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漣源檢察」關注我們
【2019年58期】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謳歌偉大祖國70年的滄桑巨變和歷史性成就,漣源市檢察院推出「我和我的祖國」專欄。今天推出第十篇,漣源市檢察院辦公室幹警龍海婕撰寫的《不忘赤子心 永系祖國情》。
龍海婕
漣源市檢察院辦公室幹警
不忘赤子心永系祖國情
---獻禮新中國70周年華誕
「我的祖國和我,就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託。」從小聽著李谷一老師對祖國的表白而成長,即使未曾參與那些建國的艱苦歲月,我內心那顆赤誠的愛國心依舊如無盡木般燃燒。值此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我想結合23年淺薄的人生經歷來說說對祖國深沉的愛。
一、紫荊芬芳倚牆來,骨肉依偎不舍斷
1997年,是我出生的年份。那一年,快樂大本營開播、大風車動畫城迎來黃金時期,更重要的是,香港自治特區正式回歸祖國。那一年,身處襁褓卻能經歷這一感人盛事,見那英國旗緩降,看那五星國旗高飄,我的民族自豪感早已根植於骨子裡。
2008年,是我進入藍田中學就讀初中的年份。藍中的校花是紫荊花,長在第一教學樓樓下的牆角花欄里。那時,老師跟我們說,香港的區花也是紫荊花,大家便爭著去瞧。所以你看,若不是香港區花,大家的興趣也就沒這麼濃厚了。記憶里的紫荊花,是一簇簇紫色的花,緊緊連著枝丫生長,枝丫堅硬,花瓣柔軟,像極了中國人的性子。搜著百度百科裡的紫荊花,也說它原產於中國,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徵。我覺得對。百度百科很少讓我覺得心曠神怡。
2014年,是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年。那一年,我認識了第一個來自香港的朋友,莫茜涵。她說著一口軟糯的港式普通話,跟我們介紹她老家在廣東汕尾。這種感覺是新奇的,大家都圍著她,想看看來自香港的朋友跟我們有什麼不同。莫茜涵是我的室友和好姐妹。在北京讀大學的四年,我們最喜歡吃的是校門口的哈爾濱烤冷麵,最喜歡去的餐館是重慶井格火鍋,最愛去玩的地方是南銅鑼鼓巷和二環老胡同。大學畢業後,她回了香港,我回了湖南,相約著以後再見面的日期,在微信上互相說著「來我工作的地方看看」的話,更像是親人間的不舍。
於是在今天,回想著這些畫面,不禁感慨萬千。骨肉般的情感不可割捨,如同紫荊花般,要彼此依偎,才能是紫荊花。
二、海峽與故鄉
大三那年,我被選為公費交換生,前往台灣世新大學學習。
坐著跨越海峽的飛機,十多個小時,漫長而欣喜,期待見到這座島嶼最美的模樣:墾丁的晴天、台北的夜景、基隆的海味。下了飛機,學校派了代表團熱情迎接我們,舉著那塊牌子,上面寫著「大陸姊妹學校交換生」。姊妹兩個字,讓我們對這片陌生的島嶼產生了濃厚的安全感。
國慶節的假期也是在學校度過。那天一大早,我便在朋友圈發了動態,祝賀祖國母親生日快樂。每年都如此,只不過這一年的發出地點不同。那一天,和幾個同學約著去台北故宮博物館看了看,去陽明山走了走,風是暖的,好不愜意。
半年後,想家的情緒日漸波瀾,常不經意間想起余光中的那句詩:「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宿舍樓下的711三明治和燒鴨便當,校門口的珍奶和冰沙都比不過附近山東麵館里阿公阿嫲的混合口音來的親切。
「你是大陸過來的女生吧」、「是北京人嗎」,時間就在這些問題中慢慢過去,但就是這段時間,讓我明白了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明白了心底里對於祖國深深的熱愛。
三、領悟赤子心、永系祖國情
2019年8月,我正式成為了一名檢察機關的公務員,對於初心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價值的賦予。不忘初心,是銘記自身成公的初心,牢記自身的職責與為人民服務的一份公心、關心和愛心;而領悟初心,則是對於成公初心的一種再思考、再領悟、再調整------調整思路、領悟奧妙、思考發展。如何更好的表達對於祖國的熱愛,就需要不斷去踐行自身的使命,抓好落實,不斷提升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工作水平與效率,不辜負自己的那份初心。
做好以上這些,於我而言,不僅需要身份的轉換,更需要心態的轉換:著眼處從家庭轉變到國家;善待者由親友擴展到群眾;把工作意識從完成提升到雕琢。需要學習的不僅有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也有美人之美、美人與共的大同之道,更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堅定情懷。相信只要盡心盡力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對祖國最好的表白。
(編輯:鍾莎 編審:周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