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
ID:shuosanguo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青史回聲,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三國時期最後一位漢家將軍、一個悲情英雄,姜維,姜伯約。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物,他以喜劇出場,卻以悲劇收場。他始為魏將,後棄魏投蜀,作為降將,他是幸運的,剛一登場,就備受蜀漢宰相諸葛亮的青睞,還被諸葛武侯認定為他的接班人,這一待遇從古未有。
而他也沒有辜負期望,在諸葛亮的精心培養下,在後期成為了,蜀漢政權不可多得的宰輔。他的不平凡的事跡,在中國民間廣為誦傳……
他就是姜維,姜伯約。
姜維
我很崇敬他,他是一個真正的忠勇、堅韌、一諾千金的人。
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他首次出場是在第92回:
卻說建興五年春,諸葛亮伐魏,與魏駙馬夏侯懋對陣。夏侯懋遁入南安郡閉門不出。趙雲、鄧芝等久攻不下。諸葛亮設下連環計,叫人扮作魏將裴緒賺得安定太守出城,巧取了安定郡和南安郡。本想以此計同時拿下天水郡,卻不料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壞了諸葛亮的大事。諸葛亮攻取天水不下,驚呼日:「此是何人,識吾玄機?」卻見一少年將軍,挺槍躍馬而出日:「汝見天水姜伯約乎!」
能讓多智而近妖的諸葛孔明驚呼的人,可不多見,姜維算一個。那時候的姜維是何等意氣風發!
眾所皆知,姜維本是魏國人,其父是姜冏本是天水郡功曹,不過在他十二歲那年,他父親因羌、戎等族作亂,不幸戰死在沙場上。當時還是屬於大漢漢獻帝建安年間,由此,他得以繼承父蔭,在魏國天水郡做一個參軍。
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北伐,姜維有可能一輩子都是天水郡一個兢兢業業的公務員,每天按時按點打卡,生活過得倒是挺富足,但對於胸懷大志、滿腹絕倫的姜伯約來說,這樣的生活實在太單調了。他無時不刻在想著能夠建功立業。終於在他26歲那年,機會來了!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兵出祁山,在奪取天水郡的過程中,卻遇上了姜維這麼一個「硬茬子」,那是姜維第一次在計謀上擊敗了諸葛亮,不過不久之後,其上司天水郡守馬遵中了諸葛亮的離間計,誤以為姜維已經投降了蜀國,因此被作為棄子被丟棄在天水城外,走投無路的他,也只能投降於諸葛亮。
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從此,姜伯約心歸季漢。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作為一個降將,在朝堂中無人不受重,在軍中又各種掣肘帶兵不過萬。可即使如此,他還是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抵禦邊疆。
諸葛亮
即使接手了一個比劉備諸葛亮時期更加惡劣且無法扭轉的攤子,在朝中不僅每天有各種投降派進諫,而且還要面對朝內的鬥爭和政治上的打壓。但他依然想的是是光復大漢。在餘下的幾十年年生命中,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直燃燒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雖然馬謖街亭失守,影響了整個北伐大局,但對於諸葛亮來說,得一伯約,足以抵得上這場祁山之敗。
在回到漢中後,姜維姜維被闢為丞相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雖然官職小,且不是個實職。但作為一員降將,能夠入職丞相府,足以看出諸葛亮對姜維的重視。並且他還專門寫信給留府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又曰:
「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一個27歲、且剛投降過來魏國屬官能得到如此厚待,難以想像諸葛亮是通過什麼如此信任他的?難道是因為姜維是他欽定的繼承人嗎?恐怕不止。
心存漢室?何以心存漢室?
這就要跟姜維所生長的環境有關了。
姜維出生在天水郡,天水是什麼地方?關西地區,也就是長安以西,在東漢十三州中,隸屬於涼州。
涼州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漢胡混居、戎民好鬥和豪強林立之地。一直以來,這個地方都是羌氐等族定居之所。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別說多民族混雜在一起了。
東漢末年,不僅中央腐敗,而且地方也無故欺壓百姓,尤其是居住在當地的羌氐胡人。在生活和民族歧視的壓迫下,這些胡人奮起反抗,因此這片地區連年發生戰爭。而正因為戰爭,也就產生了像董卓、馬騰和韓遂這樣擁兵自重的西涼軍閥。所以說,西涼之地完全就是個「戰爭包袱」。
曹操擁立獻帝、改元建安前後,關西之地一直被各路軍閥割據並未服順中央。直到魏國建立,馬騰韓遂等人相繼被滅,曹魏才將這些地方真正劃歸勢力範圍內。
不過由於中原官員對胡人的歧視心理,導致他們對這個地方並未在乎,一直處於忽略的狀態,不僅當地胡人被歧視,就連定居的漢民也不受重視。
而姜維正是生長這樣的一個地方。據史料記載,姜維生於公元202年,正值建安七年,也就是說在他歸屬的前二十七年,他不僅目睹了他父親的死,而且還歷經了天下群雄並立和三國鼎立的巨變。因為父親楊冏的殉職,得以「賜官中郎,參本郡軍事」,文職轉軍事,在天水郡做了斗食奉的小吏。
你說他對剛立國不到八年的魏國,有感情嗎?我想他對漢室的感情還比曹魏強。
從他書信給他母親就可以看出。當時姜維降蜀後,不想戰局突變,因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已僅遷走祁山附近千戶居民和降將,由於薑母住的比較遠,都沒來得及帶走。
後來姜維收到母書,信的內容只有四句話:令求當歸。
你知道姜維是怎麼回的嗎?
「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有人說是姜維是個不孝之人,而在我看來,這是姜維的「孝」所在。回,就等於其母死,自家性命也搭上;不回,其母才全。君不知當初徐元直因一封家書歸魏,而導致徐母之死嗎?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我相信姜維是有遠大抱負,留在魏國,也就只能做到郡守之職。而降蜀,不僅得到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賞識,而且能夠實現自己的個人抱負,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為何不展現自我呢?何況,他雖是魏國人,但魏國也對他不仁,既然你不仁,我為何不義?
說到姜維之後的幾十年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認為不是九伐中原,而是最後的詐降。
三十六年一心為國,十一年盡力北伐,甚至亡國之後不計一時名節也要賭上性命只為復興漢室。這是一種獨立扶起將傾大廈的勇氣、能力、膽色和意志。試想我們人生中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氣餒畏縮,而姜維遇到的是君主投降國家滅亡之痛苦,是隻身一人無一兵一卒之窘境,是對手泰山壓頂的巨大優勢,是自己幾無任何餘地的卓絕逆境,但他還是堅持著、籌划著、用他智與力意圖再寫傳奇!
和只求做一個「安樂公」的窩囊君主相比,姜維從未放棄過。
你很難去想像,以蜀漢當時的國力,姜維一次又一次地出兵北伐,去完成他的「伯樂」諸葛亮也未能達成的目標。他為的就是完成先帝劉備和諸葛亮北伐的遺願。因此九次北伐中原,一次又一次失敗,還落下了「窮兵黷武」的罵名。
他不僅要和強大的魏國作鬥爭,還要和國內很多反對聲音作鬥爭。在被限制的兵力條件下,竭盡全力想辦法達成北伐成功的目標。
即使到蜀漢危亡之際,他也沒有放棄,依然堅守劍門關擋住鍾會大軍,可沒想到,他的「老對手」鄧艾卻兵出奇招,偷渡陰平,直取成都。
魏滅蜀之戰
可即使是劉禪投降、蜀國已滅,他也依然沒有放棄。他既沒有選擇像阿斗、譙周一般選擇歸順,然後讓自己的餘生伴隨那個昏庸的舊主在魏地的蜀樂里醉生夢死;也沒有選擇像北地王劉理,或者諸葛瞻那樣或激烈抵抗,或自殺以成全自己的身後的萬世烈名。
他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路:詐降。這條路,他賭上自己的性命以及全家老小,還有自己的身後名節。只求能夠為心中的理想和老師諸葛亮的囑託,做最後的努力,哪怕是萬分之一成功的機率。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我不知道他在寫這句話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但可以感受到他那種終其一役的念頭。
他利用他詐降和反間計,成功地挑起了鄧艾和鍾會的矛盾,成功地除掉了鄧艾和鍾會。不過要想復國是不可能的了,魏國不可能對此事無動於衷。鍾會死,也就是姜維死。姜伯約也為蜀國盡了最後一份力了…
姜伯約臨死之際
我想在他臨死之際,他在想什麼?是後悔還是無奈,我想都不是。我更希望他想的是他解脫了,他再也不用懷著復興漢室這一使命前進了,因為他做了他該做的一切,他無愧於心。
姜伯約,無愧於「英雄大丈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