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女如雲的演藝界,有一位女演員,既不漂亮,也不張揚,用著名導演吳貽弓的話來說,她太樸實了,樸實到走在人群里都無法發現她。但就是這樣一位低調樸實的女演員,卻幾乎拿遍了中國影視屆所有的表演獎,堪稱「殿堂級」「大滿貫」表演藝術家。
儘管她有那麼多精彩的作品,獲得過讓無數演員艷羨的權威獎項,但在小編心裡,印象最深的還是1999年的那一部僅有8集的電視劇《小蘿蔔頭》,片中,這位女演員在台階上抱著襁褓里的「小蘿蔔頭」緩緩回頭遠望的場景,深深地印在了當年只有4歲的小編的心裡。從那以後,她在我心裡,就成為了最溫柔慈愛的母親的代名詞。
奚美娟在《小蘿蔔頭》中飾演徐林俠
這位「螢屏母親」就是國家一級演員奚美娟。
誤打誤撞學表演
奚美娟1955年出生於上海近郊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8歲那年,中學畢業的奚美娟到上海郊區插隊勞動。
一個月後,上海戲劇學院招生。當時,政府號召要不拘一格選拔演藝人才,所有18到22歲的青年都由各單位報了名。那個年代,普通話還沒有被特別廣泛地推廣,「戲劇」和「戲曲」在上海話里同音,奚美娟甚至以為自己報考的是上海戲曲學校,領導推薦自己去學唱京戲。即使這樣,奚美娟還是稀里糊塗地通過了幾輪考試。
奚美娟年輕時
說起奚美娟的考試經歷,也是頗為有趣。老師讓她做一個小品,可是她連小品是什麼都不清楚。老師驚訝道:「什麼叫小品?這都不知道嗎?」奚美娟還是一臉茫然地搖了搖頭。「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事情,如實地做出來。」老師耐心地解釋,奚美娟似懂非懂地感嘆:「哦,這就是小品啊。」
奚美娟年輕時
按理說連考試內容都答不上來的學生,肯定會被淘汰,可偏偏是這什麼也不懂的「白紙」經歷成了奚美娟最寶貴的地方。當時,包括中戲和上戲等在內的很多學校,都希望招收沒有什麼相關經歷的學生,只要你的條件不錯,有點悟性,老師就可以在這張白紙上隨意發揮,系統地培養和栽培。
就這樣,奚美娟誤打誤撞成為上海戲劇學院恢復招生後的第一批表演系新生。大學四年里,這個最初連自己的姓都不知道怎麼讀的女孩,學老教材,演樣板戲,經常下鄉體驗生活,瘋狂地汲取一切值得學習的東西。
奚美娟年輕時
1977年,奚美娟上戲畢業,被分配到了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現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話劇舞台細耕耘
奚美娟初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便趕上戲劇開禁、百廢待興。劇院年輕女演員匱乏,幾乎所有在二三十歲這個年齡段的女主角都落在了奚美娟頭上。
奚美娟沒有因此而放鬆訓練。每天早上,她都第一個到劇院練功,練完自己編排的形體訓練操,再到排練廳練聲。有一次,話劇中有一個挑擔子的動作,奚美娟做來做去都覺得不夠熟練,便每天提早半小時到劇院,把動作練了一遍又一遍,力圖達到最準確的感覺。
話劇《假如我是真的》劇照
靠著這股較真勁兒,進劇院兩年,奚美娟便憑藉在話劇《枯木逢春》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上海市青年演員匯演優秀表演獎。這個獎項相較於奚美娟日後所獲得的成就,簡直微不足道,但在那時,卻給了她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話劇《尋找男子漢》劇照
在上海人藝,有一批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他們極為關愛這個有天賦肯努力的年輕演員。1979年,奚美娟在《救救她》中飾演一個問題青年,時任上海人藝院長的黃佐臨先生專門為她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文匯報》上。老導演胡思慶,專門安排她演一些獨幕劇,磨鍊她的演技。有時她在台上演出,劇院的老演員怕她分心,靜靜地站在台下幫她拿著道具。這些老藝術家用言行鼓勵她、幫助她,老一輩上海人藝努力、彼此欣賞、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感染著、鞭策著她。
話劇《救救她》劇照
轉眼,奚美娟入行已有十年。這一年,她迎來了改變自己命運的一部話劇——中國寫意戲劇代表作《中國夢》。這是一部八場大戲,卻只有奚美娟和周野芒兩個演員。這部戲從表演風格到技巧都對演員有極大的考驗,但兩個演員都堅持了下來。奚美娟在舞台上有很多跪的動作,排練中她的褲子膝蓋處都磨破兩個大洞,膝蓋淤青,在台上一跪便鑽心地疼。每次演完一整部戲,奚美娟都趴在台上,吆喝著累死了,自己再也爬不起來了,可燈一亮,她又會條件反射一般從台上爬起來,留給觀眾最有活力的一面。因為這部戲,奚美娟和周野芒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話劇《中國夢》劇照
其實,面對影視行業的崛起,奚美娟也動過別的心思。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電視台劇作中心在策劃電視連續劇《家·春·秋》,一位朋友推薦奚美娟去演裡面的五嬸。但消息還沒傳到奚美娟這兒,就被上海人藝演員團團長鬍思慶替她回絕了。對於年輕演員來說,這是一次成名的好機會,就這樣失去,奚美娟實在是又急又氣。她跑去問胡先生,得到的答覆是「我們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大青衣,不應該去演這個角色」。胡先生還把自己為她的未來所做的整體培養計劃細細講了一遍,奚美娟瞬間有了底氣,安心回到了舞台上。
話劇《留守女士》劇照
奚美娟後來回憶說:「當你有一個更大的視野,能在心裡看到一個更大的藍圖的時候,就不會急。我留在戲劇舞台上,不是被時代剩下的那種無奈的堅守,而是有目標地追求自我的價值。」那時的她,堅信話劇藝術才是最有力量的,話劇演員站在舞台上,直接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完全是靠演員最直接的表演能力,較少依靠其他輔助手段,她還因此一度有些瞧不上影視表演。
明星版話劇《家》劇照
初次觸電露鋒芒
當奚美娟在話劇舞台上耐心耕耘時,出演影視作品的機會還是找上了門。
1990年,謝晉的副導演鮑芝芳籌拍電影《假女真情》,選中了奚美娟扮演女主角王玉娟。奚美娟本因自己不上鏡而拒絕了導演,可導演說:「我告訴你,女主角拍得不好看是攝影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遇到這樣一位對自己如此信任的導演,奚美娟再也沒有顧慮。
奚美娟在《假女真情》中飾演王玉娟
電影播出後大受好評,奚美娟也因此獲得了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這一年,奚美娟36歲。
初上銀幕便獲得中國電影界的專家獎,對演員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奚美娟卻表現得異常冷靜。獲獎當天,她還在劇院排練。排練間隙,她被院長沙葉新叫去,得知中央電視台最新播報,自己獲得了金雞獎。她聽後雖然高興,但也沒有特別的表示,又接著排話劇去了。
奚美娟在《蔣築英》中飾演路長琴
但是,這次觸電經歷還是改變了奚美娟的演藝事業。真正接觸影視表演後,奚美娟才發現自己以前有多狹隘。戲劇科班出身的她,雖然已在話劇舞台上遊刃有餘,可是面對鏡頭,她連怎樣和鏡頭進行配合都不清楚,畫面、攝影、調度,她都需要慢慢學習,越是學習,也越是發現影視表演的不易。
奚美娟在《兒女情長》中飾演童建菊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邀請奚美娟出演,奚美娟也不再對影視表演那麼排斥。
1992年,奚美娟在電影《蔣築英》中飾演蔣築英的妻子路長琴,獲得了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被媒體稱為中國知識女性形象的代言人。之後,她出演了《兒女情長》《一個醫生的故事》《一棵樹》《小蘿蔔頭》《紅處方》等一系列影視作品,被譽為「好人專業戶」。
奚美娟在《紅處方》中飾演沈若魚
2000年,奚美娟大膽變身,《紅色康乃馨》中的大反派大華集團董事長藍思紅,讓觀眾看到了季美娟的百變魅力,也使她一舉奪得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從那之後,奚美娟又在《黑金》《黑三角》中飾演了性格各異的「壞女人」。
奚美娟在《紅色康乃馨》中飾演藍思紅
不僅如此,奚美娟還是有名的「慈禧專業戶」。她在《孫中山》《大清藥王》《左宗棠》《那年花開月正圓》中都飾演過慈禧太后,還一度引起轟動,被觀眾戲稱為「不是國家一級演員,還真演不好慈禧」。
奚美娟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飾演慈禧
奚美娟在話劇《北京法源寺》中飾演慈禧
年歲漸長,奚美娟又成了有名的「媽媽專業戶」,她是《春草》里小陶虹的母親,是《王貴與安娜》中海清的媽媽,是《老有所養》中喬振宇的養母,是《山楂樹之戀》中周冬雨的媽媽,是《辣媽正傳》中張譯的媽媽、孫儷的婆婆……
奚美娟在《山楂樹之戀》中飾演靜秋媽媽
儘管這些角色大同小異,但奚美娟在塑造角色時從來沒有懈怠,她也憑藉自己的專業能力,將金雞、百花、白玉蘭、華表等國內各大獎項全部攬入懷中。對此,奚美娟表示,獲獎只能代表自己某一階段或某一角色被人認可,對自己事業上的目標並沒有太大作用。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曾希望得到獎項,因為可以增加信心,演技成熟之後,獎項變得不再重要,她看重的是自己每一個台階該怎麼走。
奚美娟近照
奚美娟說:「我是一個職業演員,我對藝術的追求與表達還有更廣闊的天地。」而她,正在努力追尋這片天地的路上。