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英語學習的「難」,到底難在哪裡?

2019-11-08     團兒爸

我們英語學習的「難」,到底難在哪裡?

學習英語,即使在信息發達的今天,也有不少同學感到十分為難。

如果要問,我們英語學習的難,具體難在哪裡?可能不少人會說:「難在哪裡?這不是明白的嗎?語法難,聽力難,寫作難,還用問?」。

是的,的確如此,這些難點都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一致公認的。不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從語言的學習與語言的運用都是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這一基本點出發,再來看看並試著分析一下我們學習英語的難,找找其原因,是否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一些啟發和一些幫助呢?

如果我們能從語言是用來表達意思的這一角度出發,我們不妨先觀察一下,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我們的母語(漢語)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我們可能都會注意到,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語言的語序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漢語是SVO結構語言(SVO,S為Subject,意即主語,V即Verb,意即謂語,O為Object,意即賓語),即語法順序為主語—謂語—賓語的結構。如果我們僅談SVO這樣的術語,或許比較抽象,難以說明。我們還是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說:「人咬狗」,或者,「狗咬人」這樣的話,想必人人理解,歧義不會太大。如果有人說:「人狗咬」,或者「狗人咬」的話,可能有些人就要撓頭了,不好明白了。因為搞不清楚這裡的「人狗」狗人」具體是怎麼一回事了,是名詞?還是人狗咬到一塊?還是表達不清?這就需要結合上下文來看了。所以,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語言的語序是十分重要的。

幸運的是,英語也是SVO結構,和我們的母語相似,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理解上的便利。但是,我們的漢語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在漢語中,我們常用簡短的詞語來表達複雜深奧含義,而英語則是用「從句」等複雜句子來表達複雜的意思。說到這裡,大家或許不能立即明白,我們不妨稍作停頓,仔細回想一下為好。在我們的漢語中,有著大量的成語典故等表達方式的存在。這些成語典故不僅有著豐富的含義,而且有著歷史背景。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個成語都可以寫成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但是,這些簡短的四字成語,用在談話或文章中,大家都可以瞬間明白其含義,不需過多解釋。而英語就沒有這個特點,英語的複雜意思是用從句來表達的。從句一出,英語語感不好的同學就會立馬崩潰,雖然同是SVO結構,但一旦加上從句,就有太多的V的存在,在這麼多的V中,實在難以搞清哪個是大V?哪個是小V?哪個是主V?哪個是次V?找不准V的位置,意思也就無法準確理解了。

如果,我們說,英語學習的第一個難點是從句,相信會有人贊成的。至於是不是第一,可能會有些爭議。為了簡明起見,這裡的所說的難點,只是隨手提及,並無刻意安排,因此,也就不對其順序過多討論。從句之所以難,並非其本身有多大的難度,或者有多麼複雜,而是我們母語中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對初學者來說,有些不太習慣,也不太適應。

如果大家能理解並贊同上述觀點,我們繼續:

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我們漢語還有個特點,這就是字與字,詞與詞之間的意思要配合。漢語的語法,相對而言,是比較簡單的。但是,我們漢語對詞義的配合,則要求相當高,因為漢語是靠語序和詞義的配合來表達準確意思的。

這樣籠統一說,或許有些朋友或許理解不深,我們還是舉個例子吧。大家知道,我們上學時,學寫作文,語文老師總是強調「立意」,這個「立意」雖有多方面含義,其實也包含著意思配合的內涵。譬如,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曾寫過一首詩叫《大風歌》(有人考證說,該詩歌可能不是劉邦所作,但至少可以說是因其才流傳百世的)。詩詞內容如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氣度,絕對是皇帝手筆。由於我們現在討論的是語意的配合,讚嘆暫且放下,言歸正傳。

現在,如果允許,我們把這首詩的略作改動,看看意思配合改變後會產生什麼效果。譬如:這首詩的頭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如果我們說:大風起兮塵飛揚,估計語文老師還能接受。我們接著來,如果我們說:大風起兮磚飛揚,估計老師的臉色就會不好看了,心裡可能開始有氣。如果我們說:大風起兮屁飛揚,估計老師應該拍桌子,考慮叫家長了。然而,在這幾個變動的句子中,沒有一個是不合語法的,換句話說,語法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只是意思不配合而已。因此,我們說,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漢語對詞語詞義之間的配合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的。

說到這裡,有些同學可能不同意,他們會想:「這不是廢話嗎?有哪個語言對詞義的配合要求不高呢?」

是的,每一種語言對詞義之間的配合都有要求,英語也不例外,但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另外的話題,就應具體探究了,這裡不再過多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HLJS24BMH2_cNUgeP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