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主線我之前與大家聊過,就是6月之後被外資納入購買名單的創業板,詳細可以看《下半年確定性最大的機會》。眼看最近A股成交額越來越低,已經快跌回去年熊市的量,A股增量資金嚴重不足,為數不多,比較確認的增量資金就是外資了。
眾所周知,創業板屬於深圳交易所,如果外資要來A股買創業板,則需要通過深股通,而不是滬股通。所以我們可以統計分析一下滬深股通的凈流入額,看我的猜想是否正確。
滬股通凈流入額數據:
3月:+9.43億元
4月:-60.53億元
5月:-339.24億元
6月:+262.81億元
7月:+14.29億元
深股通凈流入額數據:
3月:+34.12億元
4月:-119.44億元
5月:-197.50億元
6月:+163.21億元
7月:+105.96億元
我們可以看到,近三個月,深股通流入額確實比滬股通多出不少。不少人都知道7月分外資繼續流入A股,但很少人知道外資流入的結構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以下18隻便是當初被MSCI選走的創業板成分股。我把它們編製成了一隻「外資創業」指數,過去三個月大幅跑贏同期創業板指數。由於數據在公司電腦里,今晚就沒辦法給諸位展示了。
......
上周三,第二季度政治局會議關於製造業的表述中就是「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一天華為公布半年度業績,上半年營收4013億元,同比增長23.2%,利潤率8%,手機出貨量1.18億部,同比增長24%。
面對美國多番阻撓騷擾,華為依然保持驚人的成長。以華為作為核心的5G科技行業邏輯越來越清晰了,這是下半年第二條投資主線。
大半年前,我給朋友們構建了一個5G股票池。如果把這個股票池的所有成分股按照等權重比例編製成一隻原5G指數,可以發現它們在過去一年大幅跑贏了滬深300、中證500和創業板指。
為什麼叫原5G指數呢?因為我在篩選股票池之初,並沒有引入以華為核心的邏輯,單純以選科技股的邏輯去選了。
最近我整理數據的時候發現,雖然華為沒有上市,但它的相關供應商很多都有上市,而且在A股的也不少,我們都可以買。於是我簡單把這14家華為供應商編製成「華為指數」。華為指數之前整體表現跟5G指數差不多,但最近兩個月表現開始變得強勢。
華為的供應商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一是晶片供應商,這部分技術含量最高,基本都要靠外國人,僅有的中芯國際是負責代工。
二是存儲供應商,這部分我們的技術含量依然不高,主要依賴國外或者是台灣。
到了連接器與線纜,國內供應商開始多了起來,其中的立訊精密已經是千億市值的大公司。
在PCB方面,國產廠商崛起,生益科技、滬電股份、深南電路。
光通信供應商,我們也有光迅科技、華工科技、長飛光纖、亨通光電。
零組件的供應商則出現分化,低端產品國產化基本完成,但高端產品依然依賴日本。
因此以華為作為核心的5G科技行業,國產化替代,實現各領域自主可控將是未來的核心主線。特別是從最近幾次中美談判來看,拖下去的機率比較大(連金毛自己都發現了)。拖到我們贏下這場以5G為核心展開的科技競爭,那還需要什麼談判啊。
.......
之前有朋友問我,如果想配置5G指數,信息技術(159939),半導體50(512760)可以麼?
信息技術顧名思義,它的成分股更偏向信息傳輸服務。
半導體主要的邏輯是國產替代。從上面的文章大家也可以知道,晶片存儲這塊,我們的技術含量是最低的,所以這塊的國產替代需求最強,但面對的風險也是最大的
南威軟體的南威轉債明天上市,轉股價值92.89,有可能要破發。
這周末既沒有反擊,也沒有降准利好對沖。周五大A很硬,希望明天繼續硬。
.......
哈哈,大家看完後可以順便關注一下哈,堅持原創文章真的很不容易,如果覺得文章有用,轉發到親朋好友群讓大家也學到更多投資理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