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孩子9個脾胃虛弱!別讓這些壞習慣,傷了孩子脾胃

2019-11-11     胖爸爸小兒推拿

孩子吃不好,是脾出了問題;

咳嗽反覆、鼻炎、肺炎,脾胃虛弱是誘因;

晚上睡覺翻來覆去,孩子脾虛不消化了。

孩子身體不好,為什麼一切都是脾胃的問題呢?

脾胃虛,並不只是脾和胃的問題

中醫說「心主神」遭到了質疑,不是腦控制神志嗎?

一個人得了肝病,但中醫醫師卻開了健脾的藥,效果還挺好。

很多人不理解。其實,中醫說的「心」和西醫說的「心」不一樣;中醫說的「脾」,也跟西醫說的「脾」不是完全重合的。

中醫對五臟的分類是根據功能來的,將有同樣功能的組織器官,歸為同一類。而西醫則是按照解剖的臟器分類的。


這怎麼理解呢?

中醫說,脾主運化,主統血。

說的是,脾能消化、輸送水谷精微、水飲;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防止溢出血管外的功能。

只要有這兩個功能的組織,中醫都稱為「脾」。

小腸吸收營養的功能叫做脾,血管平滑肌防止血液外溢的功能也叫脾。

脾,在中醫看來並不是單獨的脾臟器官,而是一種功能的集合,這就和西醫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10個孩子9個脾胃虛弱呢?

脾胃虛弱這件事,其實和孩子的生理特點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天生是臟腑嬌嫩、行氣未充的,不像成年人已經發育完善了,所以他們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比較差,一不小心就會受到傷害。

在五臟六腑之中,脾胃對於孩子是最重要的,脾胃吸收營養化為全身養分,只有脾胃的功能完善,孩子才能發育的好、長得更高更壯,所以脾胃也被稱為「後天之本」。

剛剛有提到,孩子臟腑嬌嫩特別容易被外來的寒邪傷害,發病容易又會迅速的傳播變化。

如果家長沒有掌握正確的喂養方式,不論是片面強調多吃、補養,或添加輔食時不講究科學喂養,

還是過分溺愛養成吃零食、偏食的壞習慣、貪涼飲冷過度,恣食甜食及肥甘厚味

再有,患病後不注意脾胃的調護,這所有的原因都很容易造成脾胃虛弱,而出現各種病症表現。

家有脾虛娃,如何觀察和調理?

孩子的抵抗力、生長發育與脾胃關係最大,一旦脾胃受傷,調理起來就非常漫長,甚至會發展到鼻炎、過敏體質、腺樣體肥大等慢性疾病。

孩子脾虛積食,不適合用刺激的方法在,護理方面需要更溫和,不宜太猛,我們可以選擇三種方式。

1、寒涼的飲食停一停

孩子的五臟六腑還處於一個未完全發育健壯的階段,是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傷害的。

所以小孩子生出來就是一個虛寒的體質,這個寒就是虛的,因為陽氣不足,所以不能夠再用一些寒涼的東西了。

冬天到了陽氣往體內收藏,有時候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咽喉腫痛、流鼻血,看起來就像是上火了。

但其實這是因為內熱比較重了,底子還是虛寒的,如果這個時候咱們給孩子用的是寒涼的食物,甚至喝上涼茶,是會容易寒極生熱的,一時的症狀消下去了,但卻會反覆,甚至更加的嚴重。

《育嬰秘訣》

"小兒無知,見物即愛,豈能節之?節之者,父母也。父母不知,縱其所欲,如甜膩粑餅、瓜果生冷之類,無不與之,任其無度,以致生疾。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孩子是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所以咱們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個門禁,好的東西進來,不好的東西就要阻擋在門外。

2、控制飲食,好好吃飯

脾虛的時候,控制飲食是一定要做的,特別是晚餐。

孩子特別是小一點的寶寶容易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積食後,晚上會睡不好,不斷啼哭找奶吃,一吃就不哭了。

睡一會兒又哭又找奶吃,反反覆復一個晚上夜奶不斷,讓媽媽也無法休息。

這種情況,寶寶並一定都是餓了或受驚,有可能是脾胃難受,通過吃奶來尋找一種慰藉。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咱們別直接喂喂奶了事,可以安撫一下寶寶,減少一點喂奶量。

大一點的孩子,減食就比較容易做到,一般有人陪他玩耍,對於吃的慾望,就會大大降低。如果孩子自己不想吃,別逼迫正常的讓孩子吃就好,也不要哄騙哦。

也可以給孩子做一下健脾粥,適合脾胃虛弱容易不消化的孩子,但是一定一定別認為一碗粥就能完全解決脾胃虛弱的所有問題哦,食養方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養護。

原料:

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10g,陳皮3g

做法:

將所有原料一起煎湯,每天喝一次。或將所有原料烘乾,一起研成細末。

3歲以下的寶寶每次3-5克,3歲以上的寶寶每次6-9克,一日吃兩次,沖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適合人群:

1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還不適合吃主料的寶寶也可以喝一些粥水

3、別忘了堅持推拿

如果脾虛積食了,減食的同時可以選擇小兒推拿,因為小寶寶的臟腑、經絡還在發育中,所以對於非專業的父母而言,給孩子推拿,儘量不要選擇離臟腑比較近的身上穴位。

【補脾經】

定位:拇指橈側緣,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際處,或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緣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100-500次。

作用: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

【板門】

定位:手掌魚際平面。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或運板門。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止泄,止嘔。

【清大腸】

定位: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從虎口向食指尖直推為清,稱清大腸。100-300次。

作用:清大腸可清利腸府,除濕熱,導積滯。

【清胃經】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或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為清,稱清胃經。100-500次。

作用:清胃經可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

【順內八卦】

定位: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圓周。

操作:用大拇指輕輕順時針畫圓。1~3分鐘。

作用:逆運則降氣平喘。

【摩腹】

定位: 整個腹部。

操作:用掌心順時針推拿孩子腹部,5分鐘。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左右各一穴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3分鐘

作用: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調中理氣的作用。經常按揉可主治孩子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問題。

脾胃乃後天之本,珍愛脾胃,遠離寒涼生冷,注意飲食,養護脾胃人人有責。


別再等一切傷害發生了,後悔沒給孩子儘早調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pX0YW4BMH2_cNUgnY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