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畢業季來臨,面臨上大學、工作的學子們,除了以自己的成績作為「敲門磚」叩開大學、公司的大門外,還有一個「攔路虎」橫亘在他們面前:健康體檢。
在入職、入學和工作的例行體檢中,肝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檢查。有時可能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對於沒有症狀、沒有肝病史,或病史不詳的人來說,一旦發現肝功能異常,可能會驚慌失措,繼而擔心升學、入職、工作受到影響。
肝功能檢查最重要的項目是「肝酶」指標,包括氨基轉移酶(即轉氨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谷丙和穀草轉氨酶)、鹼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腺苷脫氨酶、γ-谷氨醯轉肽酶等。
有些指標出現異常,一般表明有肝損害,其中以谷丙轉氨酶最為重要。
不過,出現檢測異常結果的體檢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體徵。
如何正確看待異常的肝功能檢查結果,進而有效地應對,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肝功能常用的指標
- 詳細回憶病史
要詳細理順近幾個月病史,特彆強調要注意是否有肝毒性藥物的使用史。
對肝有毒性的化學藥物(或膳食補充劑)接觸史,包括酒精、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如各種名目的保健品)、中藥湯劑、各種中成藥、「補藥」、職業或其他條件下化學物質的接觸史。
曾經碰到過一位患者,因肝功能異常,查遍了醫院幾乎所有能做的相關檢查,都沒有找到問題。
最後,發現患者一直在服用某種「壯陽」的「偏方」,甚至連患者的愛人都不知道,停用「偏方」後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病史信息採集是診斷最重要的一環
- 需要做的檢查
單純谷丙或穀草轉氨酶升高,數值小於正常值上限的2倍,一般僅需要注意休息和複查,大約有1/3的人會自行下降至正常。
如果異常的項目比較多,則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做進一步的檢查:
肥胖者:進一步查B超、血脂、血糖、血壓等,以判斷有沒有代謝綜合徵或脂肪肝;
未查過肝炎病毒標誌物者:需查一下甲、乙、丙、丁、戊肝病毒相關抗體和其他標誌物;
40歲以上者:要篩查一下血色病,這是一種慢性鐵負荷過多疾病,需檢查鐵代謝相關指標:如血清鐵和血清鐵蛋白等;
30歲以下者:要查一下有沒有Wilson病,即肝豆狀核變性,可查血清銅藍蛋白等;
女性:最應該關注的是有沒有自身免疫性肝病,可查抗線粒體抗體和抗核抗體譜。
如果這些檢查是陰性:需要查一下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這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病,通過常染色體遺傳,可作正常α1-AT含量測定、Pi表型分析等來確診。
肝肘的功能
- 其他肝功能指標的異常
鹼性磷酸酶升高:正常情況下可見於未成年人和孕婦。
成年人出現鹼性磷酸酶升高時,需要確認是否由肝臟原因引起。
如果同時伴有5´-核苷酸酶或γ-谷氨醯轉肽酶升高,一般是肝源性的。
接下來,要進一步行肝臟的影像學檢查,如彩超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
如果沒有發現肝膽的結構異常,一般考慮由肝內膽汁淤積引起,要詳細追溯用藥史。
如果伴有腫瘤標誌物的異常,要排除浸潤性疾病和肝臟轉移性腫瘤,如結腸癌等情況。
如果所有無創傷檢查都沒有找到病因,可以做肝穿刺活檢病理檢查。
肝的大體解剖
- 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的後果及應對
沒有診斷出原因的輕度肝功能損害,可能會判為體檢不合格,影響人的一生。
然而,這其中很多人的肝功能異常,並不影響工作。
所以,在查找原因的同時,要積極應對。
保肝、降酶治療,如暫時使用雙環醇或聯苯雙酯滴丸等藥,在降低轉氨酶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體檢期間,要禁酒、不能熬夜、保證每天至少八小時以的的睡眠時間、避免劇烈運動,飲食方面宜清淡,多飲水,以輕鬆的心態面對體檢。
保護我們的肝臟
- 肝功能異常(肝炎)的微生物學因素
肝炎是指在生物、理化因素、代謝產物、免疫損傷等病因的作用下,肝臟發生炎症反應,導致肝細胞炎性壞死,病理上以瀰漫性和碎屑樣壞死為特徵的疾病狀態。
肝炎的病因以生物因素為最常見,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都能引起肝細胞損傷。
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在我國被列為法定傳染病,也通常是人們口中「肝炎」的所指。
不過,廣義的肝炎不僅限於此,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肝臟炎症,危害性也不小,同樣要引起重視。
以下,龍大夫將就這些生物致病因素及臨床表現作一個總結:
肝病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 病毒因素
巨細胞病毒:多見於嬰兒,臨床特點為:肝臟腫大、黃疸、先天性缺陷;成人也可感染,表現為單核細胞增多樣的肝損害,部分患者可發生於輸血後。
EB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因,5%-10%的EB病毒感染者可出現黃疸型肝炎,90%-95%的感染者可出現亞臨床肝損害。
部分青年人EB病毒感染者,起病急,病情嚴重,要引起重視。
其他病毒:如黃熱病毒,可引起黃疸、全身毒血症狀、出血,伴輕度的肝臟炎症反應;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等,也可偶爾造成肝臟炎症。
HBV與肝病
- 細菌因素
放線菌:通常引起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可伴有進展性、壞死性有肝臟膿腫。
其他細菌:特別是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性敗血症,能通過門靜脈系統感染擴散致肝臟,引起膿毒血症、膽管炎、肝臟感染等,這種情況,往往中毒症狀重而肝功能損害輕微。
結核分枝桿菌:能引起肝臟肉芽腫性浸潤,引起黃疸、轉氨酶升高,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鹼性磷酸酶可異常升高。
各種損害肝功的因素
- 真菌因素
隨著HIV的流行,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常常會合併各種機會感染,特別是真菌性的機會感染,如組織胞漿菌病,可侵犯肝臟,引起肝、脾肉芽腫,這種感染痊癒後常遺留鈣化。
此外,隱球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等都能引起肝損害。
微生物與肝病
- 原蟲因素
阿米巴病:包括腸和肝阿米巴病,肝臟阿米巴膿腫時,通常並無痢疾的表現,只表現為單一的巨大液化膿腫,伴全身不適、肝大,觸痛明顯,但肝功能指標可僅有輕度的異常。
瘧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地方地區性肝脾腫大的重要原因,在其他瘧疾流行地區也有,這種情況除非有活動性的溶血,否則很少表現為黃疸,或僅有輕度黃疸。
弓形蟲:可經胎盤傳播胎兒,故嬰幼兒有黃疸,伴有中樞神經系統表現者,需考慮有沒有弓形蟲感染。
內臟利什曼原蟲:是侵犯網狀內皮系統的寄生蟲浸潤,常有肝脾腫大。
瘧原蟲的生活史與肝臟
- 其他寄生蟲
蛔蟲:是上個世紀中國農村的常見寄生蟲感染,成蟲可導致膽管阻塞,幼蟲可引起實質性肉芽腫。
華支睪吸蟲:能引起膽道感染、炎症、結石,甚至癌變,也會損害肝功能。
包蟲病:通常在肝內形成一個或多個包蟲囊,伴有邊緣鈣化,肝大但可以無明顯症狀,甚至不損害肝功能。
肝片吸蟲:呈世界性分布,急性感染可出現發熱、肝大、觸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慢性感染常導致膽道纖維化和膽管炎。
血吸蟲:是對肝臟影響最大的寄生蟲病,由於門靜脈對蟲卵的肉芽腫反應,常出現進展性的肝、脾腫大、肝纖維化、門脈高壓、靜脈曲張,患者肝功能可正常。
肝及周圍的臟器
- 螺旋體因素
鉤端螺旋體感染:可引起急性發熱、乏力、虛脫、黃疸、出血、腎臟損傷等,患者的肝損害常表現為輕度,但可伴有嚴重黃疸。
梅毒螺旋體感染:有先天性和獲得性感染的途徑,先天性者可引起新生兒肝脾大、纖維化;獲得性者,在第二階段可表現為各種類型的肝炎,第三階段則為梅毒瘤伴瘢痕形成。
回歸熱:由萊姆螺旋體感染引起,可在全身症狀的同時,出現肝大、黃疸等表現。
HBV與肝
- 龍大夫的總結:
肝功能異常,最重要的是找到病因,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在排除傳統的B肝等病毒性肝炎後,要考慮是不是有飲酒史、用藥史,有沒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不是脂肪肝等引起的。
最後,各種病原體感染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臟炎症和壞死,除極個別外,一般都不具備特異性的病理改變,如需進一步確認,還需要結合各種病原學檢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