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為什麼多在夜間發作?睡覺前做好這三件事,可以緩解疼痛

2020-02-21     問上醫

你有沒有過這樣一種體驗?

深夜當你正在熟睡時,大腳趾突然傳來一陣陣螞蟻啃食般的疼痛。

疼的你開始懷疑人生,甚至有了截肢的念頭。

每痛一次,距離下一次發作時間就會越短,吃藥緩解的時間就會越長。

白天還好,注意力可以分散,可為什麼多在夜間發作,讓人苦不堪言。

又有什麼好的預防辦法呢?

「問上醫」今天為患者朋友們解答這個疑惑。


痛風為什麼多在夜間發作?有什麼預防辦法?


1.夜間長時間不進食,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尿酸濃度增加

患者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痛風是因為人體內尿酸濃度過高,從而在身體各個關節形成了尿酸鹽沉澱,引發關節疼痛。

晚上睡覺的時候,人體不但不會補充水分,還會通過呼吸、排汗、排尿等途徑丟失水分,人體處在相對脫水狀態,使得尿酸的濃度相對升高,容易在關節等部位加速沉澱結晶,所以痛風患者才會在夜間誘發痛風。

預防辦法:睡前喝一杯300-500毫升的白開水,但是睡前飲水量過多會增加起夜次數,而影響睡眠質量,所以大家根據自身情況,調節飲水量。

2.夜間激素水平低,抗炎、止痛、排尿酸能力下降

人體腎上腺產生的皮質激素可以抑制痛風炎症,從而有效的控制痛風的發作。但是人體分泌皮質激素是分晝夜的,凌晨0-2時分泌量最低,3-5時分泌量開始逐漸上升,到早晨6-8時分泌量最多,之後分泌量開始逐漸下降。

3.夜間人體溫度下降

夜間進入睡眠後體溫降低,身體新陳代謝速度變慢,人體中尿酸、鹽的飽和度也隨之降低,使得人體關節等部位較白天更容易產生沉澱結晶。

預防辦法:睡覺時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四肢。尤其在冬天,北方的朋友有暖氣也不要大意,南方的朋友更要裹緊被子,或者採取一些合理的保溫措施。

4缺氧

肥胖的痛風患者會出現打鼾,嚴重時會出現身體血氧濃度降低。

呼吸暫停時,身體會缺氧,為了應對這種缺氧,體內核苷代謝增加,以至於儘管患者在夜間不吃不喝,體內還是會生成大量的內源性嘌呤,而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正是尿酸。

預防辦法:睡覺時打鼾的朋友要儘快採取措施,不妨換個睡姿,比如側臥、半俯臥,或者抬高枕頭等,保證鼻腔通暢。

平時痛風發作後該如何應對?


1.正確用藥,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

痛風發作後不要誤以為是局部感染而濫用抗生素。

有人覺得用抗生素後真有好轉,但過後會反覆發作。

之所以有好轉是因為尿酸通過排尿降低了,並不是因為抗生素起作用。

使用降尿酸藥是最根本的方法,每一次急性痛風發作平息兩周後,再開始服用降尿酸藥比較合適。

2.使用鎮痛類藥物,不亂用激素

痛風急性發作時,要以鎮痛為主。

可以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安康信、扶他林、芬必得、樂松、西樂葆等。

如果對非甾體類抗炎藥有禁忌,就改用其他鎮痛藥,如秋水仙鹼和糖皮質激素。

除了吃止痛藥,還可以外用扶他林乳膠劑等藥物。

口服加外用,效果最好。

3.局部冷敷,儘量抬高下肢

痛風發作時,可使用冰袋或者冰礦泉水冷敷疼痛關節處 20~30 分鐘。

注意,發作後千萬別熱敷或用熱水泡腳,溫度上升會使炎症反應、水腫加重,更加疼痛。

還可以抬高下肢用涼毛巾冷敷減輕水腫。

比如,睡覺時在腳下墊一個枕頭、下床活動時縮短站立時間。

4.控制飲食,多喝水,多吃蔬菜

控制飲食需要做到兩點,一是禁酒,二是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

可以食用大量蔬菜,每天750克為好。

蔬菜含大量鉀鈣鎂元素,有利於提高尿液pH值,促進尿酸排出。

另外,發作後一定要大量喝水,只有多喝水才能產生更多的尿液,帶走更多的尿酸,同時預防尿路結石。

5.去專科醫院,制定降尿酸計劃

待病情穩定之後,患者還是要到醫院接受治療,糾正高尿酸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NdSaXAB3uTiws8KtR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