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留學海歸做了父母,還會順應國內的傳統方式逼迫孩子成才嗎?

2020-03-02   趙剛Andrew

2020年春節前,我參加了一點資訊自媒體平台組織的「那些孩子教會我們的事」徵文比賽,今天看到了獲獎名單,我的文章《沒什麼可苛責的,女兒就是曾經的我,自我救贖才能解放孩子》有幸得到了三等獎,非常開心,這是我的親子類文章第一次獲得平台和讀者的認可。在此文基礎上我做了一些調整,與家有英國留學生、准留學生的父母朋友分享我的感受,不知道咱們是否有相同的心結。



留學之於我,已經是十七年前的往昔了,這些年就是個逐漸回歸的過程,先是在英國工作,後來兩邊跑,如今徹底回到國內職場了。

歲月的殺豬刀把我塑造成了油膩中年人,自己青春期抑製造成的叛逆延遲,面對自己弱勢、幼小的孩子,有時難免噴發出「己所不欲」的怒吼和指責。

事後總會後悔,總有股強烈的悶氣淤積在心頭,發也不是,不發也不是。

看著身邊的女兒,有時會忽然嚇一跳,一個縮小版的「我」在看著我!

一樣的大眼睛,扁鼻子,翹嘴唇,肉下巴,大腦袋,小細腿……

基因好可怕!

我被壓制的天真、活潑、聰慧、機敏,都在她那海洋般的眼波里激盪;我慢慢發展成的狡黠、呆板、木訥、遲緩,可能就要從她身上找到蔓延的軌跡。



小學二年級的她(或者說「我」),羞澀、懵懂的眼神中,透出對身邊世界一股怯生生的專注。

像我,她畫畫特別投入,筆調幼稚、原始、野生,可以達意、自圓其說;

也像我,益智數學課布置的「數獨」做不出來,數學題經常讀不懂。

如此隨意而沒有前途的愛好,上升初時沒有競爭力。如此內向、安靜的性格,在老師、同學挑剔的眼光里,連小隊長也評不上,還是個普通群眾。

目前出國讀書是開玩笑,錢不夠,孩子的漢語還沒過關。

而在人人自危的海淀教育圈,人大附中的「點招」……電腦派位的餡餅……這些比短期指望不上的低齡留學更讓人失望。



國內的教育留給我的,竟還是很久很久以前老師、父母的咒罵聲,聽話的乖孩子最容易就範,老實巴交的「好」學生最容易學傻。

現在,國內的教育不再時興班級、年級大排隊,不再時興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的死乞白賴,貼了新標籤——素質教育。

不過,很多家長說素質教育是給沒希望的孩子準備的,真正的教育還得動真格的。

好老師都去了教育不發達地區,把那裡的孩子整得有點傻乎乎的。聽說等成績上去了,當地教育也就發達了。

海淀有些地方也動真格的,也沒被歸入教育不發達地區,據說這是絕大多數家長的心聲,而且不稀罕與西城、東城比。

起初,我以為這些家長與我一樣,是學傻的那一撥兒,後來我好幾個沒學傻的同學也是這個想法。

最近,在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中國名校做研究的老師現身說法,表示自己就是從教育不發達地區被動真格的以後才考上名牌大學的,還留校做研究員,說明腦子沒傻,分得清好賴,而且別人說什麼都不信,就信自己說的。

我開始猶豫了,開始反省:留過學的人容易脫離國情、不識時務,不嚴一些,放任自流,孩子跟得上時代嗎?



對女兒,我也得動真格的了。學傻了沒關係,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這總會吧?等學傻了、又跟不上形勢,在國內可真混不下去了。

輔導奧數我肯定不行,英語還可以對付。

最近全國中小學英語演講比賽又開始了,二年級也能參加,我給孩子報了名。幫她改寫英語自我介紹,要求背熟,拍了視頻發給組委會,居然過了初賽,進入複賽。

複賽前10天,把比賽要求的英文繪本通讀幾遍,搞幾個模擬測試,等到在線複賽當天,我抽查了幾個問題,女兒都沒有回答上來,問題的順序變了,她也就不會了。

女兒不知所措,大眼睛瞬間失去了光彩,呆立在一旁等著我來發落。目標導向的我一邊腦子嗡嗡作響,一邊又強化了練習。

不過,十天的準備,竟然在此時都顯得來不及了,一切向著「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方向發展。比賽時,即使是常規的自我介紹部分,女兒也一下子變得磕磕巴巴,判若兩人。



悲劇的一幕終於拉開了——老師偏偏問了繪本之外的問題。女兒愣在那兒,眼神絕望地尋找著我的眼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遙遠的自己——

滿手是汗,腦子裡只有「停筆,收卷子」的回聲,心被抓撓得在流血似的,腿失去了知覺,尿意鼎沸……

綿延數十年的應試怯場再次被激活,我精疲力盡,只等宣判。

女兒此時也像疾風暴雨後的花朵,耷拉下腦袋。螢幕另一邊的老師叫停了比賽,結束了。

女兒神情痛苦地歪在沙發上,我也在急促的臨界點體驗後悻悻然去了洗手間。

釋放了最後的壓力,我還是決定不再「嚴一些」了。不是她的錯,失敗不是錯。

不經意間的苛責,從往昔一直奔涌到當下。我是曾經的受害者,是成敗施加的傷害,我還要讓傷害也傳代嗎?

我抱起打蔫的女兒,吹起嬰兒時為她演奏的口哨曲子,女兒習慣地把頭搭在我的肩膀上,這是她最舒適的姿勢。

擁抱女兒,就像擁抱我自己,可惜晚了幾十年。其實我也沒傻,但緊張、焦慮阻滯了原本可以輕鬆、自在的心靈。

「咱們去放鬆一下,吃你喜歡的牛肉飯好嗎?」

「好。我挺喜歡英文繪本的,但不想比賽。」

「行,不比了,咱們每天讀讀這些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好。」


作者簡介:

老趙(Andrew)國際教育觀察家、自媒體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留學特約培訓師,常年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撰寫出版《到英國去》《留學的邏輯》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