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哭得越厲害?「共情」沒用對,小心對小孩的情緒火上加油

2019-10-16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放學的時候,聽幾個家長在走廊里交流"育兒心得",便好奇地過去聽了聽他們的想法。

一個媽媽說:"我覺得呢,孩子你就不能總是慣著。我經常看那些教育的文章總說要對孩子說理解他的感受,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哪有那麼容易。"

另一個媽媽一邊苦笑著,一邊好奇地問:"發生什麼事了,怎麼突然有了這個感悟?"

那位媽媽便繼續說道:"昨天兒子從朋友家回來,哭著說上次我給他買的玩具車被朋友弄壞了,又是哭又是鬧的。那些文章里都說的,要告訴孩子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他就會緩和一些。但結果一說我理解他的感受,讓他別哭了,他還越發來勁了,哭的更凶。"

"我自己一堆事沒做完,被他這麼一鬧,可煩得不輕。最後我只能像平時那樣大聲喊他'你別哭了!',果然一下他就消停了。"

頓了頓,這位媽媽又說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很乖巧的,你好言好語讓他別哭了。他就會停下。但我家這孩子就是皮慣了,這孩子你要是跟他和顏悅色的,肯定沒用,他還會覺得你沒脾氣呢,就是要對他凶一點,他才會聽你的。"

另一位媽媽只是微笑聽著,不置可否。

很多時候,家長在孩子遭遇情緒問題的時候,看到孩子大哭大鬧,甚至是發脾氣或者悶悶不樂的,絕大多數父母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

但往往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在對孩子表達了理解之後,孩子的壞情緒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緩和,反而是越發地激烈。

這時候,父母就開始疑惑了:"不都說要先共情嗎?為什麼我這招對他沒有作用呢?孩子該哭還是哭,該吵還是吵啊!"那麼家長有沒有發現,是不起自己用錯了共情,所以孩子越安慰越哭的厲害呢?

家長對孩子使用共情的錯誤方式:

第一,共情缺乏接納

很多父母在共情的時候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給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做出評價。

在家長表達了對孩子所遭遇的事情的理解之後,又常常會立刻去否定孩子的行為:"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哭鬧是不對的"

這便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並沒有被真正地接納,所以才會繼續大哭大鬧不止。

第二,孩子覺得自己被進一步誤解了

很多家長在表達完對孩子的理解之後,並不能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如果你的話給孩子貼上了一個標籤,或者是急於給孩子哭泣的原因下判斷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進一步地誤解了,進而覺得自己委屈甚至大哭。

就像孩子搭玩具打得不好鬧脾氣了,很多家長上來就是一句:"寶貝不哭,搭不好沒什麼的,我們換別的玩。"這樣的一句話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凶。

第三,孩子是在釋放情緒地大哭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共情後,孩子哭並不代表他真的是委屈難過,他只是覺得自己被人接納了,所以開始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選擇大哭。大聲的哭泣可以讓孩子釋放心中的陰霾,恢復良好的心境。

共情到底是什麼?

共情,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

共情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

共情是人類根源於基因的一種天賦: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人們經常會將共情和同情心混為一談,而事實上兩者是有區別的。

共情以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經歷做出獨特認知為中心,也就是說共情是一個人在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響應,而不是一個泛化的、普遍的由推論得來的當即反應。

當人們對另一個人的經歷感同身受時,就會做出"我理解你都經歷了什麼"這樣的表述。

家長的共情對孩子的影響

羅傑斯對共情的解釋是,諮詢員能夠正確了解當事人在內的主觀世界,並且能夠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當事人,明了或察覺到當事人蘊含著的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沒有喪失"好像"的特質。羅傑斯一直認為,共情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1.父母的共情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共情能讓孩子很好地擁有同理心,讓孩子通過心靈感受到對方的存在,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能讓孩子更加善良,心理健康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2.父母的共情能讓孩子真正地感受到愛

共情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不能缺少愛的存在,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因為缺乏父母的愛,缺乏父母的共情,所以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存在諸多無奈。在孩子十八歲之前,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

3.父母的共情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共情讓孩子更加自信,能夠考慮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每當孩子心靈受傷時,只有父母能夠凈化孩子的心靈,尤其是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的安慰能讓他們脫離痛苦。

家長共情三部曲

第一步,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情緒,尤其是特別激烈的負面情緒,一定是需要孩子去發泄出來的。因此,當孩子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都不應該第一時間去阻止孩子,而是要平靜溫柔地陪在一旁,給予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讓他的情緒有一個好的出口,這是"共情"的第一步。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像簡單背台詞那樣,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你很難過"等等,而是要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孩子到底是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也許當我們理解孩子之後,我們說的也還是"你很生氣,如果難過就哭一下,媽媽會陪著你"。

但請相信這份理解背後的"真心"和態度,是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得到的,也是奠定了家長們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態度。

第二步,幫助孩子緩解情緒

家長要告訴孩子,你知道他產生難受、悲傷或者憤怒的情緒的原因是什麼,在傾聽中表達自己對他的理解。

父母要幫助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而不是急著讓孩子停止發泄情緒。我們應該試著不去對孩子的情緒和發泄行為下定義、做評判,才是對孩子理解的開始。

你只需要確認一點:孩子現在感覺很糟糕,他需要你愛的支持,這就足夠了。簡單的一個擁抱或者是一次輕拍後背,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

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這是正確共情最重要的一步。與其很空洞地跟孩子說著"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我真的理解你",倒不如引導孩子去說出自己的情緒和其中的原因:為什麼我這麼難過?我憤怒又是因為什麼呢?

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和情緒產生的來源,比去幫他定義或者直接無視掉這些情緒,幫助於他更好地恢復。

通過這些自我發掘,也能讓孩子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幫助他們認知和分辨自己的情緒,學會怎樣去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第三步,讓孩子回顧事情,學會分析問題

如果孩子不能正確分析問題,爸爸媽媽可以提示他"真的是你說的這樣子嗎?有沒有別的原因呢?""你現在想怎麼辦呢?"通過父母的這些引導,在無形中也是對孩子社交技能的提升。

比如說孩子因為自己的玩具被朋友弄壞了大哭大鬧,是因為孩子覺得承載著爸爸媽媽和自己回憶的物件被別人破壞了,自己很難過,這時候我們也可以告訴他:"那些快樂會一直留在我們的心裡,是不會被破壞的,我們還能用很多其他的東西去紀念的,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永遠不變的。""你覺得用什麼方法可以一直保留住那些記憶呢?"

當孩子處於情緒漩渦的時候,往往都是無助的,最想得到的永遠都是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一筆帶過的"看見"。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媽媽會陪著你的",而不是一句"你應該"或"你不應該"。

有效的共情,永遠要建立在完全了解孩子真實想法和境遇的基礎之上,再去和孩子溝通,才能夠讓他體會到你的"感同身受"。

就像我們大人一樣,在遇到煩心事或者困難的時候,都希望找一個人傾訴一下,等到情緒風暴一過,人生又是一片彩虹。對於孩子來說,共情是對他們的理解、接納和信任,與孩子共情,需要我們把心放在孩子的星球里,去體會他們的心情,做世界上最深情的旁觀者。只有用對共情,才不會對孩子的不良情緒火上澆油。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KDG1m0BMH2_cNUgfi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