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未來3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不過,迅猛發展的中國生鮮電商仍處於「九死一生」煎熬階段,88%深陷虧損泥潭,一些生鮮電商甚至面臨「關店」危機。
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是什麼拖了生鮮電商盈利的「後腿」?我國生鮮電商未來發展路在何方?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
它,曾經被稱為電商細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引起不少商業巨頭紛紛「入海」;它,如今卻正處於「九死一生」的煎熬時期,倒閉關門也是屢見不鮮。
它,就是生鮮電商。
何為生鮮電商?顧名思義,生鮮電商就是指用電子商務的手段在網際網路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比如新鮮水果、蔬菜、生鮮肉類等等。我的一位朋友,就經常和周圍的朋友一起組團網購水果。他說,只要手指輕輕一點,貨物不多久就送到家,真是方便。
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轉變,我國生鮮電商「火得發燙」,大大小小經營生鮮的電商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有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今年我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交易總額將突破3000億元;預計未來3年,我國生鮮電商行業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
但是在漂亮的數字背後,也隱藏著不少的危機和痛點。據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領域,4000 多家入局者中,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真算得上是「九死一生」。
關門的關門,倒閉的倒閉,營業的只有1%實現盈利,生鮮電商究竟這是怎麼了?其實,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這麼幾點:
一是造血能力差。盈利難、燒錢多、造血能力差一直是外界對生鮮電商的印象,即使一些商業巨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走出虧損的窘境,投入與收入不成正比,而一旦自身發展不足,資本補血又跟不上,關門倒閉也就在所難免。
二是行業競爭持續升級。近兩年,生鮮電商受到資本方高度關注,同時電商巨頭紛紛入局,行業快速發展,大量的生鮮創業者和資本的湧入,導致生電商的創業環境變得魚龍混雜,而為了拿到融資,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也就在所難免。
三是配套設施不完善。生鮮電商不同於其他傳統電商,由於銷售的產品以食物為主,它對產品的「鮮」有極高的要求。而目前不少地方的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不完善,這就導致了物流保鮮成本高;與此同時,由於生鮮商品品類繁多、季節變化較大,生鮮產品難以標準化,而生鮮電商對市場把握的精準度有限,賣不出的貨品容易形成積壓,生鮮產品質量無法把控,食品安全就成了難點。
不可否認,目前生鮮電商開店速度在逐漸放緩,而低利潤、高損耗更是這個行業的普遍陣痛。那麼,如何破解生鮮電商火爆交易後遭遇發展的這些瓶頸?我覺得,首先就是整合冷鏈、物流、倉儲設施,保證產品的「鮮」度,讓大家有滿意的購物體驗,以贏得用戶的長期信任;二是整合大數據資源來減少物流成本,降低產品損壞率,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實現把控源頭,把控生鮮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同時也提升生鮮電商的行業服務效率;三是創新經營模式,做到產品品質第一,不妨抓住「新零售」、社區商業等新發展趨勢,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
一邊是交易額的暴漲,一邊是平台紛紛倒下,在此背景下,生鮮電商依然備受資本青睞,實際上緣於生鮮電商未來巨大的市場預期。與此同時,多強爭霸、同行競爭、洗牌加劇、燒錢砸市場、融資越發困難等也會愈演愈烈。但是,現在出現的這些矛盾,恰恰意味著更大的探索發展空間,生鮮電商創業者們要敏銳抓住時機,才能突破瓶頸,實現更大發展。
記者編輯:紀翔
實習編輯:馬嘉
統稿編輯:晁向榮
責任編輯:曹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