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你們安徽的金寨什麼有名的小吃呢?
其實真正的金寨小吃並不多,也不太出名。
地道的金寨小吃隱藏在青樹掩映的農家小院裡,不是在城裡用錢能買得到的,只有挽起褲腳,深入殷實厚道的山居人家才能嘗到真正的金寨小吃。
血豆腐
農家臘月幾乎家家都要做血豆腐。血豆腐顧名思義就是將新鮮的白豆腐混合剛殺的新鮮豬腔血、豬肉及花椒、薑末、辣椒等佐料做成的。
營養豐富,有清熱解毒、潤肺補血之功效。
把豆腐混以佐料拌成泥狀,搓成半圓形後,再裝竹篩或竹藍子裡,懸掛在火塘上方的屋樑上,經過一個冬天的煙燻火燎,烤成暗紅色,硬如磐石。
要吃的時候主人先用清水把血豆腐洗凈,架上木柴先用猛火攻,再用炭火餘燼慢熬,直到熟過心後主人把血豆腐切成小方塊,用少許自家產的麻油,爆蒜末、蔥薑末。翻上豬血並烹上黃酒,放入佐菜,調味即可。
在山區特有的根子火慢熬後,清香撲鼻。因為這種菜做起來特別費事,所以一般人不能吃到。
只有極尊貴的客人到家時,好客的主人才捨得取出一兩塊來讓你嘗嘗。
由於動物性食品中的鐵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血豆腐是補充鐵元素既經濟安全,又營養豐富的食品。
醫生說每天吃二兩血豆腐加上其它膳食中含有的鐵,就能滿足全天鐵的攝入量。
臭豆渣
臭豆渣在金寨縣的雙河、斑竹園鎮一帶有著悠久的歷史。
清代《商城縣誌》記載:「商南(即今雙河鎮一帶)山民喜食豆腐腳料,謂之『臭豆餅』,經年則不敗,實乃棄之不用之物,成此美食,奇聞也。」
清末宰相周祖培(祖籍金寨),為了反映家鄉山民苦不堪言的生存狀況,曾將鄉親們用以維繫生命的臭豆渣獻給慈禧太后,
本想得到若干皇恩沐浴,不料卻得到慈禧的喜愛,她尊口輕開,反讓周祖培從家鄉請來善做臭豆渣的廚師,專門為自己製作臭豆渣。
臭豆渣的製作工藝較為簡單,自家磨豆腐後剩下的新鮮潔凈的豆渣,用開水煮沸後,攤開晾曬。
至豆渣可捏成餅時加入適量麵粉,再用匣子壓成塊狀或小餅,用含有芳香味的植物青蒿葉等覆蓋在上面,若干天后,渣餅長出白黴,再掠掉上面的青蒿葉,放在日光下曬乾,也可用火烘乾。
食用時,要是把它切成薄片、油煎至兩面金黃,再醮上腌得紅紅的辣椒醬,香、辣、穌,吃起來特別開胃。它低熱、低脂,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
觀音豆腐
有一道小吃絕對可以算得上山珍佳肴,這就是「觀音豆腐」。
這種豆腐其實並非用豆類做成的,它的原料是山上一種叫「觀音樹」的葉子。
人們在觀音樹上摘下葉子後拿回家中洗凈、浸泡,然後反覆搓、揉、擠、壓,把葉子裡的汁擠在盆中,一盆清水就變成了綠瑩瑩的濃稠的混合物。
再用一塊紗布過濾。把乾淨的草木灰用清水調成灰漿並反覆過濾,濾出的漿水倒入綠葉汁中拌勻。一會兒,加入草木灰的綠葉汁就凝固成一大塊「翡翠」。
晶瑩剔透,柔軟滑膩,富有彈性,有些像今日流行的果凍,觀音豆腐就做成了。整個製作過程加入草木灰是關鍵,沒有它不能凝固。加多了,太硬不好吃,加少了則不成「豆腐」。
關於「觀音豆腐」有個傷感的傳說。很久以前,大別山區發生了饑荒,哀鴻遍野。觀音從天庭回到觀音崖後,不忍人間災難,用楊柳枝灑甘露於人間。
甘露所到之處,長出了簇簇綠樹。她又教饑民摘下樹葉取其汁加灰做成了「豆腐」。由於它是觀世音菩薩點化而來,人們便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 「觀音豆腐」。
綠瑩瑩、滑嫩嫩觀音豆腐它含有人體必需的17種胺基酸。觀音豆腐的吃法很多:可涼拌、可熱炒、可煮湯。
但無論何種吃法,都不會改變其沁人心脾的清香。現在,鄉間吃「觀音豆腐」的人已不多見,偶爾食之,多半也是為了換換口味、嘗嘗鮮罷了。
城裡的菜場也少見,飯店更是未曾耳聞,偶有老婦手攜竹籃,不一會便被顧客一搶而空。即便是富足的今天,在滿桌的大魚大肉間,若有一碗透著墨綠的觀音豆腐,那肯定是一道最具特色的菜肴。
金寨小吃多取材於自然的山野環境中,有它豐富的營養價值,重於實際效能;小吃種類起源於閉塞的山區生活方式,因而花樣少而外形拙,渾然天成。
質樸的民風和貧乏的物質生活,使金寨小吃有大而厚重的個性,卻缺乏小吃的精巧與極致。
金寨小吃的古拙風格也正是反映了善良的山民的淳厚,這也是金寨小吃的獨特的生存環境吧。
更多金寨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