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中國古代的一次文藝復興

2019-10-05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美學家宗白華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那時候,雖然朝政腐敗,禮崩樂壞,卻因為對自由與個性的無限追求,在文學藝術上達到一個巔峰。建安風骨、竹林七賢、蘭亭雅敘,都是魏晉風流的代表。

那是放達通脫、率真瀟洒的人格魅力,也是隨性而為、詩意又審美的生活方式。

《魏晉風流十講》這本書通過美容之風、服藥之風、飲酒之風、任誕之風、隱逸之風、品鑑之風、清議之風、清談之風、奢侈之風、藝術之風十個方面,講述了魏晉風流的無限魅力。

那個時期,詩意審美的生活方式、對藝術和自由的無限追求,對自然的親近、保持精神世界純凈的勇氣,都讓今人為之嚮往。本文自從美容之風、任誕之風、藝術之風三個方面分享。

美容之風:這是全民追求美的「男色時代」

美容之風,又叫容止之風,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它脫胎於漢代人物品評的風氣,並且促進了中國美學的發展。魏晉時期之所以產生美容之風,是因為那是一個對美好人事無限嚮往、崇尚的時代。

那個時代,審美觀包括內外兩方面:外在標準由膚白、個高、眸亮組成;內在標準包括風度、儀態、韻味組成。形神並茂,才算真正的美男子。

《世說新語》有一個門類是《容止》,記載魏晉時期關於美容之風的故事。比如看殺衛玠、擲果潘安、愛照鏡子的鄒忌、玉山傾倒的嵇康、鶴立雞群的嵇紹等。

看殺衛玠講的是,魏晉著名清談家衛玠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美男子,因為長得俊美無比,每次出門,都會讓一睹他美容的行人造成交通堵塞。有一次,他乘坐車子來到南京城鬧市區,眾人紛紛趕來圍觀,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密不透風,說不定差點發生踩踏事件。可惜,衛玠不但生得美,且體弱多病,在這種情形之下,病入膏肓,一命嗚呼。這樣一件事,被稱為「看殺衛玠」事件。

正如本書作者劉強所說:

「排除道德成見,不帶功利性地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表現美,正是魏晉這個亂世雖然動盪不安、但又多姿多彩、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

任誕之風:這是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時代

任誕,是任達、放誕之意,通脫放達,標新立異。

任誕之風的形成,受兩類人影響。一類是政治人物,比如曹操。他是一個通脫放達的人,選拔人才,唯才是舉,這大大激發魏晉時代的創造力。另一類是文化人物,莊子則是這種文化的源頭。漢朝末年,老莊無為而治的思想興起,到了東晉,滲透到名士的日常生活。

《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門類叫《任誕》,是全書最具看點一個章節。因為其中記載的全是魏晉名士任誕放達的風流韻事。

書聖王羲之身上就有一個「東床坦腹」的故事:

有一天,東晉軍事家郗鑒去宰相王導家挑選女婿。王導讓派來的信使去東廂房自己挑。在此之前,王導告知家裡所有適婚公子,讓他們好生呆在東廂房。那些公子也都一表人才,規規矩矩。只有一位公子,跟其他人不同,沒事人一樣,躺在床上,袒胸露腹,十分隨意。信使回去後,把這一所見著重告知主人。郗鑒聽完,一下子相中這位袒胸露腹、看似沒有禮節的年輕人,後來把女兒嫁給了他。

被郗鑒看中的,正是王羲之,或者說是王羲之身上那種裝不了、藏不住的率真品格。

有其父必有其子,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處世同樣隨性洒脫,最有名的就是「雪夜訪戴」:

有一天夜裡,下著雪,王子猷半夜醒來走到屋外,賞著雪景,喝了點酒,詠誦了左思的《招隱》,忽然想起友人戴安道。他不顧外面天氣,也不管路途遙遠,當即乘船前往。船行一夜,到了戴安道家門口,他卻不打算敲門進去,而是轉身返回。旁人十分不解,他答了一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本書作者寫道:

「有時候,合乎禮的東西被強調得過了頭,就不再合情了,反過來,看似不合理的行為,往往反倒是真情的流露。」

通過任誕之風,我們可以讀到魏晉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名士。

藝術之風:這是中國古代的文藝復興

魏晉兩百年的歷史,在詩詞歌賦、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各類藝術樣式上,都有取得空前繁榮的成就。有人稱之為中國古代的文藝復興。

在古代,說到藝術,受眾最廣的自然要算琴棋書畫四樣。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是當時一流的古琴演奏家,為此寫有《琴賦》。與他有密切聯繫的,是一則關於琴曲《廣陵散》的故事:

嵇康清高潔傲,不願與司馬昭合作,加上鍾會讒言,讓司馬昭尋了個理由逮捕了他。行刑那天,嵇康鎮定自若,他提出再彈一曲的請求。所彈曲子,是當時人們聞所未聞、一聽之下震懾人心的《廣陵散》。曲子彈完,嵇康嘆息了一聲。他所嘆息的,並非自己生命的終結,而是《廣陵散》從此成為絕唱。

這是何等高貴忘我的一顆靈魂?

又是怎樣一種追求藝術超越生命的自由精神?

書法藝術從漢末魏晉時期開始,並且達到輝煌,因為當時自由、多元的學術氛圍以及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精神,得以出現書聖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大家。

不得不提及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文化沙龍」——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王羲之的蘭亭莊園,匯聚了四十來位名流雅士、文人墨客。他們在這裡品詩論畫、飲酒作賦。春光無限浩蕩,莊園裡一派風流雅韻。作為這次活動的發起人,王羲之興之所至,執筆寫下《蘭亭集序》。從文學角度,這篇作品記載了當時的蘭亭盛景;從書法角度,它更是成為聞名於世的「天下第一行書。」

繪畫成就也不遜色於書法。隱士戴安道,還有人物畫大師顧愷之是魏晉時期著名畫家,尤其是顧愷之,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繪畫理論,提出著名的「以形畫神」的繪畫理論,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集創作與理論為一體的大師。

藝術精神,本質上就是自由精神。

正如本書作者劉強所寫:

「藝術之風是魏晉風俗中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生活的一種風氣。它讓我們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值得一過的,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指數較高的。」

讀後的思考:

魯迅曾經寫過一篇演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洋洋洒洒數千字,論述了魏晉名士各種作風。他認為,清俊、通脫、華麗是魏晉文章的三大特點。

「劉勰說:『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這「師心」和「使氣」,便是魏末晉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滅後,敢於師心使氣的作家也沒有了。」

魯迅文章中這段話,更是指出當時文學風氣的關鍵所在。師心、使氣,也就是聽從本心,我手寫我心。


通過美容之風所體現的對美的崇尚和創造、通過任誕之風所體現的曠達自由與隨心所欲、隱逸之風裡蘊含的淡泊名利、親近自然、藝術風氣中所蘊含的對自由與藝術精神的無限追求……

都讓我們感受到日漸遺失的美好。

嚮往王子猷雪夜訪戴的說走就走,;嚮往竹林七賢那种放縱不羈愛自由;嚮往永和九年,一群名流雅士聚集於山陰蘭亭,飲酒賦詩,暢敘幽情,好不雅致……

對於喜歡讀書的人而言,魏晉的確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

如果說魏晉風流能夠帶來啟發,那便是:除了向外追求,更應該轉而向內,放慢步伐,傾聽內心深處的需求,思考一下,該如何以審美的方式、詩意的眼光去生活。就像德國詩人海德格爾一句名言:

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jqEnW0BMH2_cNUgBl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