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兵,到底能不能打

2020-07-16     狐狸先森幾點鐘

原標題:中國古代的兵,到底能不能打

01

受電視劇的影響,給人感覺中國古代的軍隊都很能打,尤其是那句「犯我中華者者,雖遠必誅」,每次聽起來都能熱血沸騰。

我們回顧下兩千多年的歷史,像漢武帝那樣遠征並大勝北方游牧民族的,其實很少。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在各自帝國的鼎盛時期,對游牧民族都有大勝戰績。

更多時候,中原王朝是處於守勢,靠著人力和財力的優勢,勉強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統一三國的西晉,不久後就發生「五胡亂華」,中國進入近三百年的分裂和戰亂。

安史之亂,唐朝藉助回鶻的兵力才奪回洛陽。

宋朝就更加弱了,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大宋對外戰爭幾乎都是賠錢了事。

而宋朝和明朝都亡於少數民族入侵。

為什麼人口、制度、文化、財力都極其好於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原王朝,會屢打敗仗?

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中國的兵,不能打。

下面,我從古代的兵制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02

在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兵制有兩種。

在春秋以前,實行的是「徵兵制」。

從戰國時期開始,開始向「募兵制」轉變。

徵兵制有點類似今天的義務兵役制,在徵兵制下,人民參軍是一種法定義務,或者說國家強迫人民參軍。

募兵制有點類似今天的僱傭兵役制,在募兵制下,人民自願報名參軍,國家出錢給士兵發薪水,也就是所謂的「軍餉」,還會免去士兵家裡的賦稅和徭役。

一句話概括,徵兵制的基礎是人民對於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募兵制的基礎是國家支付工資,吸引人民來當兵打仗。

而從徵兵制轉向募兵制,是古代中國在軍事上長期軟弱的重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個主要階級,貴族和平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簡單說就是兩句話,貴族脫離軍事,平民普遍厭戰。

先從貴族脫離軍事這事說起。

在春秋時期,貴族本來是軍隊的主力,當時實行的是徵兵制,參軍不是自願報名,而是一種強制的義務。

但有資格參軍的主要是貴族,甚至可以說,春秋時代的軍隊就是貴族的軍隊。

到了打仗的時候,國君就把貴族子弟召集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去戰鬥。

正因為貴族們都有參軍打仗的義務,所以軍事技能在貴族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時期的貴族大多都是能文能武的,貴族們從小要學習六種技能,叫作「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

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駛馬車,這兩個都是打仗的必備技能。

後來,孔子在平民中普及了貴族的教育體系,「六藝」也就成為儒家弟子的必修課,孔子自己也以身作則。

《論語》中記載,孔子可以用弓箭射中天上的飛鳥,在他六十三歲的時候,還曾經親自駕馭馬車。

可見,孔子如果上陣打仗,可能也是一把好手。

03

你說貴族養尊處優,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上陣打仗呢?

這是因為貴族覺得自己和國家是命運共同體。

貴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如果國家沒了,他們安身立命的家園也就不在了。

所以,他們當然樂意對國家盡義務了,而且他們覺得參軍打仗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可以體現貴族的勇氣。

但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陸續開始了變法運動。

國君直接派出官僚去取代貴族,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這樣國君就可以通過給官僚下達命令,直接動員國內所有的人力物力,國家就可以發揮出更強大的力量,這在戰爭中尤其重要。

官僚取代了貴族,那些擁有封地的貴族就慢慢消失了。

即使還有殘留,他們也是對國君滿懷怨恨。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那種依靠貴族來打仗的徵兵制自然就行不通了,於是徵兵制就擴大到了整個平民階層,進入了全民皆兵的階段。

前面提到,只有貴族才覺得自己和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才可能擁有「參軍光榮」的觀念。

現在貴族和軍事脫離了,參軍也就沒什麼榮譽感可言了,貴族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覺得打仗太危險,還不如學一點別的技能。

比如著名的外交家張儀,他原本是魏國貴族的後裔,但根本不懂軍事,主要技能是耍嘴皮子。

04

既然徵兵制在貴族中實行時,效果那麼好。

國家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平民也對參軍產生榮譽感呢?

戰國時期的各國國君這麼想,也這樣乾了。

他們開始對平民實行徵兵制,於是徵兵制發展到了極端,也就是全民皆兵。

秦國的法律就規定,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須強制服兩年兵役。

國君們為了讓平民也覺得參軍光榮,想盡了辦法。

秦國就設立了軍功爵位,規定士兵們只要殺死了敵人,就可以獲得爵位,不管他是什麼出身。

全民皆兵的好處很大,幫助秦國統一六國。

但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這樣的兵,調轉槍頭對內時,那該怎麼辦?

在以前,國君對付造反貴族,目標很明確,也很容易對付,因為你的領地和兵力幾乎是確定的,貴族就那麼多。

但全民皆兵了,地里拉上一個人就能打仗,不管是誰,振臂一呼,一支軍隊就起來了。

而且全民皆兵特別容易引發造反,因為我給你打仗是死,我造反也死,不如我的生死我做主。

比如,秦朝統一以後,還在全國繼續推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規定全國成年男子必須戍守邊疆三天,還必須按時到達崗位。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一支因為大雨無法按時到達的邊疆的民兵,起來造反了。

05

全民皆兵還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平民厭戰。

我就一個種田的,我還給你賣命?

漢武帝時期,為了對匈奴作戰,嚴格推行徵兵制。

這雖然保證了漢朝對匈奴的軍事勝利,但由於這場戰爭消耗實在太大,人民為了躲避兵役,紛紛逃亡,國家開始征不到兵。

於是漢武帝就把大批囚犯編進軍隊,參加戰爭,募兵制開始流行。

到了東漢時期,募兵製成為了主流。

光武帝劉秀剛起兵的時候,手上沒什麼兵,就請教一個叫任光的人。

任光就說,你可以招募那些亡命之徒來當兵,以後遇上那些不肯投降的城池,把它打下來以後,就放縱你手下的士兵去搶劫。

人都是貪財的嘛,這樣就不難招到兵了。

劉秀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這種招募士兵的方法,在東漢建立以後繼續沿用,國家用錢來招人當兵,於是徵兵制就被募兵製取代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東漢末年,一個販履織席的,一個給人當看家護院的,一個賣豬肉的,組合起來就能拉出一支軍隊。

豎起招兵旗,就有吃糧人,靠的就是用錢來募兵,

06

募兵制好不好?

也挺好的吧,你看哈,想當兵的當兵,不想當兵的提供錢糧。

各司所職,皆大歡喜。

但,有誰會去想當兵呢?那可是賣命的活啊!

很顯然,要麼是亡命之徒,要麼是沒有技能,只想混個軍餉。

你說對國家有多大使命感?

古代老百姓,不信這個。

東漢以後的募兵制,對招募的對象一般不做要求,於是軍隊里混雜了各種素質低下的人員。

東漢時期來當兵的大多是社會閒散人員,甚至還有想要戴罪立功的死刑犯。

這種軍隊有一個特點,打仗時貪生怕死,搶劫老百姓卻從不手軟。

所以古代打仗,軍隊所到之處,老百姓不得安生,燒殺搶掠是家常便飯。

自己的軍隊沒戰鬥力,東漢在對外戰爭中,不得不藉助少數民族軍隊的力量。

公元73年,東漢軍隊對北匈奴發動了攻擊,這支軍隊很有意思,主力不是東漢自己的軍隊,而是當時已經歸順的南匈奴以及鮮卑、羌族等少數民族的軍隊。

東漢能夠讓他們為自己打仗,靠的當然也是利益引誘。

這源於東漢初年大臣班彪的一個建議,叫作「不勞師而幣加」,就是不要動用東漢自己的軍隊,用錢去收買少數民族的軍隊,讓他們來為自己打仗。

這聽上去倒是不錯,實際上是因為東漢自己的軍隊軍紀敗壞,才不得不這麼做。

募兵制在本質上是用利益吸引人來當兵,來當兵的人也只是為了混碗飯吃,不會產生對國家的責任感。

對士兵來說,給錢我就干,你要不給錢,那我就不幹了,甚至還會發動兵變。

明朝崇禎年間,在遼東寧遠地區就發生了一場兵變,士兵們把當地巡撫和總兵都抓了起來,向他們索要拖欠的軍餉。

後來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了,崇禎向寧遠的軍隊發出命令,讓他們趕緊來援救,但他們卻拖拖拉拉。

為什麼?就是因為我給你賣命,你剋扣軍餉啊。

至於你皇帝死不死,和我有什麼關係,誰給我錢,我就給誰賣命。

幾十萬的清兵,靠什麼征服兩億多的漢人?

八旗軍里,有漢八旗,就是那些給清軍賣命的漢人。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殺漢人最凶的,也是這些漢八旗。

完美演繹了:對外打仗你不行,對內殺同胞第一名。

07

軍隊素質低下,軍紀敗壞,這又引發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軍人的社會地位逐漸下降,人民也喪失了尚武精神。

在春秋時期,軍隊由貴族組成,素質很高,軍人還是很受尊重的。

《詩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詩:「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赳赳」就是雄壯的樣子,「武夫」就是軍人,「干城」就是盾牌和城牆。

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雄壯的軍人,就像盾牌和城牆一樣,保衛國君就要靠他們啊。

這句詩里充滿了對軍人的羨慕和讚美。

但在募兵制確立以後,軍隊的素質那麼差,民眾對於軍隊的印象就逐漸發生了變化。

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俗語:「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尤其是在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後,這種現象就更明顯了。

《水滸傳》里的那些好漢,一旦犯了罪,就有可能在臉上刺一個金印,發配到某地去充軍,還要經常被叫成「賊配軍」。

可見底層士兵的形象就和賊差不多。

在宋朝,也有「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一說。

像岳飛這樣會打仗又精忠報國的,哪裡找哦。

朝廷要用人,好男不當兵,只好去招安那些殺人如麻的江洋大盜。

到了這一步,人民也就徹底失去了尚武精神,他們不會以參軍打仗為榮,更不會對保家衛國抱有什麼責任感。

只有那些實在沒有活路,或者是犯了罪的人,才會去當兵,軍隊的紀律和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08

中國古代的兵,有沒有戰鬥力?

沒有!

為什麼?

當兵的目的,只為錢。

當兵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只是為了拿軍餉,沒有軍餉就燒殺搶掠老百姓,甚至是造反。

這樣的兵,打仗你不行,搶劫第一名。

當兵不再有榮譽感,在老百姓眼裡,兵匪是一家。

古代中國在軍事上的軟弱,就是徵兵制轉為募兵制。

春秋的徵兵制只在貴族間實行,但兵力不夠。

如果推廣到全民皆兵,老百姓有厭戰情緒,也容易造反。

所以從現實出發,每一個帝國最後都不得不採取募兵制。

但募兵制導致了軍隊素質低下,軍隊紀律敗壞,這又引起軍人社會地位的下降,人民也就喪失了尚武精神。

為什麼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做到全民皆兵呢?

因為他們人數少,幾十萬人全民皆兵,可以靠搶來養活自己。

打仗就是搶錢搶糧搶娘兒們,游牧民族的兵戰鬥力就是這樣被激發的。

但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不可能靠搶來養活整個國家。

幾千萬人,甚至上億人,你搶哪裡?

最富裕的地方都屬於自己了,只需要好好經營就衣食無憂,你還想讓老百姓放下鋤頭跑去北方搶糧食?

總結一下:

1.隨著人口、疆域和戰爭的擴大,貴族徵兵制無法滿足王朝的需要。

2.中原王朝擁有最富裕的土地,最好的財政選擇,就是兵農分離,讓農民好好耕田,養活軍隊。全民皆兵去搶錢,並不經濟。

3.所以募兵制就是中原王朝不得不選擇的兵制。

4.而募兵制招來的兵只為錢,沒有保家衛國、為國為民的信仰,因為那個時候,現代的國家和民族思想還沒有,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誰來當皇帝都一樣,給錢就行。

5.這就是註定了,中原王朝的兵,不能打。

怎樣的兵有戰鬥力?

韓戰,一名記者去採訪躲在潮濕、冰冷、不見陽光的防空洞裡吃雪解渴的志願軍小兵士。

記者問,你辛苦嗎?

小士兵說,我們又不是鐵人,說不辛苦是假的。但我在這裡守著防空洞,國內的人民就不需要躲防空洞,我在這裡吃雪,國內的人民就可以吃上熱飯。

上甘嶺戰役中,6萬美軍對戰4萬志願軍。

美軍調集300餘門大炮,170多輛坦克,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雙方持續鏖戰43天,美軍900多次衝鋒, 但就是攻不下志願軍的陣地。

這樣的兵,能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RYmVnMBnkjnB-0zf0gX.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