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3年的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即將開始!
6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建設計劃》》)的通知。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北京的疫情防控始終是全國的重點、是必保的重點。但疫情暴露出了北京衛生醫療體系現存的不足,特制定限期3年的《建設計劃》,這也意味著未來3年,首都的醫療衛生體系或發生大變化,具體整理如下:
二三級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納入績效考核
要構建完善醫防融合機制,北京市二、三級醫療機構和社區(村)衛生服務機構要落實疾病預防控制職責,開展傳染病、食源性疾病的監測報告以及院內傳染病控制、結核病和精神疾病的預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相關工作。
將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納入醫院等級評審指標體系和醫療機構年度績效考核。將市、區兩級政府舉辦的二、三級公立醫院和社區(村)衛生服務機構中,專職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醫務人員基本工資納入財政保障。
晉升副高前要進行交叉培訓
完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方案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制度,制定實施公共衛生機構和二、三級醫療機構間交叉培訓計劃。
2020年起,將在公共衛生機構進行流行病學實訓納入北京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要求;
二、三級醫療機構內科類專業醫師在晉升副高職稱前,須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急救中心完成不少於半年的公共衛生能力訓練;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晉升副高職稱前,須到二、三級醫療機構完成不少於半年的必要的能力訓練。
完成發熱、呼吸、腸道門診等標準化建設
《建設計劃》提到,要對北京市屬醫院發熱門診進行改擴建或新建,建設集接診、化驗、影像、觀察等功能於一體的發熱門診,配備符合規範標準的檢驗、影像、急救、核酸檢測設備。
到2021年底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設置均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要求,具備為發熱病人及時開展傳染病篩查的能力。
2022年底前其他類型二、三級醫院全部完成發熱、呼吸、腸道門診規範化建設,驗收合格並投入使用。
加大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探索返還學費政策
探索建立公共衛生專業學生就業後補助政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全市疾控、衛生監督、醫療機構等單位從事公共衛生工作,滿足條件的給予學費分年返還。2021至2022年培養復合型衛生通科人才100人。
加大公共衛生領域骨幹人才培養
設立高層次公共衛生技術人才建設項目,加大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培養力度。按競爭原則,每年選拔10名領軍人才、30名學科帶頭人和50名學科骨幹。
公共衛生碩士博士全球聯合培養計劃
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合作,2021年起,每年選派30名專業技術人才赴相關院校研修,訂單式培養全球公共衛生碩士博士,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實用型公共衛生人才,提升首都公共衛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公共衛生高端人才引進
建立「柔性」引進機制,採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流行病學、傳染病學、衛生信息學、全球衛生等經市級人才主管部門認定的公共衛生領軍人才,實施年薪制、項目工資、協議工資等靈活薪酬分配方式。
組織編制50種傳染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充分發揮中醫藥對重大疫情的防治能力。根據氣候季節變化和疾病流行特點推廣20種中醫治未病服務方案,適時提出傳染病密切接觸者、兒童以及有慢性基礎病等重點人群不同的預防方。
堅持中西醫並重,組織編制50種傳染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完善中西醫聯合救治機制。
按照編制完善疾控中心專業人員
《建設計劃》稱,各級疾控中心按照編制科學配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人員,提升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能力。
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方面,《建設計劃》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建設全球衛生中心,組建跨學科團隊,提高全球疫情和疾病負擔分析及參與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技術能力。
並且要強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技術指導服務職能,提高工作權威性。
增強力量,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
基層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只有築牢基層公共衛生基礎,整體公共衛生網絡才能穩固。
加強街道(鄉鎮)公共衛生工作力量
結合實際為街道(鄉鎮)配備具有公共衛生專業背景或工作經歷的工作人員,落實公共衛生政策、引導社區力量參與防控、開展健康知識宣教。
由此可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或將「搶手」。
動態增加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
改革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建立與服務對象健康指標、服務評價等相掛鉤的家庭醫生健康績效評價體系,開展市級對區級、區級對機構以及機構內部的簽約服務工作評價。
2021年起,調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標準,並根據健康績效進行考核管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不計入績效工資總額,並建立動態增長機制。提高家庭醫生主動參與疫情防控、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
建設發熱哨點門診
《建設計劃》稱,將建設18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傳染病預警報告能力。
科研項目優先向公共衛生和重大傳染病領域傾斜
要提升科研攻關能力。市級科研項目優先向公共衛生和重大傳染病領域傾斜,並逐年遞增項目和經費,圍繞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斷技術、臨床藥物、疫苗研發開展項目攻關。
同時,《建設計劃》指出,要完善政府投入、分級負責的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足額保障公共衛生機構所需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等需求,全額安排所需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建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足額保障其承擔公共衛生任務所需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