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說 | 減肥就不能吃肉?飲食比例中肉多點好,還是菜多點好?——減肥系列(七)

2020-07-28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欣源說 | 減肥就不能吃肉?飲食比例中肉多點好,還是菜多點好?——減肥系列(七)

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減肥(優質蛋白)

減肥,就不能吃肉嗎?

飲食比例:肉多點兒好,還是菜多點兒好?紅肉好,還是白肉好?

啥都吃最好!

(從原始人和野生動物身上學到的……)

欣源迷惑臉

吃多點兒肉好,還是吃少點兒肉好?

看上去簡單的問題,營養學家們近年來可是吵翻天了。傳統營養學出身的寶寶們一看肉就怕,現在時髦的生酮飲食理論,又建議放飛自我吃……

不要那麼容易走極端好不好?

咱們又想著從原始人和野生動物身上找線索。由於人類的發展史,有一些斷層;人的很多特質,進化論貌似能解釋一部分問題,另一些卻也無從解釋。

不過跟著思考思考,蠻有意思的。

總體看來,由於人能吃葷食,特別是火處理過的葷食,營養密度、安全性大大增加,進食體驗好,並減少了尋覓食物和吃食所需耗費的巨量時間;動物性食物的營養,以及為了獲取動物性食物所進行的種種努力,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做其他事,讓人的大腦也在不斷發展。

所以,肉還是要吃滴,很重要滴。至少加熱過的肉,要比猩猩吃的比例高。

為了營養多樣化,為了均攤風險,啥都吃是最優選擇(我又想到了麻辣燙……)。事實上,從原始人頭骨齒縫殘留物的研究,以及對類人猿類的研究,以及如今的營養學研究,無不提示這一點。

不過,原始人,野生動物,是沒吃主食,沒吃糖的。再次強調下哦。可以翻看減肥系列往期文章哦。

前期回顧:

圖源:pixabay,CC0協議

多樣化的優質蛋白質

但不只是蛋白質哦

說的就是葷食(魚肉蛋奶)!

優質蛋白,當然好得不得了。別的植物性食物很難提供。

仔細分析,其他很多重要的營養,也是來源於葷食的,其他食物也很難提供,比如 比較合理的油脂比例;各種各樣的礦物質,鈣鐵鋅等等,都是葷食裡面比較多,吸收效率也高;還有維生素B12,肉鹼;不少脂溶性維生素尤其是A、D;DHA……

圖源: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

(1)吃肉更好,還吃吃菜更好?吃紅肉好還是吃白肉好?比例如何?

這麼看來,人好像真的適合吃葷食!當真如此嗎?葷食、素食比例該如何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的。科學家們也都吵翻了天。以前說吃菜好,少吃肉,傳統科班出身的營養學家們宣傳精確到多少多少克肉,吃多一點咱就感覺很罪惡,以為是肥胖以及很多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的罪魁禍首;如今又有不少人提倡生酮飲食,主張人們狂吃肉(詳見前述內容)!

延伸閱讀:欣源說 | 吃油,會讓人「胖得流油」嗎?生酮飲食敢嘗試嗎?——減肥系列(六)

由於科學家沒真正研究清楚,又都說得有些道理,書上、網上說啥的都有,更別提海量趁機作妖胡說八道的言論了(我們需了解,沒有研究透的知識,作妖的特別多,特別是這些非常適合走商業路線的營養學相關知識)。如果是商業帶節奏,還會把事情攪和得異常複雜。

(其實,營養學理論幾年一翻篇哦,打個比方:過去說植物油好,動物油不好,結果人們放飛自我吃植物油,遠離動物油,心腦血管疾病幾率反而更多了!想想這事兒理解起來很簡單,過去人們會吃動物,但怎麼會一口氣吃掉那麼多同類植物獲取這些油脂呢?身體當然不適應了。

同理,大家貌似都知道橄欖油啦,核桃油啦,亞麻籽油啦……各種好。還有人往酸奶里滴油吃。這會兒有人又作妖非說飽和油多好多好,恨不得道道菜放豬油,要麼推薦小眾的椰子油之類。咱們想想看啊,人們可能會吃點兒豬肉(豬油),但一般沒可能吃那麼多椰子、橄欖、核桃、亞麻籽獲取等量的油脂……咱們現在都知道炸方便麵的棕櫚油不好,跟它類似的飽和油脂椰子油,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有些寶寶問我這些油好不好,明確地回答: 啥油多了都不好!這會兒寶寶們可以放下心來啦,不用多花錢哦,油換著吃,少吃,就行哦。

舉這些個例子是希望大家想想,不要限於過去陳舊的知識哦,也要跳出來多想想原理。)

延伸閱讀:點擊文章上方藍字,關注「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後台回復「油」,有很詳細的文章介紹。

有時候我也在想,我們跟猴子、猩猩有90~99%的基因同源性,食譜相似,但也有些不同,人需要的葷食比例好像要高一些,而且很多重要的營養來源於水產!

從動物身上找線索,會發現黑猩猩會組團狩獵抓猴子等動物分著吃,打仗的時還可能吃「戰俘」;一部分猩猩很喜歡吃動物,但多數猩猩食譜中絕大部分(98~99%)屬於植物性食物,一天之內只要醒著基本都在吃,紅毛猩猩是完全不吃肉的;狒狒會抓兔子,跟掰玉米似的掰開吃;一些猴子吃蟲子、貝類、蛋,但吃魚的真的很少,吃海魚的基本不存在哦。

猩猩吃螞蟻

圖源:網絡,侵刪

圖源:網絡,侵刪

猩猩吃猴子……

圖源:網絡,來源於BBC視頻截圖

搜索「猩猩吃肉」,有不少視頻哦。

這吃的還是猴子……沒把它們當同類看吧。慎點,怕怕的……

來源:騰訊視頻

因此,研究靈長類的食譜,到底吃肉多還是吃菜多,有時候也會讓人感到很困惑。

我們的牙齒和腸胃像草食動物,甚至還不如猩猩鋒利,可我們的祖先會狩獵吃肉,據說把地球上的大型動物都吃得差不多滅絕了(目前的一些說法,有待考證),甚至拿吃掉的動物的骨頭建房屋,ORZ(主要在歐洲)!看著一點也不像草食動物哦。

圖源:微信公眾號「羅平生物群」

象骨房屋示意圖

圖源:微信公眾號「羅平生物群」

冰河時代歐洲古人類用猛獁象骨頭搭建房屋

科斯捷尼基遺址

這個過程持續了幾十萬年還是幾百萬年?中間有中斷嗎(會用工具後人就站在食物鏈頂端了,不過地球上沒有那麼多肉可以吃的。肉都吃完了,氣候還在不斷變化,人在這時會吃啥?持續了多久呢)?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除了狩獵,還發展了畜牧業,那時人們吃肉,比例如何呢?因為雞鴨魚鵝豬牛羊都挺費糧食的,農耕民族不會養得太多,加上採集和種植手段也能塞飽肚子,好像人們吃肉並不那麼多;對於一些不適宜農耕或採集, 常遷徙的族群就不一定了,畜牧業可能是主要手段,吃葷食會更多。

這麼看來,游牧民族和農耕的民族還很不一樣。

農耕

圖源:網絡,侵刪

游牧民族

圖源:網絡,侵刪

前面提到,我們的基因跟猩猩非常接近,而我們的皮膚又比較像海洋動物,毛髮短,有皮下脂肪。而跟我們親緣很接近的猴子之類陸地哺乳動物,全是有毛髮,沒有皮下脂肪的。除此之外,人類嬰兒胎毛生長位置跟水獸接近,卻不同於靈長類動物;咱們還能排出含鹽的眼淚,對鹹味不那麼敏感,這些特質都接近水獸。

圖源:soogif

我們食譜中很多優質營養的確海產品中比較多,比如DHA、碘等,淡水魚DHA沒那麼多,也很好啦,總的來說魚的蛋白只要人不過敏,營養是相當好的,脂質、礦物質等成分也很好……人好像很適合吃魚,但猩猩、猴子,極少有科學家發現他們捕魚吃(有待考證)。

圖源:soogif

為什麼人長成這樣,食譜卻這麼怪?我們像猴子一樣吃,還是像海豹一樣吃?我們想學祖先,可祖先到底吃肉更多還是吃菜更多?長期的飲食習慣積累,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席捲全球吃肉的祖先開始,還是新石器時代以後,又有採集又有種植還有畜牧的祖先開始的呢?不同民族的飲食情況不同,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就算是吃肉,豬牛羊等紅肉好,還是鳥和魚等白肉好?祖先是咋吃的?他們有一陣席捲全球吃紅肉,可是研究新石器時代以後的人類頭骨,齒縫殘留物,感覺他們啥都吃誒!哪個飲食習慣,滲透我們的基因更多呢?

原始人頭骨

……

人類起源,我也喜歡看看,也喜歡從中找找飲食線索。此處省略一萬字。我們根深蒂固的知識,不一定是對的。很多東西,並沒有研究清楚,甚至邏輯都是不能自洽的。有關內容爭議相當多,咱們還是得帶著思辨的心意來看,不能書上說啥就信啥哦。

(總有寶寶問我書單,其實我看得雜,有的囫圇吞棗,所以隨便看看就好哦,這些內容我喜歡看《靈長類的社會進化》,《人類簡史》,《大洪水》,還有一本小眾書,我個人蠻喜歡,《外星人在月球背面》,有理有據,邏輯自洽,也很有意思的。)

史前大洪水示意圖

圖源:百度百科

不管怎樣,這一點可以確認,至少離我們最近的祖先是吃肉,以及其他蛋白質的。不管有沒有熊那麼多,至少比猩猩吃得多。而且像熊和猩猩一樣吃得佷雜。戰國時代開始還有螞蟻、蛹或蛆等做的醬(就像大猩猩修理樹枝,抹上口水,粘白蟻吃……),這蛋白十分好,我們小時候也有不少調皮的小朋友喜歡烤螞蚱吃,聞著特別香。烤蠶蛹、烤青蛙之類咱們已經很受不了了,不過我們父母輩的小朋友特別渴望蛋白質,還是很會想辦法弄來吃的,除此之外抓魚捕鳥的神技能也很多。

坐標:山東,一男子抓螞蚱吃

圖源:https://kuaibao.qq.com/s/20191102A032DB00?refer=spider

坐標:湖南,蛹

圖源:網絡,侵刪

我國一些地區還保留著原始的風俗

抓螞蚱的小孩,你小時候有沒有烤螞蚱吃過

圖源:網絡,侵刪

圖源:《再見螢火蟲》

哥哥給妹妹準備食物,抓過青蛙

不少飲食習慣,如今人們完全無法接受了,但蝦子、貝殼還是不少人會吃,咱們內心接受程度不一樣,性質其實是一樣的。如果人呆在一定地域祖祖輩輩長時間不吃這些東西,還有不少人會對這些高異種蛋白含量的食物過敏。比如,內陸的人去海邊吃海魚、蝦、貝類等海鮮就更容易過敏。很多人也受不了蟲子蛋白質。

圖源:soogif

說了這麼多,欣源等於沒說……哈!因為,我還是無法回答你,吃肉好,還是吃菜好。不過,最大程度模仿祖先食譜比較好哦,也就是——啥都吃!咱不一定要吃蟲子,豬牛羊、魚蝦貝、蛋奶……只要不過敏, 都可以吃的,換著吃就好。即使放開肚子吃,這些優質蛋白其實吃不了太多(不過要在沒有碳水化合物幫忙的前提下哦。如果是把五花大肥肉放在米飯上,肉油和調味料滲入飯里,飯好吃,肉也沒那麼膩,就會不知不覺吃很多下去,高血糖水平仍然會讓人的飽腹感撐不了太久)。

圖源:soogif

(2)想要肉吸收好,菜也得搭配吃

雖然肉很重要,菜也需要搭配吃的。

我們發現菜里的纖維素能當「大便骨架」,兜住食物,留在腸道里慢慢吸收充分(主要是慢慢吸收蛋白質、脂質),會讓葷食和素食雙方營養吸收利用率增加;菜里的不少營養(尤其是維生素)也會對肉里的一些營養產生協同吸收作用(尤其是礦物質);跟肉一起吃的纖維素讓人有飽腹感,兜住大便讓腸子慢慢地、平穩地吸收養分,本身又沒什麼營養(變相節食!即使有10分飽的假象,也能造成7~8分飽的效果),因此升糖指數比較低,能維持血糖穩定。纖維素還能讓腸蠕動功能維繫在一個不錯的水平,也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吃菜通便」啦!

圖源:soogif

啥「排毒」作用,那說得寬泛了點,可能說得就是營養比例協調,升糖指數下降等給內分泌代謝等系統帶來的好處,以及通便的作用,讓人覺得「臉上爆痘」,皮膚粗糙等看上去有「毒」的情形會好一些吧。

(3)拿火處理肉,是個好方法!人吃肉變得更容易,營養吸收也更好,就能省出時間干很多事情,從而越變越聰明

圖源:soogif

火處理過的肉,帶著腥味的血液凝固了,油脂冒出來,Mmmmmm~~真香!讓人胃口大開。加熱過的肉往往更加鮮嫩,易於咀嚼,也更容易消化。可該有的營養沒損失多少,還殺滅了寄生蟲!簡直不能更棒了。

自從能吃易於消化的肉,食材營養密度一下子上來了。人們在尋找食物和吃食上花的時間精力減少了。可以騰出很多時間從事智力活動。

圖源:soogif

想想,溫和的猩猩除了睡覺,有事沒事一天都在吃植物;牛也是,還有四個胃來回倒騰消化那些食物;遠古時代熊貓是吃肉的,因為各種原因進入竹林,改吃竹子,一天吃14小時素食(有時也吃點肉的,不過很少),剩下的時間睡覺……如果身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像這些哺乳動物一樣,天天都會為搞吃的而煩擾,幹不了別的活兒了。

滾滾每天除了吃就是睡……

圖源:soogif

牛醒著就在吃草……

圖源:網絡,侵刪

另外,肉裡面豐富的脂質和易於吸收的礦物質等,大腦很需要!比如膽固醇,咱們現在一聽說膽固醇就害怕,事實上腦子多麼需要啊(如今有不少研究提示,血脂增高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是一種代償反應,在這些情形下盲目降脂處理並不合適,甚至有可能影響部分腦功能)!人奶中膽固醇特別豐富,吃草的牛的奶中膽固醇就幾乎沒有,這是因為人類的嬰兒要在最大程度發展大腦,因此奶水也有這樣一些相應的設計。而植物性食物中沒有膽固醇。這是我們搞清楚的部分油脂,還有不少油脂待發掘。「吃肉補腦」,在一定程度上這說法真的是成立的。

因此,吃肉的原始人有時間琢磨和提高各種技能,腦子越來越聰明,越聰明的人越容易獲取食物……進入了這樣一個「智能提高正循環」。

圖源:soogif

(再次強調,原始人沒有吃糖和精細碳水啊!糖和精細碳水的歷史也很短暫,大量吃可能才幾十年,國外不過百年呢。因此咱們身體對於碳水的接受程度跟原始人還是挺類似的……不信?看看大量胖子和內分泌代謝病出現的時間,剛好跟高碳水飲食出現的時間高度重疊啊!並不是簡單的「營養過剩」來解釋的,罪魁禍首主要是糖,具體見前述。有些寶寶非說不吃主食會壞腦子,那咱不敢說咱祖先一定是吃肉補的腦,但一定是在低升糖指數食物攝入的前提下,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也就是說,幾十至幾百萬年間,沒主食的生活狀態,並沒有弄壞原始人的頭腦,反而還在不斷發展他們的大腦。)

(4)蛋白質加油脂,害處不那麼大,但還是別加多了(肉和蛋還不一樣)

其實,咱們吃肉,不僅僅是吃肉,連帶吃了裡面的脂肪。

額外加點兒油也不打緊,咱們仔細看看,烤也好,煎也好,煮也好……加熱後那肉油嘩啦啦往外冒!大部分人不喜歡吃這肉油,都會把肉撈出來,把肉油抖掉了吃,那麼當初額外加的那點油真不算啥了。

因此,肉類烹飪方式中,煎和煮都可以的。油煎肉沒有既往人們認為的那麼可怕,不過更推薦高壓鍋煮,肉很爛,不額外放油也很好吃,即使放也放不了多少,不然湯會十分油膩。和蔬菜一起炒或燒的話,不光先得加一定量的油,加熱後肉油跑出來,又都被菜吸進去了,總體吃油量是最大的(當然,吸了肉油的菜,經常是無敵好吃Mmmmmm~~)。炸的話其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可怕,油主要浮在表面,不過把肉整個泡油里炸還是讓人挺膈應的,如果煎肉差不多好吃,那還是煎肉吧(看到這兒我想你會明白,肯德基店裡,貪嘴吃了炸雞腿,不要覺得減肥一定無望了。相比之下,吃同樣量的炸薯條要糟糕很多)。另外,如果做成肉丸子,吸油的量還是挺多的。如果非要炸,那就整塊兒炸吧,還是別炸碎肉丸子哦。

圖源:soogif

這麼看來,烤好於煎好於炸

如果是蛋,煎整蛋有點吸油,煎或炒雞蛋花,可以把油幾乎全部吸進去!所以,當然是煮雞蛋最健康哦!蛋黃裡面已經有不少油脂了,不需要額外加的。如果打了蛋花,炒別的菜的時候放油儘量少哦,蛋花里的油已經能讓這盤菜足夠好吃了。

圖源:soogif

(5)肉加精細碳水,能吃下很多!但仍然是精細碳水主要影響我們的體型和健康

想想,一盤五花肉擺面前,吃幾塊就差不多飽了,或膩了。可是,把五花肉擺在白米飯上,肉油一點點滲下去,肉也沒那麼膩了,飯還特別有味兒,肉和飯都能吃很多!同理,各種包子是如此,國外的漢堡包也是如此。

圖源:soogif

既往我們總認為是肉和肉油影響了身體。比如哪個老爺爺突然中風了,一問人家愛吃五花肉,幾乎一定會就近歸因到五花肉上。想起國外的人吃漢堡包,也覺得是他們把夾心的肉吃多了才營養過剩,根本沒往一起吃下去的麵包和沙拉醬上面想。

其實完美掩蓋了一起大量吃下去的精細碳水的害處!我們方向錯了……一問,吃五花肉的中國老爺爺,可能這調了味兒的肉特別下飯,每頓都吃幾大碗!這吃好幾個漢堡包的外國大胖子,吃進去的麵食和沙拉醬要比肉多。

所以,欣源還是建議,不管其他飲食情況如何,儘量減少精細碳水的攝入量哦!

圖源:soogif

下期就是寶寶們期待的食譜啦!有居家版和社畜版~~~炒雞實用!下下期分析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節食、運動的內容是否合理。咱們不見不散哦:)

這幾天有關減肥的內容,寫了個比較系統的小冊子,10萬字左右,全貼來也有點影響體驗,準備掛電子書店裡(公號後台右下方)。不過,糖、蛋白、脂質等怎麼吃,如何輕鬆運動等核心內容會慢慢在公號貼來。

寶寶們都很想知道怎麼做。別急哦!我的想法是,現在有關減肥的內容五花八門,偽科學眾多。了解理論再指導實踐很必要哦,萬一走偏,狂餓又反彈,狂運動又沒空堅持甚至出現關節痛,很打擊鬥志的,您說呢?我這人愛死磕,不搞明白不輕易對自己下狠手的……下了手的,基本都是好操作的,親測有效的。

所以,欣源還是跟過去一樣,重點是原理解釋哦,希望對寶寶們有幫助

好奇想看結論的戳:

sorry今天沒來得及更新,先告訴好奇的寶寶們減肥方案吧:)

圖源:soogif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插圖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網

均為CC0協議(可商用)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音樂 | 當你 - 蛋白質girl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N20nXMBd8y1i3sJ-l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