎合資本擁有者富人的教育願望而衍生出這麼一檔節目來。

說實話我並不覺得《變形計》是一檔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它所關注的只是富人家的問題少年。

這檔節目更像是為富人家的孩子製作的一檔以犧牲窮人的尊嚴來換取富人憶苦思甜精神的節目。

我並不覺得對窮人家的孩子有什麼勵志作用。

難道說去有錢人家生活一個星期一個月就能激發起他們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鬥志了嗎?

當節目結束後,他們會獲得節目組或者是富人家庭一定金額的資助,

但這種方式,卻是一種利益互換的交易,富人們為了花錢教育孩子,給窮人們做了一場夢。

當節目結束,富人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但窮人的孩子卻被重新扔進了冰冷的現實。

以成年的思想去衡量或許還能接受,各取所需,但那是孩子,他們的承受能力,

能但得起這麼大的衝擊嗎?這樣的互換模式,以犧牲一方的感知去教育資源擁有者,

真的好嗎?讓一個只夠溫飽的孩子一下子進入到一個與自己生活有著天壤之別的家庭去生活,

這對他來說,難道不是一場黃粱美夢嗎?回到冰冷現實的他們,

能否憑自己的努力爭得過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還是個問題。

不論是今年暑假播出的《小歡喜》還是《少年派》,

更多的反映的是家境較為優越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狀態,如何教育,才能使他們成為精英,

但很少有作品直擊普通或者是底層家庭里的孩子,更不要說是問題少年了。

《小歡喜》和《少年派》里所呈現的家庭,不管哪個家庭都不會為了孩子的教育費用發愁,

每個家庭房產都是大幾百萬的存在,而普通小老百性,尤其是底層人群,

高昂的學費就已使他們焦頭爛額,還提什麼精英教育,也只能被生活推著走,

沒有錢補習只好由著孩子的力氣學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

因為無法享受優質教育,因為沒有財力彌補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不足,

有多少孩子止步於高中,進入職高完成他們與社會最後的接軌部分。

然而職高教育內容的單薄,使這些孩子們進入學校後得不到相應的有質量的學習,

有很多職高變成了「少管所」,不過是把孩子送進去以後不至於遊蕩在市井,

但畢業後所學無用,只是拿了一紙毫無競爭力的文憑,走向社會後,他們仍然沒有一技之長,

這是我國現行職業教育尚需完善的地方。這部分孩子還算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導向,

還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中途輟學,慢慢的偏離了生活軌道,

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

我們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了精英教育上,其實很多孩子,他們去不起好學校,更補不起課,

他們能拼的,只有自己的學習能力,即使資質和能力與富人家的孩子持平,

但他們的人生高度卻很難與富人家的孩子站平,因為他們所擁有的可用資源實在太少了。

影視作品更應該走進生活,仔細觀察和感悟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讓影視作品發揮其藝術的作用,用自己的影響力引發關注,

讓更多底層的孩子們受到更有用的教育,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0w-NG4BMH2_cNUghKY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