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皖北千年古鎮,千年前養育5代帝師,千年後成了紅色陣地

2019-06-04     徽臉大講堂

在淮河支流渦河北岸,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鎮,但地處咽喉要道,其曲折的建制上可追溯到西漢,這裡有一段段豐富而又精彩的皖北文化歷史風貌——

來到懷遠縣,說起龍亢鎮,當地人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糾正外地人的發音:

「龍亢」的「亢」不讀「抗」,而讀「缸」,指的是龍的頸部。

千年前,這裡是帝師之鄉,有「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師」的美稱。

在近代,龍亢古鎮作為交通要塞和軍事要衝,歷經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又成為了紅色陣地,記錄了淮上名將的戎馬生涯。

1982年,它被列入文物保護名單,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如今,這座古鎮的故事,還在繼續……


兩千年的淮河要塞

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龍亢還只是一個小村莊,後來隨著居住人口增多,慢慢演變成了集市。

《漢書》記載,在秦時曾設立泗水郡。後來,因漢高祖劉邦是郡北沛縣人,泗水郡遂改名為沛郡,統轄蘄縣、符離、谷陽、龍亢等三十七縣。

西漢建元四年即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在此設龍亢縣。

自此,一條古官道在這裡縱貫,北通徐州,南達壽春,與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的渦河十字交叉,形成了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體系。


根據專家的研究看出,龍亢古鎮的歷史建制十分曲折。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封樛廣德為龍亢侯,就將龍亢封賞給了樛廣德。不想,7年後,龍亢侯獲罪,因此龍亢縣被廢除縣制。

這一廢,就是600多年。一直到公元510年,北魏孝文帝時期才恢復龍亢縣的縣制。15年後,兗州刺史趙景悅攻取了北魏政權下的龍亢城,設龍亢郡。

後來,北朝的東魏、北齊、北周,都保持著這種建制。

等到隋文帝時,直接省去了龍亢郡、縣的建制,轄入當時的蘄縣(今宿州市境內)。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再次原地恢復龍亢縣建制,卻沒有恢復龍亢郡。

而恢復的縣制不到20年,竟再次廢除。

從此,渦河岸邊的原龍亢縣,就在全國縣的編制中消失了。

儘管不再是郡、縣建制,但龍亢古鎮,在人們心目中,依舊十分神聖!


上古時期,人們崇拜圖騰,「龍」是華夏民族頂禮膜拜的圖騰,漢民族的符號。「亢」讀音「缸」,指的是人頸項部凸出的咽喉。因此,「亢」比喻人的重要部位,在地理位置上即要塞、要衝。

「龍亢」二字,集於古鎮一身,可以想像,龍亢在懷遠人們心中的重要。

關於龍亢古鎮,還有一段傳說:

據說在亢集北淝河南岸有一村,名「龍身徐」;渦河南邵水園村北有一高土丘,名「龍頭」;村南有兩條水溝蜿蜒曲折,稱為「龍鬚」;龍亢西北崇寧寺後有一座土丘隆起成圓形,名曰「龍蛋」。

因此,整個龍亢就是一條頭向南尾甩北的巨龍,飛龍昂首擺尾,飛入雲端。


千年前的帝師之鄉

龍亢,作為南北分界線的淮河流域,一直是兵家你爭我奪的拉鋸戰場。

據史料記載:

曹操陳留起兵路經龍亢;魏文帝舟師循渦入淮;南齊與北魏兵戰龍亢;周世宗柴榮築城屯兵;宋將夏貴與元人交戰龍亢;李闖王部下火燒龍亢;捻軍張樂行與太平軍攻打龍亢。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三次轟炸,三次攻陷龍亢。

年年征戰,再加上淮河水患泛濫,讓這座歷史重鎮上的古代建築幾乎毀失殆盡。但在渦河之上,一座牌坊卻獨自佇立兩千年之久!

牌坊之上「桓傅故里」,四字磚刻陽文,厚重古樸。牌坊高5米、寬4米,位於龍亢鎮積善街南端,為紀念東漢經學大家桓榮而建。


東漢經學大家桓榮

據《後漢書·桓榮傳》記載:桓榮本齊桓公的後代。齊國被秦國所滅後,桓氏家族被迫遷逃到龍亢,至桓榮為第六世。

桓榮幼年就讀於龍亢戟門外碧霞宮(泰山廟),廟後至今尚存桓榮洗硯池遺址。

桓榮少年時,隻身去西漢都城長安,邊做傭工邊求學,刻苦自勵,孜孜不倦,15年不回家園,終成經學大師。

等桓榮學成後,長安王莽篡權,奪得劉家天下,桓榮逃入山中,不事王莽,靠教書度日,表現出為人師表的高風亮節。

公元43年,桓榮為東漢光武帝劉秀賞識,被請進宮廷教授太子劉莊,先後被拜為議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

桓榮將「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章句達40萬言的《尚書》刪減為23萬言,並以此教授太子,因而受到宮廷及儒學界的推崇。漢明帝劉莊登基後,對桓榮尊以師禮,倍加敬重,旋封為關內侯。

桓榮之子桓郁繼承父業,教授章帝、和帝經書;孫桓焉繼承祖業,為安帝、順帝師。桓氏祖孫三代,共教授五個皇帝。

因此,作為「桓傅故里」的龍亢古鎮就有了「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師」的美稱。


桓氏家族自桓榮入宮廷教太子劉莊日漸興起,到了公元404年,他的十一世孫桓玄篡晉自立為帝,國號楚被滅。被滅後傳11世362年,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4個朝代,先後有17位將軍手握兵權鎮守一方。前三代為文從教且仕而興,末二代為武從軍且將而亡。

四百餘年間,歷朝歷代都有桓家文官、武將供職朝廷。特別是東晉大司馬桓溫,娶明帝長女南康公主為妻,貴為駙馬。

此後桓溫數次統率大軍北征西戰,為東晉固守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至成安元年(公元371年),桓溫率東晉軍大破來犯前秦大將於洛澗後,廢司馬奕、立司馬昱,權傾朝野。

桓溫死後不久,兒子桓玄舉兵攻入建康(南京),迫帝退位,自立為帝,不久為劉裕所滅,被斬於江陵。

至此,桓氏家族被滿門抄斬族人四散逃離,龍亢地區已無桓姓。

但龍亢人仍以桓榮為榮,明代時曾捐款在渦河北岸畈坡上建一磚砌拱形大門,門額磚雕陽文「桓傅故里」。

1955年,因築渦北大堤,拱門被拆,1985年,在原址北重建。 2002年龍亢鎮政府應當地群眾要求,重修拱門,呈如今樣式。

此外,龍亢還有很多古蹟、文物、文化遺產與桓氏家族有關。

俗語稱龍亢有「九閣十八廟」,其中魁星閣、四門閣是紀念桓氏家族興學辦教的,城隍廟是桓榮出生地,碧霞宮為桓榮童年讀書處,宮後一潭洗硯池,鄉賢祠中也供奉著桓氏諸賢事跡。


抗日時期的紅色陣地

龍亢位於懷遠西,鳳台北,蒙城東,宿州南的中心地段,控水陸交通咽喉。在戰爭中,自然而然成了軍事要衝。抗戰時期,這裡還是紅色抗日陣地。

在龍亢鎮新龍大街南,有一條小巷名「火神巷」,新四軍的淮上行署就坐落在巷內的一座小院裡。

1940年7月,八路軍第四縱隊開闢淮上抗日根據地,進軍龍亢,在此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淮上行署。行署下轄懷遠、鳳台、蒙城、宿南四縣。

如今行署的舊址依舊保存完好,為二進院落,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占地300多平方米,前後進各有房屋10間,前進面街,門樓居中,向南有5間,3間為主客廳。

在抗戰時期,主客廳是淮上行署辦公室和會議室,彭雪楓、黃克誠、張震、肖望東、劉震、騰海清等新四軍主要將領經常來此議事辦公。


1941年初,四縱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在龍亢行署期間,曾發動各界群眾組織抗日統一戰線,開展抗日鬥爭。

在這裡,多派武裝力量並肩作戰,刀斬匪首、奇襲縣城、生擒鬼子等抗日故事廣為流傳。

行署中,還記載著彭雪楓將軍的傳奇。

據說,抗戰時,龍亢有個獸醫叫彭曬書,彭雪楓司令員來到淮上後,先住龍亢西李家圩子,馬匹一生病就找他去醫馬。

有一天彭司令到彭曬書家,上前拉著他的手說:「彭大哥!啊,不對,按宗譜續,我應該喊你為彭大叔!」

「不敢當!不敢當!司令員,有什麼事請講。」彭曬書連連擺手,說。

彭司令員說:「彭大叔,我們是一家人啊!現在小日本有馬打仗,我們也要建立馬隊去打鬼子。我有兩件事請您老幫忙:第一件事,請你為部隊買一批好馬,建立騎兵團;第二件事,請你當馬醫生,為軍馬治病。」

聽到是抗戰的事,彭曬書十分支持。但想到人家彭雪楓是司令員,這麼大的官還親自到家門口一口一個「大叔」,一口一個「請」字,他實在過意不去,就說:「只要首長信得過,我保證把事情辦好。」

很快,部隊派了兩名戰士跟他到周邊集鎮買馬。他們到過雙溝集、高黃集、白馬廟、南新集、龍亢集等。

只要說哪裡有好馬,不惜金錢也得買過來,而群眾聽說新四軍買軍馬,從幾十里外把馬拉過來讓部隊挑選。

不久,新四軍第一個騎兵連成立了,司令部參謀程朝先擔任騎兵連連長。

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騎兵連在三個月的反頑鬥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於是,騎兵連又增加了400多匹戰馬,變成了騎兵團。

如今,淮上新四軍辦事處舊址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處設有四個展室,圖文並茂地展現了淮上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抗日鬥爭的歷程,重點展出彭雪楓帶領新四軍「三進淮上」抗日、擴軍、辦學等事跡。

館內還矗立著一尊彭雪楓塑像,像高2米,漢白玉質地,將軍端坐馬背,目視遠方。

2012年9月,紀念館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方傳奇的土地!

千年前,一座牌坊,兩壟土堆,,見證了桓氏家族的興衰起落,演繹了漢代經學的傳承發展;

千年後,一方小院,一株南槐,風雨百年,記錄了淮上名將的戎馬生涯,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

龍亢古鎮,是懷遠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d9M_WsBmyVoG_1ZhCV5.html







挨罵的李嘉誠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