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一口爸大家好,今天撓撓頭和你們聊聊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筆者的芳鄰有一位老太太,我們不知她以前從事什麼職業,很樸實,很普通,但在小院中卻頗受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喜歡聽她講故事,喜歡在鬧矛盾時找她勸解,即使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親難以壓服的,老太太三言兩語之中,孩子便勇於認錯,承擔責任了。這種能力真是讓小院中的為人父母者慚愧不已。於是,總有人偷偷地討教:「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呢?你怎麼這麼厲害呢?」老太太微笑著回答:「其實也很簡單。
其實,一般的父母總愛用大道理教導孩子的前途啊,行為啊,孩子還小,理解力有限,他怎麼能一下子接受那麼多東西呢?所以用生動的例子、實在的話語、簡易的道理就行了。」院裡的人得了秘訣回去,果然行之有效。你看,我父母的一對小兒女(包括我)都還是小有成就嘛。所以說,不要用大道理的說教!淺顯的言辭、生動的說理反而更有說服力,孩子更加喜聞樂見。
就像婚宴上主持人的祝辭,總是愈短愈好,愈精愈好,要是來一個人長篇大論,唾沫橫飛,老用大道理教訓新夫婦該這樣該那樣,恐怕賓主雙方的肚子都餓得打鼓了,而心裡還不樂意。倒不如有一個人,開口就說:「我只說一句話......」,簡單扼要地講完,並以俏皮話結束,保管贏得全場的掌聲,把氣氛推向最高點。所以話不在大,不在多,而在精妙之間。
例如,小明誠還在三四歲時,媽媽就一直對他說「你一定要做博士哦,做不了博士,媽媽就不認你了!」直到上了小學,媽媽都一直這麼說,以致周圍的人一見了明誠就喊「小博士」,仿佛明誠除了做博士,就不該再為人。可明誠上小學之後才知道,博士要好多人中才有一個哦,自己成績中等平平,怎麼能夠做得了博士呢?明誠逐漸灰心失意,覺得根本與博士無緣,再『遇到媽媽說「做博士才有出路哦」這樣的話就根本不願意聽了,甚而反駁說:「我才不要做博士呢!」
此時,明誠的媽媽覺得教育真是失敗,孩子的前程給毀了。可她不明白為什麼:「我講的完全是大道理,是為他好呀。」殊不知壞就壞在大道理上。世界上以大道理引導孩子前途的父母多矣,恐怕都是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對於這樣的父母,大略應該從如下方面修正自己的行為。首先,為人父母者要潛心研究一下孩子的成長,孩子成長期間的生理、心理特點,然後再考慮用何種方式引導孩子,而不是用道理。
但並非要求你成為兒童教育專家,而是要你設法避免與孩子的衝突,取得孩子的認同,委婉地達到目的。其次,要營造平等的氣氛,避免用大道理強壓,迫使孩子就範。要把孩子看作「小大人」,在平等的氣氛中相互溝通、商議,孩子才可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傳達心聲。因為小大人是能有自己的意見、勇敢、不依賴別人的人吶。
最後,避免形成孩子的戒備心理,不要讓孩子在心裡說:「哦!爸爸媽媽又要用大道理教訓我了。什麼大道理,我才不聽呢。」否則你的教育真是失敗中的失敗。你應當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給媽媽一分鐘好不好?我只用一分鐘,講一講......」而不是小題大做,把場面搞得緊張兮兮的。總之,用大道理鋪設孩子的前途是不可取的,聰明的父母應該明白這是為什麼。管教孩子嘛,從來不是一件輕便易做的事,父母們只好多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