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她,為了家裡一間瓦房的心愿,甘心情願嫁給了比自己整整大三十歲的男人,卻生了名滿天下的胡適先生。不幸的是,丈夫不久便離開人世 ,留下她一人撐起整個家族。
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那麼,胡適先生背後的女人,應當是他的母親馮順弟。
馮順弟,當我們回顧這位徽州女人的人生史,會發現她的一生都在奉獻自己成全別人。不僅如此,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卻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她的悉心培養下,胡適最終成為了白話文的倡導者、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中國最具知名的學者,並榮獲三十五項美國博士桂冠。
胡適說:她對我的管教,在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上,讓我一輩子受益。
從少女到寡婦的坎坷人生
馮順弟的父親名叫馮金灶,是個窮苦的農民,兼有裁縫的手藝,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蓋上自家的新宅,但因貧窮始終沒能如願。
馮順弟十七歲那年,人稱「三先生」的胡傳回到家鄉,托他的伯母星五嫂向馮金灶說親,想要娶時年17歲的馮順弟為填房。
馮金灶同意此事,但遭到了其妻的堅決反對。夫妻意見相左,只好徵求女兒本人的意見。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幫助父親完成蓋一間新房的願望,馮順弟答應了這門婚事。
胡適的父親胡傳生於1841年,25歲考上秀才,此後與舉人無緣,但他以研究邊疆地理為己任,走南闖北,精明幹練,在河南當上了候補知州。胡鐵花兩次娶妻均早逝,但給他留下了三個女兒和三個兒子。
1891年12月17日,胡適出生於上海大東門外居所,當時他的母親才19歲。不久胡傳到台灣任知州,馮順弟帶著胡適在台灣生活了不到兩年,後因日本有侵占台灣的可能,所以他們母子又回到了家鄉績溪。
在胡適不滿4周歲時,胡傳病逝於廈門。23歲的馮順弟得知此消息時如五雷轟頂,猛地從凳子上仰翻在地,蒙受的打擊之大難以想像。
從此,沒有依靠的馮順弟以後母的身份執掌家政,開始了終其一生的守寡生涯。胡適的二姐和長兄也都比馮順弟年齡大,他的異母大姐比馮順弟年長7歲,而比胡適大20歲的異母長兄吸毒又賭博。
難以想像,一個23歲的寡婦執掌這樣一個大家庭的艱難。
一個寡居女人,支撐著兩個家庭
丈夫去世,她要撐起胡家,作為馮家的大家,又要照顧著馮家,事情很多,她獨自撐起兩個家庭,其中有熱有冷,冷暖自知。
在馮順弟的一生中,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丈夫的死亡,弟弟的離去,都給她帶來無盡的傷痛。
她的弟弟馮誠厚,幼習藥業,農忙時回家種田,不幸感染上血吸蟲病。在她的妹妹死後不久,馮誠厚的病勢轉重,腹脹不消,又不忍心讓年老的母親知道,便到上莊姐姐馮順弟家中治病。
胡適的母親服侍湯藥,夜不解衣。馮誠厚的病情卻不見好轉。有一天,她聽鄉間傳說割股可以療病,一天夜裡,她便焚香禱告天地,用快刀從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塊肉來,煎在藥里。
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將肉烤焦,夾在鍋巴中,讓弟弟吃了。可惜的是,如此赤誠的馮順弟最終也沒有挽回弟弟的性命。
胡適眼中的母親馮順弟是一個十分溫柔仁慈的人,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一個女人,操持著一個家,骨子裡全都是剛氣,不受半點人格上的侮辱,這在以後胡適身上也有很多體現。
胡適的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裡發牢騷,說馮順弟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
這句話傳到了馮順弟耳朵里,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為子女,做慈母扮嚴父,付出一生心血
因胡適年幼喪父,母親馮順弟一直扮演著慈母嚴父的角色,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胡適5歲回到安徽家鄉的時候,馮順弟望其讀書心切,就讓他在其四叔開私塾里念書。因為個子太小,還要把他從念書高凳上抱上抱下。
在家鄉讀書9年,先後讀了《孝經》、《小學》、《論語》等經典。當時塾師的教法很簡單,就是令學生死記硬背了事。
馮順弟的過人之處,在於她要求兒子好讀書而必求甚解。
在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別的小孩學費只有2元,馮順弟渴望他多讀書,故學費額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後每一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12元。
並囑託先生要為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孩子更紮實。
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胡適每讀一個字,必得弄懂一個字的意思;每讀書中的一句話,必懂那句話的含義。母親的這種教學方法,打牢了胡適的國學基礎,並為以後的學業成就鋪平了道路。
一天,馮順弟得知鄰人宋煥家中有部《圖書集成》是兒子一直求之未得的,當她得知宋家減價到80元時,便借貸為兒子買下。
為資助胡適讀書,她甚至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對此,胡適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為兒子設想如此。「
胡適13歲時,馮順弟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徽州人固有''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送男孩出外學徒經商的習慣。
但胡適畢竟是馮順弟年輕守寡朝夕相處的獨子。深明事理的她送兒子上路時沒有在兒子和眾人面前掉一滴淚,可見母愛的偉大。
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初讀農科,一年半之後改讀政治、經濟、兼攻文學、哲學,後又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
在美留學7年間,胡適與母親只能保持書信來往。1913年馮順弟患了重病,她擔心自己會一病不起,兒子見不到,因此特意照了一張相,收藏了起來。
為了不影響兒子在美國讀書,她囑咐家人說:「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將此事告訴我的兒子,仍要請人按月寫信給他,做出我還活著的樣子。待他學成回國時,把我的這張照片給他看,就如同見到我本人一樣。」聞者無一不感動地落淚。
胡適沒有辜負母親期望,1917年7月,他從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時年26歲。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
1918年的11月,胡適勞碌一生母親馮順弟在家鄉不幸病逝。悲痛欲絕的胡適與剛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喪,寫下《先母行述》:
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