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董邦達-翠岩紅樹圖 紙本沒骨設色畫 103.3cm×4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邦達(1696年-1769年),清代官員、書畫家。字孚存、爭存,號東山、非聞,浙江富陽人。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二年授編修,官終禮部尚書,諡文恪。好書、畫,篆、隸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其風格在婁東、虞山派之間。與董源、董其昌並稱"三董"。董邦達具有雙重身份--官員和畫家。作為官員的董邦達,一生可謂仕途通達,榮耀萬分。從董邦達的身世看,他是走的是科舉之路,高中進士,身為朝廷命官,平日忙於公務,作畫只能是董邦達的"副業",因此他並不是一位職業畫家;作為畫家的董邦達,他又確實擅長此道,尤其以山水畫聞名,是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其畫風遠師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近學"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他的山水畫作品水墨疏淡,設色淡雅,用筆輕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極濃。清 董邦達-翠岩紅樹圖畫的是一幅江南金秋景色,綠山紅樹,小橋溪水,山間小徑,水榭書堂,一片平靜的自然景色。近景處有木柱小橋,木榭屋宇,一片蒼樹和紅樹,紅綠相襯;過了小山頭,右邊是曲徑山道通向山莊樓閣,左邊留白處為湖塘清池,即一片水面,呈現在山莊樓閣前,池邊山徑背崖面水,逶迤直通山堂,山莊樓閣後有幾座較高的山峰,以顏色變化中有近遠之別,當時仍是以翠山為主,及大石平台橫亘,紅樹翠口r,多次點綴。這裡的山勢不是斷崖峭壁、此起彼伏,而是平緩過渡、有勢無險;這裡的溪水平靜,沒有飛瀑直下之勢;這裡的山徑平坦,毫無崎嶇之感:偶而見到水中的珍禽,而人炯罕見,是偏僻寧靜的自然景色。人離鳥飛,只有幾株紅樹護書堂。畫的左下角有作者自題:"翠岩紅樹",款"恭仿楊升筆意:臣董邦達"鈐印二"臣"、"達"。右上方為高宗題詩:"沒骨涇山煙靄蒼,幾株紅樹護書堂:卿家思白明重見,筆意翻稱是仿楊:""丙戌新秋御題"。白文"乾隆口口"、朱文"乾隆宸翰":圖左有"乾隆"、"嘉慶"、"宣統"玉璽各一,及"嘉慶"鑒章一印,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局部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YBziG8BMH2_cNUgHq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