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在歷經500年的風風雨雨之後,1949年10月1日迎來了它的歷史新紀元——新中國誕生。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並親自將國旗升起,廣場上集會的20萬群眾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每個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歡呼聲、掌聲、禮炮聲交織響徹天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嶄新的發展時代!
在歷史上,中華文明曾散發著璀璨的光芒,中華文化對世界產生過重要影響。如果沒有近代以來的悲慘境遇,這一天將是歷史上平凡的一天,是近代以來的屈辱戰爭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1840年到1911年的70多年裡,外來侵略者逼迫中國簽訂了4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國家山河破碎,主權喪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仁人志士不甘受此屈辱,積極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探索的道路註定不平坦,最初的一些嘗試雖未能完全改變舊中國的狀況,卻在中國人的心裡深深埋下了鬥爭的種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如同甘露一般澆灌著中國人心中的那顆種子,五四運動的爆發,更激發了廣大人民思想轉變和鬥爭意識,中國從此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農民團結起來,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建立革命根據地與反動派開展武裝鬥爭。鬥爭是艱難的,我們黨帶領人民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從失敗中站起來,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回望歷史,我們內心沉重,爬雪山、過草地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創造了震撼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奇蹟;人民軍隊用小米加步槍與敵人的飛機大炮戰鬥;在最艱苦的時候,我們沒有鉛筆,就用毛線在作戰圖上進行標示。面對帝國主義侵略,全民參戰,軍民聯合將敵人陷入群眾游擊戰中四處碰壁;在不起眼的農村指揮部里,在簡陋、艱難的條件下,黨指揮出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大決戰。在各種戰鬥中,在各種戰場上,人民軍隊表現出的精神也是巨大的,人民軍隊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解放軍所到之處,人民獲得了期盼已久的新生和解放。總結我們在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鬥爭中的勝利經驗時,毛澤東主席說,打仗沒有什麼妙計,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計,沒有人民的支持,我們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黨的中央機構遷都北平(後改名為北京)的路上,毛澤東將此行稱為「進京趕考」。他的話意味深長,深知以後的道路所面臨的考驗更嚴峻、任務更艱巨。
新中國成立了,人民載歌載舞慶祝翻身得解放,但同時,國內面臨著經濟混亂,徘徊在崩潰的邊緣,人為抬高物價,金融秩序被投機分子惡意破壞,民不聊生。黨中央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制止了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保證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為了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首先在農村開展了土地改革,變地主階級剝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運動使得農民獲得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水平和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吃得飽還不行,還要有文化,沒有文化就不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4億人口中有4億多人是文盲,識字成為了全中國急需解決的問題,掃盲運動在全國範圍普遍展開,無數人走進掃盲班學習、識字。一些新的法律頒布實施,女性得到了解放,女性積極投身社會生產運動,我們有了女火車司機、女飛行員。人民群眾改造城市生活環境,大搞愛國衛生運動,清理污穢,掃除城市垃圾,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為創造乾淨清爽的生產、生活環境,幹勁十足。
新中國成立前後,人民沉浸在光明的希望中時,西南、西北還潛伏著武裝土匪,在一些未得到解放地區,反動派還在對革命者進行著殘忍的迫害,許多革命者犧牲在革命勝利的前夜。我們的黨和人民毫不畏懼匪患和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堅決掃除黑惡勢力,打擊欺壓百姓的惡霸,最終換來了清朗的社會風氣。當革命勝利,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不能忘記的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新中國的光明前途,五星紅旗是用革命的鮮血染紅的,那些悲壯的故事,給予中華民族力量,激勵中華民族要始終保持飽滿精神和戰鬥意志,在勝利中居安思危。
正當全中國上下在中央決策的部署中展開全面生產建設之時,1950年6月25日,韓戰的爆發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此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在國家安全面前,我們黨選擇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從中國調派的志願軍部隊沒來得及換上冬裝就投入了戰鬥,在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穿著單衣,吃著凍成冰疙瘩的土豆,喝著山上的冰雪,面對的是美軍武器裝備先進、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就是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中朝軍隊密切配合,趕走了侵略軍取得了勝利。「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們完全勝利!」面對來勢洶洶、氣焰囂張的美國,1953年2月7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予以堅決回擊。在志願軍戰場取回的泥土裡,沙土和彈片比例是1比1,可以想像敵人對我軍進攻猛烈瘋狂的程度。即便如此,中國志願軍用不怕死的犧牲精神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創造了中國軍隊的奇蹟。保衛了國家,維護了世界和平。
1953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為實現工業化目標開展生產運動。通過在各領域的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占有了絕對優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逐步建立,同時,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也在深入推進。1953年7月,全國範圍內的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參加投票的選民有二億七千八百多人,選舉產生了1226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樣的民主實踐在世界範圍內是空前的。1953年12月到1954年3月,毛澤東領導在杭州西湖邊的一棟小樓里,領導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草案初稿,史稱「西湖稿」。經過廣泛討論和反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正式公布並徵求意見,來自基層的人民代表根據自身親身經歷熱烈討論憲法草案。經過廣泛徵集,提出了一百多萬條的修改和補充意見。新中國第一部根本大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通過。有了根本大法為基礎,一系列為社會主義建設做準備的章程、制度措施相繼出台,將國家的政治、經濟活動,人民的生活更廣泛地納入到了法制化道路。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當時的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工業化水平低,最初我們的石油開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這在今天簡直難以想像:工人們手裡提著桶,肩上挑著擔挖掘和運送石油。那時的中國可以造出桌椅,能磨麵粉,卻造不出飛機、大炮、拖拉機。沒有基礎設施為依託,國內的生產建設異常艱難,國外帝國主義重重封鎖,中國人民面對的不僅是來自內部的艱難,還有外部的威脅。勇敢的中國人民沒有退縮,迎難而上,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們開始能源發展、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的發展。1956年7月,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一汽廠的工人後來回憶,當年第一批汽車製造時,他們吃在廠里、住在廠里,日夜期盼著能夠造出第一輛汽車。他們把國家的需要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為國情懷,我們在工業生產領域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後來我們相繼製造出了自己品牌的小轎車、飛機、坦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鐵釘、火柴不用進口了,更多的生產、生活設施、設備我們能夠自己生產了。國家的發展只滿足自身的生產、生活需求是遠遠不夠的,新中國成立時世界已進入核時代,為維護國家安全,我們必須儘快開始相關科研工作,趕上世界發展進程,飛彈和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被提上日程。國防尖端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那時中國的經濟狀況還十分困難,中國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沒有向困難屈服,選擇迎難而上。中國的核物理專家和中國軍人離開家鄉來到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向著國防現代化邁進,當時能夠給予他們搞研究的條件很有限,甚至是嚴酷的,沒有住房、缺少水源,然而我們的科學家們頂著烈日、嚴寒,住在地窖。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中,艱苦的條件下,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發出了巨響,震驚了世界!困難是巨大的,中國的成就更是巨大的。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這一進程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我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趕超核心技術,靠的是精神,靠的是智慧。做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了國防事業,科學家們默默無聞工作幾十年,直到離開工作崗位,他們名字才為人們所知曉,還有一些人為國防事業付出青春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事實也證明,付出和犧牲都是值得的,在艱難中走出的每一步都為後來的國防及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兩彈一星的試驗成功,為維護國家安全、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的建設在艱難中不斷取得進步,我們黨時刻不忘記為世界和平發展做貢獻,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發展對外友好關係,反對霸權主義,主張世界和平,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打破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封鎖,在國際舞台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大發展,文化藝術大繁榮,人民生產成果豐碩,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大踏步趕上世界歷史潮流,越是融入國際社會,機遇越多,挑戰也越大,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要堅持獨立思考,找到適合中國自己的路線,努力把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現代工業國家,才能夠適應世界發展大趨勢。我國的考察團參觀國外的港口、礦山、企業,了解他們的科技發展狀況,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勢促使我們要在國內發展上下功夫,加快改革,我們急需一場從思想到行動的大解放。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極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中國的改革始於農村土地的改革,農業生產領域實施大包干,包產到戶激發了農村生產活力,過去農民吃不飽還要靠國家救濟,現在不僅吃得飽還有儲存,這樣的改革得到了黨中央的認可。1982年開始黨中央連續五年發出中央一號文件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推向全國。改革讓土地上長滿了糧食,讓農民心裡樂開了花,人們唱起了歡快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創造出了農村現代化 、工業化的新路子。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是推進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發展商品經濟。城市國營企業改革也在進行,個體經濟扶持在加強,跨國私營企業在成長,碼頭興建,經濟特區設立,沿海城市不斷開放,兩天半建設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是榜樣,「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是奮進的口號,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逐漸開啟。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動盪,世界社會主義形勢急劇變化,國內外有質疑、有懷疑、有動搖,在這種局勢的影響下,西方以為終結社會主義的希望重新燃起,藉機制裁中國,干涉中國內政。我們頂住壓力,打破制裁,捍衛了祖國的尊嚴,捍衛著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尊嚴,延續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命。孤軍奮戰、夾縫中生存,中國又一次向世界證明,我們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不斷的滲透與反滲透、制裁與反制裁的過程中,中國憑藉自身的力量,讓西方看到了更多商機,與中國發展合作讓我們贏得了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
正是在一次次面對挑戰、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我們的黨和人民積累了更多的改革和建設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道路,「一國兩制」和平解決統一問題的構想在香港、澳門成功實踐,讓五星紅旗在更廣闊的國土上飄揚。2001年,在卡達首都多哈,世界貿易組織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在與成員國協商談判中充滿阻力,我們始終堅持原則,堅決維護國家利益。中國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終於在世貿組織中占有一席之地,享受與其他成員同等待遇的權利。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加入,給本國企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在華外資在中國受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跨國併購,拯救了國外一些瀕臨破產的企業,給東道國帶來生機,實現了雙方的互利共贏。
體育強盛的背後充分體現了國家實力的強盛。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聚焦北京。從國人第一次了解奧運會,到第一批運動員參賽,第一塊金牌的獲得,到有能力舉辦奧運會,我們用了100年的時間。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能夠實現並且已經實現的偉大事業、偉大成績屢創新高,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用勤勞與智慧,正在集中力量辦成更多的大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時期我們取得的成就不僅逐步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更提升著中華民族整體的面貌。經濟發展新常態之下,經濟結構優化,創新驅動使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質量提上去。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了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放管服」改革為企業發展提供便利,拓寬了企業發展空間,明晰了企業權利與政府責任。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通過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將部門整合,進一步明確權責。新型戶籍制度構建,使進城務工農民在城市安家落戶,加速破除城鄉之間的壁壘。新技術在生產、生活的應用範圍更廣,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更快,5G、北斗導航技術的應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制度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正在顯現,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的探索,實現人、財、物、技術全方位的自由,營商環境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腳步加快。2018年,跨越大海55公里連接起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它將香港、澳門以及珠三角的九個城市連成一片,形成了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大規模脫貧攻堅展開,精準扶貧模式探索,在充分了解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了解貧困地區能夠發揮的優勢基礎上,就地取材、取長補短。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等措施。從2012年末到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截至2019年7月,全國已有436個貧困縣摘帽,超過10萬個貧困村脫貧。我們還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援助、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應對全球問題,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以合作、共贏為理念,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造福沿線國家,積極發展與各國平等、友好、合作的關係,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偉大的中國夢,如果說跨越舊中國、迎來新中國是中國生存命運從及格線下向及格線努力的飛躍,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實任務則是如何向發展績效得高分的前進。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與矛盾,在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就業政策、養老服務、脫貧攻堅等方面繼續推進,亟待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人生出彩機會的追求。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推進偉大實踐偉大鬥爭取得的根本思想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這一思想凝結著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實現中國夢需要實幹,實現中國夢要以中國精神為支撐。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北大倉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西遷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塞罕壩」精神為代表的改革、建設精神,都是指引我們今天努力奮鬥的旗幟。越向前走,越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革命先輩的付出和犧牲,不能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我們的道路為的是人民,靠的是人民,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中國道路才能走得正確,走得穩健,走得堅定。「中國速度」正在創造中國成就,它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內心裡,它為全球問題提供的思路與解決方案,也將載入史冊。
中華文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既有苦難,更有輝煌。文化自信是深沉、持久的力量,博物館裡的文物,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古籍里的文字,都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青年一代,我們仍然需要戰鬥精神,今天的戰鬥來自於文化領域、意識形態層面沒有硝煙的戰爭,以高科技、信息化為載體,具有極高的隱蔽性,我們要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辨別力。面對成績,不能驕傲,面對挑戰,不能猶豫。牢記歷史,緬懷先烈,不忘使命,不負時代。在前人開啟的新中國歷史進程中接續奮鬥,在後人書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接力偉業,我們不懈拼搏的人生才有意義,才足夠閃耀,將有限的生命置於為無限的民族事業中去,就是見證歷史和創造歷史的真實意義。
昨天是今天的回憶,明天是今天的夢想,在中國闊步走向輝煌的正途與征途中,人民永遠是歷史的劇中人和劇作者,只有黨領導的人民才能真正寫就宏闊未來的歷史結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阮益嫘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網采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