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博聞財經團隊原創出品
在這個物質空前富裕的時代,我們最缺的,是健康。於是,每一次的醫學突破,都足以令我們興奮的睡不著覺。
今天(9月10日),美國再次傳來突破性的消息,器官體外保存時間能夠顯著延長。
據學術經緯披露,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今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向我們展示了體外保存人體肝臟的一項新型技術,為器官移植目前面臨的限制帶來突破!
Nature Biotechnology是世界自然生物科技領域的頂級雜誌,所刊載的基本都是世界最前沿的科學技術。體外器官保存,對於人類意義重大,任何一個進步都是人類挺進的一大步。
文章介紹,美國哈佛醫學院與麻省總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研究,成功將人體肝臟器官體外保存的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延長至27小時,翻了兩倍多。
這是人類器官移植患者,尤其是肝臟移植者的福音。
以往的器官移植中,需要移植器官的患者,面臨著兩大痛點,一是器官貢獻量少,需求遠大於供應;另一方面,在本有機會移植的情況下,由於器官保存時間短,無法從較遠的另外一個城市火速運過來。
我們知道,在生命的搶救中,時間就是生命,醫生都是分秒必爭,多一分一秒,結果很可能就不一樣。
如今,器官保險期足足增加了15個小時,這意味著,更多人將可以獲得健康的器官移植,重獲新生。
一般來說,器官離開人體,離開了供養與排泄的循環機體,能夠保存的時間很短。
所以,我們會發現,器官移植患者,一般都是從捐獻者身體中摘除後,立刻準備移植手術,爭分奪秒。
如果是異地,則需要冷凍保存。
醫學上一般採用冷凍方法保住器官的細胞活性,不讓損壞,目前的低溫保存標準只能讓肝臟在4 °C下最多保存12小時。
超過了這個時間,細胞可能由於冷凍時間過長,組織能形成冰晶而受損,不利於移植。
這大大制約了器官移植,讓本就稀缺的器官市場,變得更加稀缺。
美國哈佛醫學院與麻省總醫院組成的科學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研製出了一種「過冷」,利用防凍劑,讓大鼠的肝臟保存在-6 °C,同時防止肝臟內形成冰晶,從而避免組織受損。
但小鼠的肝臟非常小,不同於人體肝臟,後者重量大、體積大,要保存這樣的器官,難度更高。於是該團隊又進行了優化。
例如,他們在機器灌注期間讓氣-液介面最小化,減少容易冰晶成核的位點;新增了防凍保護劑降低熔點;並且,在處理肝臟時設法讓保護劑在組織內均勻分布。
三管齊下的改良方案最終成功將人體肝臟維持在–4 °C。與現有保存方法相比,供體肝臟的存活時間延長到了27小時。
肝病是影響人類的重要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報告》估算,目前全世界約有2.57億人被慢性B型肝炎病毒所感染,有88.7萬人死於肝病引起的併發症。
中國B肝患者大概有8600萬,這其中,還不包括一些長期酗酒導致肝損傷的患者,加上這批人,肝病患者數量更多。每年約有40萬人死於肝炎相關的併發症。
死亡的案例中,有相當一批人是因為得不到健康的器官移植,或者由於救治的肝臟無法保存,而拖延了病情。
除了肝病外,人類各種死亡案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因為沒有得到供應的器官,遺憾離去。
如今,美國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了保存器官更長時間的辦法,既然可以用於保存肝臟這麼複雜的器官,其他器官理論上也可以獲得更長的保存期。
因此,可以說,這種技術的突破,為人類所有器官的移植,提供了更多成功的可能性,為人類貢獻器官移植難題,邁出了堅實一步。
器官保存期的延長,雖然無法本質上改變人類器官供不應求的現狀,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狀,可以成為人類進入3D列印器官的一個很好的過渡期,讓更多的人活到3D列印器官技術商業化。
目前3D列印技術,以色列與美國的科學家今年以來相繼獲得了巨大突破,預計未來十年,可能進入臨床試驗,進入商業化時代。
恰如狄更斯所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也是一個智慧的年代。
在這個時代里,人類看似光鮮的生命,其實每天面對著各種疾病威脅,如愛滋、癌症、腦卒中,已經從非洲正在蔓延的伊波拉等最新病毒。
但人類通過科學技術,正一步步攻關,捷報不斷。今天,美國傳來的消息,就足以令人欣慰。
除此之外,以色列與美國傳來的3D列印內臟技術,為人類未來不發生免疫排斥反應的臟器官移植,提供了廣闊空間。
瑞士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能夠恢復腦卒中患者腦血管與神經的抗體,目前已經順利通過了小鼠實驗,未來將為人類攻關腦卒中,提供可能。
不久前,美國醫學家還傳來了重磅級消息,科學家們通過基因編輯數據,徹底治癒了罹患愛滋病的實驗小鼠,意味著人類征服愛滋病,又近了一步。
不斷傳來的消息,如同清晨的陽光一般,給了患者無限勇氣與動力,我們期望,這些技術能夠早日進入臨床,早日服務於人類。希望人類早日攻破愛滋病、B肝、癌症、腦卒中、糖尿病等疑難雜症。
在這之前,大家要做的就兩件事:1、保持良好的心態,讓自己活得長;2、努力掙錢。
只有活得夠長,才有希望見到技術突破,只有努力掙錢,一旦不幸罹患,才有機會體驗新技術,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