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概況

2019-04-23     旭東讀史

自流井區隸屬四川省自貢市,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淺丘地帶,地處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地段,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黨、政、軍機關所在地。

自流井區因鹽滷"自流"而得名。漢時屬犍為郡江陰縣,北周時屬富世縣(今富順縣),1939年成立自貢市,將富順縣第五區所轄的4鎮3鄉全部劃歸自貢。4鎮中的桐壋鎮、長壋鎮即今之自流井區。1943年,桐壋鎮改名為自井鎮。1953年改為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幅員面積152.94k㎡,總人口40.51萬人(2015年)[1],轄6個街道、3個鎮、4個鄉(其中2個街道、2個鄉委託高新區託管),擁有飛龍峽省級森林公園、西秦會館和自貢鹽場歷史中最古老的、井口最小的鹽井"小橋井"等景點。[2]

2018年6月,四川脫貧攻堅考核結果出爐,脫貧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好的縣(市、區)共有31個,自流井區在列。

自流井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淺丘陵地帶,有優越的自然環境。

釜溪河是沱江最大的一級支流,也是穿越自貢城區的唯一河流,被稱為「自貢的母親河」。由榮縣的旭水河和內江市的威遠河在自貢城區上游雙河口匯成幹流,於富順李家灣匯入沱江,全長73.2公里。

自流井區氣候屬東亞季風環流控制範圍,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 平均氣溫17.5℃—18.0℃,日照1150—1200小時,降水1000—1100毫米。

自流井區有大量的天然氣資源和滷水資源。國內最早進行大規模開採的氣田就在境內,滷水資源中除含有大量氯化鈉外,還有硼、鉀、碘等30多種化學元素,為鹽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此外,還有岩鹽、型砂等可供開採。

自流井區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厚。自貢歷史上曾有過不需鑽井就有滷水的一口「自流井」,因此現在的市中心就稱為自流井區。 千年的鹽文化和蜚聲海內的燈文化,形成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和人文景觀,蘊藏著豐厚的旅遊資源。轄區內主要旅遊資源有鹽業文化及鹽業歷史博物館,彩燈文化及其彩燈博物館。

現有文物景點20餘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個。其中,在轄區內有國家級文保護單位西秦會館;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有自貢鹽場歷史中最古老的、井口最小的鹽井「小橋井」;有清代精品建築之一的「桓侯宮」;有具園林之景的優美建築「涵院」;馮玉祥將軍的題詞「還我河山」石刻。

尖山農團風景區

四川省省級自然風景保護區——尖山農團風景區,位於貢井榮邊鎮(200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准調整自貢市部分行政區劃:將沿灘區的仲權鎮、舒坪鎮、高峰鄉、農團鄉、漆樹鄉和貢井區的榮邊鎮劃歸自流井區管轄)境內,一般海拔400-480米之間,方圓287公頃。

尖山農團風景區在1955年建成尖山湖後形成雛形,於1986年命名。風景農團區 內均屬深丘地貌,屬岷江流域越溪河水系溜根河的發源地。鄉內屬大陸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濕潤涼爽。多年平均氣溫17.1攝氏度,夏季最高氣溫36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2攝氏度,平均日照1106小時,平均無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1100餘毫米。全鄉總面積23.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耕地少,林地和宜林地占主體,全景區現有林地25000多畝,森林覆蓋率已達70%,林大多為混交林,以馬尾松、杉、柏、樟、楠、油茶、杜鵑和竹類為主,有植物品種300餘種,林間鳥獸達200餘種,白鶴、野雞、貓頭鷹、山鷹、野兔、野豬、野貓等國家保護鳥獸常在林間出沒。全鄉範圍內無污染企業,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自然人文景觀各具特色。1999年6月,經省、市有關專家考察評定,批准農團成為四川省第一個地市州級生態示範區2000年又被確定為國家天然林重點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潛力極大。尖山湖水域38公頃,水深18米,湖水四季豐盈,秀麗多姿。放舟湖中,碧波蕩漾。尋幽水巷,笑語拂衣。自有「舟篷絕壁旋無路,水繞余峰見綠波」之感;駕艇飛馳,破浪乘風,更生萬丈豪情。新建有寬2.5米、長68米、高於水面8米的湖面索橋,凌空飛渡,如虹出水。步行其間臨風觀景,看粼粼波光,觀水天一色,頓感山水多情、物我兩忘。

內(累)柴口

內(累)柴口又名匯柴口,官書上名叫柴市口。在自流井張家沱南岸,向左經一石板路走到山頂就是內柴口,是清代進入自流井的要隘。此地形成較早,據說要早於「自流井」。

柴市是民生一項,在產鹽地又是燒鹽所需柴草的市場。在清代,柴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很熱鬧,所以官家告示要貼在那裡,甚至殺人的刑場也設在那裡。 匯柴口上曾經是樵夫、賣炭翁藉以生計的地方,平壩上白著一周圍乾柴、浮炭,城裡的人來此看中一挑,說聲跟我走,就找到了買主。那段石板路浸滿了勞動者的汗水,也記錄了勞動者的辛酸。現在的匯柴口已經沒有了柴草的影子。左邊的富台山建起了許多宿舍,右邊的光頭山也有了樹林、學校。這裡成了山上街道的一段,是個滿眼風光的所在。有詩人詠道:

林木陰森隘口雄,石階直上凌高空;

山山相接白雲涌,隘下平疇一望中。

從張家沱南行,經觀音岩的路,踏著石階,直上匯柴口,站在口子上,向北眺望,電視塔、善後橋、釜溪河、濱江路、街道和人群,似乎身臨世外,頗有「羽化而登仙」之感。若有閒暇,不妨走走內柴口,活動活動身軀,也順便訪古而知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t8N_msBmyVoG_1Z_W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